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校史资源,以红色文化立德树人
2021-10-08陶韵佳
陶韵佳
以红色文化立德树人,是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养的重要举措。挖掘校史,树立模范典型,用阵地建设为红色物质文化做引领,将红色资源与红色精神深入渗透到小学生日常教育中,能够有效引起情感共鸣,以主人翁意识完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育人建设。
如何不断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养,坚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落实立德树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这是所有教育管理者都在深思的问题。坚持从学校抓起、从小学生抓起是基本方向;着力采取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措施是执行思路;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真正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充分在师生行动中彰显。昆明市五华区文林小学是一所百年老校,学校用有深厚积淀的校史,培育红色文化、建构红色文化,因校制宜、挖掘学校办学历史中的红色文化元素,形成独具特色的校本教育资源,聚焦提炼红色非物质文化、重视文化建设运用,创新开展红色文化育人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明确方向,发掘校史中的红色文化元素
红色文化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知识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蕴含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学校发展中的校本红色文化,最具历史印证价值、文明传承价值和政治教育价值,也最能引起师生的情感共鸣。昆明市是西南边陲有特殊历史背景和革命经历的城市,抗战时期高校内迁,在昆明创办西南联大,为西南地区带来了先进的思想和教育,影响了一大批有志青年。他们坚持走群众路线,在昆明办设民众文化补习夜校,将共产党的先进理念传播给当地百姓。其中,位于西南联大附近的文林小学就是这样一个承担了夜校秘密场地的红色小学,与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许多活动有重要关联。通过挖掘文林小学校史,寻找学校红色基因,学校确立了以潘琰烈士“刚毅、担当、爱国、奉献”为核心的文林红色文化,打造探索尊重史实建构校本红色文化——创新红色文化阵地——发挥阵地育人作用的文林红色文化育人模式。
二、传承创新,因校制宜建构有特色的红色文化
学校文化的形成不是空穴来风、凭空杜撰,只有传承历史、与学校育人目标相结合,创新建构红色文化才能得到师生家长的认同,在学校中体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1.梳理校史,挖掘素材
学校的办学历史是传承和弘扬学校文化的根基,每所学校的不同历史沿革,形成不同的学校文化。梳理分析校史,能从中挖掘出学校文化的契合点。文林小学20世纪40年代毗邻西南联大师范学院女生宿舍,见证并经历了西南联大的成立和“一二·一”爱国运动。震惊中外的“一二·一”惨案中,潘琰、李鲁连、张华昌等烈士的殉难地就在文林小学旁边。潘琰烈士是中国共产党地下党员,利用文林小学代课教师的身份作掩护,在文林小学积极开办民众夜校,传播先进思想,开展党组织活动。 “一二·一”惨案发生当天,文林小学师生主动帮助一批愛国学生逃离转移,亲历了“一二·一惨案”的发生,见证了潘琰、李鲁连、张华昌三位烈士遇害的过程,深刻体会到反内战民主斗争对中国的影响。这一段历史成为文林小学特有的红色文化基因,在此基础上打造文林红色文化,弘扬“刚毅、担当、爱国、奉献”的潘琰精神,成为学校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红色文化育人的策略。
2.千里寻访,英雄回归
文化的传承必须尊重历史和真相,只有基于真实的红色文化才有育人价值和生命力。潘琰烈士牺牲于1945年12月1日,年代久远,通过档案查询到的相关资料十分有限,几乎没有任何文字和音像记载。为了梳理烈士生平和英雄事迹,文林小学通过民政系统找到了潘琰烈士的胞弟潘玉琛老人,远赴江苏徐州对老人进行了专访并录制了专题片。烈士家属无私地把家中保存的大部分烈士书信和相关遗物都捐赠给了文林小学。这些第一手资料,成为文林红色物质文化的重要资源。随即潘琰烈士铜像在学校落成,英雄回归校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学校红色文化建设中,引领师生的精神成长。
3.建设阵地,环境育人
红色文化是育人的重要资源,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烈士精神属于非物质文化,而非物质文化的育人功能要依托物质文化才能成为切实可行的教育资源,因此红色文化育人阵地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文林小学举行了“习浩然正气,铸文林之魂”为主题的纪念“一二·一”运动七十周年暨潘琰烈士铜像落成典礼,引起了社会各界对“一二·一”运动和以潘琰烈士为代表的爱国学生运动领袖的关注和追忆。文林小学还以潘琰烈士精神为红色文化核心,确立了“校强则少年强,少年强则国强”的校训。 2018年,建设“潘琰学堂”,建筑面积121平方米,取纪念“一二·一”爱国民主运动之寓意,以珍贵遗物展示潘琰烈士革命生涯短暂却伟大的四个阶段,并用多媒体设备实现互动体验式学习。
一系列的物质文化建设,为实现红色文化育人提供了最好的学习场所,营造了师生学习英雄事迹、传承英雄精神的氛围,成为培育新时代好少年的最佳红色教学基地。
三、融入办学实践,红色文化立德树人
红色文化是开展青少年德育的有效载体,但不能孤立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外。传承学校红色文化、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实现文化育人的重要环节。文林小学以“潘琰魂·文林人”作为立德树人的根基,设置了一系列的红色文化活动载体。读一本红色书籍,组织“弘扬红色文化”国旗下讲话,党员教师为学生上一堂红色文化教育课,组织学生学唱红色歌曲,让全校师生观看红色教育电影……使红色文化真正深入到师生心中,做到潘琰精神遍校园。
红色文化要融入队建。文林小学围绕“一二·一”传承日,每年12月少先队大队部组织开展系列德育活动。让低年级学生 “识党旗、认党徽”;中年级“明党史、知党情”;高年级“感党恩、跟党走”。此举加深了青少年学生对党、对社会主义的感情,把革命传统教育纳入校园生活,使红色文化成为校园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旋律,时代正能量成为师生的精神食粮、成长催化剂。这些活动延伸了红色文化内涵,丰富了红色文化底蕴,切实把潘琰精神贯穿到整个教育教学始终,使“红色基因”融入每个学生的灵魂和血脉。
建设红色文化校本课程让红色文化有了传播载体。文林小学利用中午自修时间,落实每一位学生红色文化校本课程的学习。每年新生入学前,组织新生家长走进“潘琰学堂”,完成“文林小学家长第一课”,把学校红色文化植根于家长心中,以此引领家校融合,确立正确的育人观,让家长认识到立德树人的重要性。走出学校,整合翠湖周边如昆明朱德旧居纪念馆、云南陆军讲武堂等红色文化资源,拓展红色文化校本教育。充分发挥出红色文化资源以史育人的作用和优势。
红色文化倡导的是崇高思想境界和革命道德情操,传播其理念、彰显其精神有利于红色革命精神深入人心,是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然而每所学校的办学历史不尽相同,因此建构具有校本特色的红色文化就显得十分必要,教育不可复制更不可照搬,但是从文林红色文化的建构实施中可以看出,学校红色文化育人的探索和实践需要尊重历史、基于现实,立足未来,依托阵地建设和弘扬核心要义两者有效协同,才能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