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图形与面积教学中学生高阶思维的培养
2021-10-08管宜文
管宜文
【摘 要】 高阶思维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文章从“开放探究素材,在操作中开启思维大门”“设计多元素材,在思辨中引导思维进阶”“挖透素材内涵,在探究中培养高阶思维”三个方面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阐述了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采取有效教学策略来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
【关键词】 高阶思维 数学课堂 教学策略
何谓高阶思维?布鲁姆将教育目标从认知领域维度分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新等六个层次,其中分析、评价和创新属高阶思维范畴,可见,高阶思维是一种较高层次上的心智活动或认知能力。“中国学生发展的六大核心素养”中提出的“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也指向高阶思维。那么,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采取哪些有效策略来促进学生高阶思维的培养呢?
一、开放探究素材,在操作中开启思维大门
开放简约的学习素材决定着探究活动的有效性。提供开放的学习素材和组织探究活动,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的内驱动力。
案例1:《梯形的面积》教学。
学具:每人3个完全一样的梯形纸片,一把剪刀;任务:先独立操作,后小组交流。
师:谁把小组探究的成果向大家展示?
组1:将梯形转化为两个完全重合的平行四边形。
组2:沿梯形的一条对角线剪开分成两个三角形。
组3:沿梯形中位线剪开,旋轉拼成平行四边形。
组4:沿一腰中点和斜对角剪开,旋转拼成三角形。
师:转化后的图形与原来的梯形有什么联系?
师:给出梯形上底8厘米、下底22厘米、高10厘米、两条腰的长度分别11厘米、13.5厘米,选择必需的数据计算转化后的图形面积。
生1:图①:(8+22)×10=300(平方厘米)
生2:图②: 8×10÷2+22×10÷2=150(平方厘米)
生3:图③:(8+22)×(10÷2)=150(平方厘米)
生4:图④:(8+22)×10÷2=150(平方厘米)
师:为什么图①的面积与原梯形面积不一样?其它图形呢?
生1:原来的梯形面积是150平方厘米,第一个平行四边形里面有2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所以它的一半就是原来梯形的面积。
生2:梯形的面积和转化后②③④图形面积的大小是相等的。
上述案例中,学生通过操作体验、观察比较、分析辨析,抽象出梯形的面积公式。这样的课堂情境设置,恰到好处地点燃学生的思考兴趣点,从而开启了思维的大门。
二、设计多元素材,在思辨中引导思维进阶
每位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体验和思维方式均存在差异,如何开启学生智慧潜能,发展高阶思维?教师可通过设计多元探究素材,让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能够以自己可以接受的学习方式展开学习。
案例2:《三角形的面积计算》。
材料1:用数格子求面积。根据学习导引,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
(1) 转化后的图形跟原来三角形的底、高有什么关系?
(2) 转化后的图形面积与原来三角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3) 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 )× ( )
所以,可以推出三角形的面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2:用转化法求面积。根据学习导引,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
(1)想一想:三角形能不能转化成我们已学过的图形?
(2)比一比:拼成的图形与原来的三角形有什么关系?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
拼成的图形与原来三角形的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拼成的图形与原来三角形的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拼成的图形是原来三角形的面积的___________________。
上述案例中,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始终保持主动思考、主动探究、主动质疑和反思的学习习惯,激活智慧潜能,启迪高阶思维,实现了高阶思维培养与知识技能同步提高的目标。
三、挖透素材内涵,在探究中培养高阶思维
抓住知识的内在联系,在知识探究与建构中反思评价、推理判断,抽象出本质的规律性的特征,是学生高阶思维的重要构成因素,这一过程富有创造性,是带领学生思维迈向新高度的必然阶段。
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的数学学习,发展学生高阶思维是应有之义。然而,高阶思维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的知识能力和认知水平,设计开放素材,挖透素材,用好素材,给予学生更多思考和探究的时间与空间,引导学生在经历感知、理解、记忆的基础上,进一步反思辨析、分析判断、抽象概括。设计探索发现的问题情境,适时点拨思维,引导思维进阶,致力于学生“跳一跳”能达到思维的更高层次。
参考文献
[1] 钟志贤.教学设计的宗旨:促进学习者高阶能力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14(11).
[2] 南爱玲.展示思维过程拓展思维能力[J].数学教与学,2017(16).
[3] 高慧.如何把数学教得更“简单”些[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7(16).
[4] 申昌安,刘政良.浅谈高阶思维能力[J].才智,201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