APP下载

核心素养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有效渗透的实施策略

2021-10-08马焕英

江苏科技报·E教中国 2021年15期
关键词:核心素养情感

马焕英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越来越成为家长与学校关注的焦点。许多一线教师发现,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的渗透,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综合能力,尤其能够帮助学生提高文化修养,培育人文情怀。本文将对此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渗透策略。

一、核心素养定义

核心素养,即学生在接受教育与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在完成当下学习任务的同时,为更好地顺应时代发展、社会进步而不断学习、追求进步的一种能力与态度。小学语文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进行核心素养的渗透,牢固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也能促进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习观、奋斗观的形成。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核心素养的渗透策略

1.开展文化教育,大力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

语文教材是中华文化的载体,在实施素质教育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尚未成熟,需要教师有计划地引导,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人文知识,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文化教育渗透。

例如,在讲授《我不是最弱小的》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如果自己是文章的主人公,面对同样的问题会怎么做呢?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情景,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如在雨天,看见一个没打伞的女孩独自走在路上,我们应该怎么做?由此,可使学生学会关心、关爱他人。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文章的主人公萨沙不甘于做弱者的精神,用知识和经验丰富自我,提高自身的影响力,为实现帮助他人而努力。

2.注重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思想与情感能力

新课程改革以来,“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受到了广泛认可与推行。小学语文教师必须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并用科学的价值观引导学生,使学生对生活、社会形成正确的思想。

培养学生的情感能力,是语文三维教学目标之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培养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交流与沟通,学生的情感能够变得丰富起来。

例如,在讲授《长城》一课时,教师可利用修建长城的影视资料,让学生了解修建长城的不易。观看结束后,可让学生思考俗语“不到长城非好汉”所表达的情感,并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在课文讲解中,教师应加强对文章的情感分析,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勤劳,为学生的自主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开展課文剖析,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均由编委会专家按照国家教育方针与教育方向的要求,依据科学规范的标准编写而成,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还能够帮助他们树立现代化的审美观,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蕴藏在课文中的独特美感,教会学生发现并剖析课文,使学生在发现与探索的过程中体会美、鉴赏美,进而促成核心素养的形成。

例如,在讲授《忆江南》这首古诗时,教师可以根据古诗内容,为学生创建学习情景,为学生播放江南春天的视频,展示出古诗中描绘的景观:太阳从江面升起,把江边的鲜花照得比火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走进江南美景,感受自然风光的美好,体会作者的情感。学生学习这一内容时,不仅能够了解现代文章与古代文章的异同之处,也能感受到古人情感表达的方式。由此,课堂教学完成了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升华了学生的情感。

4.提升语言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

语文是语言的学科化,不仅具有较强的人文性,同时也具备实用的工具性。在实施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语言能力能够得到培养与提高,一是掌握基本的口语表达能力,二是掌握稍高层次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两者缺一不可。口语能力保障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交流、人际关系的发展。书面语言是对学生思维的有效输出,使他们的思维变得富有条理性和逻辑性。在现实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如组织丰富多彩的语言类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促进学生语言素养的形成。

综上所述,现代教育理论的日益完善与发展,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主动参与到新课程改革中来,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不断增强各方面的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以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才。

猜你喜欢

核心素养情感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情感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台上
一图GET“党务公开”核心点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
每月核心经济指标
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