庶务瘫痪
2021-10-08
我和表哥在同一家公司工作。表哥很受领导器重,我们虽是前后脚进公司,但他的晋升速度却远比我快得多。不得不说,表哥的工作能力确实强,每个月的业绩清算,他都名列前茅。他还很善于交际,客户和同事都很喜欢和他打交道。
不过有一点,他们却不知道,我这表哥可有两副面孔。在家里,他则变了一个人,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不仅大小家务从不过问,就连孩子也不怎么管。舅妈总说他,离了老婆和妈,就是废人一个。
一次家族聚餐,仅仅因为几道菜点得不合心意,他竟然大发雷霆,当着一众长辈的面摔下碗筷走人了。我不禁目瞪口呆,这还是职场里那个八面玲珑的表哥吗!简直不可思议,一个在职场上面面俱到的人,怎么一到家里就成“巨婴”了?
仁科
曹序心理咨询师
仁科您好!“巨婴”这个比喻很妙,不过从你的表述来看,我认为你这个表哥并不是一个绝对意义上的巨婴,他的行为更像是心理学上的“庶务瘫痪”。
庶务瘫痪是一种很常见的心理问题,最典型的症状是人在职场与社交中表现十分出色,日常生活中却一塌糊涂。具体来说,就是家里的麻烦事一个都不想做。比如网购的衣服不合适想退,又懒得去找快递;冰箱坏了大半年,懒得找人修,干脆把插头拔了……
我的一个闺蜜,她平时工作很忙,最近却突然找我诉苦,说自己活成了“生活的矮子”。说起来,在我的印象中,她是很擅长工作的那类人——总在加班和自我精进,很少见到有什么懒散糊弄的样子。可她自己却说,那只是我看到的一面,我看不到另一面,她正逐渐变得什么也不会、总是在拖。我想她和你表哥一样,都是陷入了庶务瘫痪的困境。
2019年,心理学家安妮?皮特森提出了庶务瘫痪的概念,即永远没法起身去做待办列表里的小事。这个词很快走红,并在千禧一代(出生于1981-1996年之间的人)中引发强烈共鸣。
安妮?皮特森研究发现,庶务瘫痪会招致多种负面情绪,如羞耻、崩溃、自我怀疑等。然而,这种现象的背后,是更大的问题——工作倦怠。严格来讲,庶务瘫痪不是病,而是一种倦怠症状。
2019年3月,一项涉及1000多名美国人的谷歌调查显示:“47%的人正在经历倦怠。”有趣的是,几乎一半的参与者报告说由于感到精疲力竭,而拖延或忽略了家事或文书工作;近1/4的受访者表示,他们推迟了一些重要的预约,如医疗就诊和日常汽车保养等。
当看到年轻人庶务瘫痪的状态时,一些传统观念很容易认定,现在的年轻人已经发烂发臭了。可事实果真如此吗?
心理学家研究认为,在千禧一代中,更高的工作倦怠率大多是由于情绪衰竭的代际差异造成的,但也有许多其他可能的因素,比如不断上升的经济压力和越来越具有侵略感的现代科技。這些因素就围绕在我们周围,令我们避无可避。
既然避无可避,那么系统性的倦怠有解决的方案吗?很遗憾,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整体的、消耗性的倦怠问题是没有解决办法的。正念、放松这些个人层面的努力,不能促使整个系统的松动,度假也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我们无法看到“哦,倦怠可能要来了”,然后马上启动一个防倦怠版的自己。
目前,心理学上比较有效的治疗方法是觉察和命名。就像处理所有的情绪问题一样,知道它是什么、为什么,是什么促成了这种感受,就已经成功一半了。当你知道自己正在经历倦怠,就可以尝试去解除倦怠的诱因,减少精疲力竭的代价。不妨试着给自己一些正面的暗示,比如“人生苦短,不必为干洗羽绒被而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