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治理现代化视野下的小学志愿服务教育发展之道

2021-10-08李丹

江苏科技报·E教中国 2021年15期
关键词:志愿志愿者服务

李丹

随着志愿服务不断契合国家和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发展要求,小学志愿服务教育该如何紧跟步伐,不断创新,持续发展呢?我以课程学习为平台,从理解、觉知、践行三个层面探寻小学志愿服务教育发展之道。

一、深入认识志愿者

在学校的志愿服务课程中,通过“认识志愿者”这一专题的学习,能够提升学生对志愿者、志愿服务的认识。教师以“志愿者与他人”和“志愿者与自己”两条平行线来引导学生,让学生不仅关注到受助方得到了什么,同时也意识到自己作为施助方能获得什么。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受助者的权益需要得到尊重、保护与改善,这是行动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同时,施助方通过这一行动产生的对自身道德修养的提升以及实践能力的锻炼,也是志愿行动的一个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样一种成长的获得感是利己的最好体现,与利他并不冲突。“认识志愿者”这一课程能引导学生对志愿者有一个更趋于人性化的理解。

二、深层激发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意识

从课程体系的顶层设计开始,就让学生参与,尊重学生参与课程发展与建构的权利,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愿望和需要。满足学生课程意愿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探究自我的过程。

在小学生志愿服务启蒙教育中,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了解自己、发现自己;其次要引导学生发觉外在的志愿者的行动和精神;最后引导学生发觉生活中面临困难的人群的需要;等等。

引导学生觉知外在,关注和体验缺一不可。教师要紧密关注社会发展动向,发现机遇,及时丰富课程内容,凸显志愿服务课程极强的成长性。例如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志愿者们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最美逆行者”的言行风貌就是学生最为直观生动的教育示例。教师还要关注社会的时事热点,让学生理解志愿服务的现实意义。例如,组织学生与弱势儿童、贫困地区儿童进行接触,当学生将所见所闻与亲身经历联系在一起时,他们就会有新的体验与感受。

三、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

志愿服务具有主体多元化的特征,在激发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活动时,互动、协商、合作等方式是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的有效途径。小学志愿者在有组织的群体性服务活动中易于交流合作、相互融合,能够在信息共享、经验交流中更好地思考,学会分析、判断与选择,启迪人生。

学生在志愿服务活动中遇到问题,教师不要急于出面解決,而要引导学生尝试主动解决问题。当学生有了自己协商解决的经验后,他们会将这样的方法迁移到其他活动中去。

例如,在最为常见的图书馆志愿服务活动中,学生在给书籍贴标签这项工作中遇到贴不好的问题。通过彼此间的交流,他们总结出标签要距书底2.5厘米、原先的旧标签要撕去、贴的时候每本书都要进行比对等好方法。这样能够促进学生思考,探究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让每一个小志愿者在活动中都有参与感、获得感。

再如,某校开展交通安全宣传志愿服务活动,以解决学校周边道路的交通安全问题。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分工合作自主完成了观察现象、确定主题、策划准备、实施行动的完整活动。活动中他们勇于质疑、大胆沟通,采访交流的对象包含学校保安、小区业主、学校附近的驾校负责人、交警叔叔等各色人群,共同商议怎样开展安全而有效的宣传活动,并达到自己预计的活动效果。活动总结会上,学生们表达了要扩大交通安全宣传范围的意愿。他们提出,附近两个小区的学生上下学的安全意识建立起来了,但校门前道路交通安全的隐患依然存在,宣传范围不能只局限于这两个小区,还可以延伸到马路对面的安置小区,让更多的人来遵守和执行道路交通安全法规等。

有了在志愿服务实践过程中的积淀,学生们的理性思维能力也得到了锻炼,促使他们日后在面临公共事务或问题时,能够秉持理性的态度给予建议。

在志愿服务开展得如火如荼的当下,在国家和社会治理提出现代化建设目标的指引下,我们循着理解、觉知、践行的教育之道,不断促进小学生志愿服务健康有序地发展。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儿童视角的志愿服务教育微课程开发实践研究”论文(编号:K00110)】

猜你喜欢

志愿志愿者服务
The Price of Beauty
志愿者精神 永不落幕
首都志愿者为北京冬奥会奉献青春力量
志愿者
四川省高考志愿填报流程简图
采掘服务个股表现
两则跟服务有关的故事
“中华慈善优秀工作者(志愿者)奖(共152名)
读者反馈 订阅服务
服务与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