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活化”表达:核心素养下信息技术教材使用策略

2021-10-08李胜

江苏科技报·E教中国 2021年15期
关键词:教学内容生活化学科

李胜

自从2000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以来,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已经走过了21个春秋,从一开始的“摸着石头过河”,到现在全国各地的“百花齐放”,各个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就笔者所在地区来讲,信息技术教材每年都在不停地调整,但是在信息技术的教学研讨活动中,对教材的诟病还是会或多或少地出现。

一、“想说爱你不容易”——现行教材的问题

1.教材部分内容过于简单

信息技术教材在编写过程中考虑到了使用教材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发达地区的学生接触计算机的机会多于欠发达地区的学生,信息技术能力基础也比欠发达地区的学生好。因此,对发达地区而言,现有的信息技术教材部分内容难度偏低。即使是处同一地区的学生,由于家庭条件、学习经历和学习能力的差异,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也存在差异。对笔者所在区域的学生而言,现有的信息技术教材中部分内容过于简单化。

2.教材部分内容过于滞后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以超乎想象的速度迅猛发展,而教材的更新周期却长达几年之久,致使信息技术教材内容已远远滞后于技术和社会的发展,急需更新。学校机房中的计算机、学生家里的计算机系统都用上了Win7,甚至是Win8、Win10了,而我们的教材上使用的却还是WinXP。

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但现有的教材内容陈旧,还停留在几年前甚至是十几年前的水平,早已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不能承载信息技术课程所要表达的丰富内涵。

3.教材中部分内容脱离学生的生活

当下“课程整合”话题非常流行,其他学科的课堂中或多或少都出现了信息技术的身影,但是我们在信息技术教材中却很难发现学科整合的痕迹。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课时,仍不知道如何将所学的技术与其他学科的知识产生联系,也不知道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其他学科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教材实例看似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有关,实则不然。例如,在画图板块中使用各种画图工具进行绘画,但是实际上学生们在上美术课时被美术教师告知使用类似工具是画不出好作品的,各级各类电脑绘画的获奖作品中也基本找不到这种画图工具的运用痕迹。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教材不仅不能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也必将影响学生信息技术学习的效果。

二、“答案在风中飘荡”——现行教材的使用

教师对教材的运用不能照本宣科,要对其进行剖析、研读,在理解编者意图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及学生特征进行创造性的使用,让课堂教学更好地结合实际,使教学活动充满趣味性与启发性。

1.教学内容生活化,突出实践性

我们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选择案例要与时俱进。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将视线转向现实生活,像学校的春秋季实践活动、新闻时事、校园生活等发生在学生身边的鲜活内容都可以用来替换教材中的范例,让信息技术走进生活,使学生更容易被教学内容所吸引,从而更加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例如,在讲“下载网上信息”时,正逢水痘的高发期,结合这一传染病提出问题:什么是水痘?水痘有哪些症状?应该如何預防?学生通过寻求答案并下载保存,既学到了健康知识,又学习了网上信息检索、下载、保存的技巧,实现了知识技能的转化。再如在教学“美化文档”时,教师可以在上课前拍摄一些校园里不文明现象的照片,让学生对这些不文明行为进行分析与反思,借机提出让学生利用艺术字设计校园提示语。

这样的教学内容充分利用了学生生活中的各种资源,将信息技术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中,再将其转化为教材实例,为学生营造一个主动探索研究的学习空间,构建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信息技术新课堂。

2.教学内容整合化,突出融合性

信息技术学科并不是一门孤立的学科,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中开展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部分教学内容的横向融合,以相关知识作为载体,适时渗透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自然而然引发问题,再教会学生用信息技术手段解决问题,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遨游因特网”教学时,教师没有直接讲授如何上网浏览网页,而是引入语文学科的内容进行教学,先播放语文学科口语交际“春游去哪儿玩”的相关课件,将优美的语句、美丽的画面配上动听的音乐,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迷人的自然风光。

如何才能更近距离地去感受、了解和欣赏这些呢?这是学生迫不及待想要知道的。这个时候教师再向学生推荐一款工具——浏览器。在浏览器的使用过程中,学生在教师适时的指导下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与交流,这样既领略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又掌握了信息技术的应用技能。信息技术的课堂不再单调、枯燥,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对语文学科知识的理解。

3.教学内容潮流化,突出即时性

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一日千里,但是信息技术教材的更新严重滞后,致使一些过时的内容仍然出现在教材中,不仅不适合学校的实际教学需要,而且给教师的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操作带来很大困难。鉴于信息技术内容的时效性特点,教师要在原有教材的基础框架上对教材进行适当的修改,尽量做到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同步。

4.教学内容系列化,突出整体性

新课程改革倡导的研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和创新活动在我们的课堂中很难做到普及化。据笔者观察,很多信息技术教师在对原有信息技术教材进行重组设计的时候,整个板块的主题设计、任务设计之间往往是没有联系的、分散的、割裂的,而我们的教材这一点却做得很好。因此我们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主题活动设计时应该进行整体考虑,内容的编排要螺旋式上升,注重内容的衔接和过渡,以实现内容难度的渐变。

总而言之,教无定法,贵在创新。我们要在核心素养视域下根据《纲要》精神认真解读现有的信息技术教材,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灵活地对其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加工,切实有效地开发并弹性处理教材,使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内容更加的生活化,变“教教材”为教“教材”,我相信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一定会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猜你喜欢

教学内容生活化学科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新冠疫情期间小学信息技术在线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实践
作文生活化教学指导策略
“则”与“择”:指向生活化学习的幼儿园数学活动实施的原则与选择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生活化美术教学的课程设置及实践应用
“超学科”来啦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