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应如何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021-10-08周靖盼
周靖盼
【摘 要】 阅读是阅读,理解是理解,两者有一定的相通性,但学生首先要学会阅读,才有可能理解。而阅读并不是一件可以速成的事情,且每个作者的写作习惯都是不一样的,根本没有窍门可言,但借助一些教学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适当的提升效率,比如改变教学策略。就像是前面说的,想要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就必须通过积累,一点一点进行提升,但学生本身并没有这个意识,在课上的时间又有课程要讲,学生根本没办法进行积累提升。不过也不是完全没办法,比如群文阅读就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通过触类旁通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加深对课程的理解,还能有效地加快学生的积累,两全其美。
【关键词】 小学语文 阅读理解 群文阅读 加快积累 自发阅读
想要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单靠课上的时间是绝对不够的,教师需要想办法让学生自发的进行阅读,因为阅读并不是一件很无趣的事情,学生缺少的只是耐心,只要学生能够明白这一点,积累的速度会显著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也会得到提升。但如何让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呢?语文教师应该都知道,每一本书都有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且每一本书都有自己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前两者对耐心不足的学生来说并不是一个有趣的东西,因为这里都是为了后面的事情进行铺垫,且后面两者虽然有趣,也是在牺牲前两者的前提下出现的,但其吸引力是不变的。教师只要在教学中先让学生知道高潮或者结局,以此来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自发的进行阅读。
一、群文阅读
首先,学生需要理解课程中的知识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就像是散文中的形散而神不散,小学生根本没办法看到这一点,在他们的眼中,这些平淡到了极点的东西一点意思都没有。这种情况下,学生连阅读都是个问题,更别说理解了。但群文阅读不同,教师可以找到相关的文章让学生一同进行阅读,这种情况下,学生有了选择,且每一篇文章的文笔、风格都是不同的,当学生有了选择,和下意识的将这几篇文章进行一个对比,以此来找到自己最喜欢的文章进行阅读,且因为这些文章的相似性比较高,触类旁通之下,学生增长了自己的阅读量,还理解了课程,两全其美。
例如,我在讲解《夜书所见》这一首古诗词的时候,就会将重点放到作者所看到的东西,因为作者所在的时代和我们现在是完全不一样的,因此想要让学生完全理解就必须要让学生知道作者在创作这首诗的时候经历的事情。所以,我在刚上课的时候并不会着急开始讲解,而是先让学生看看作者的处境,并且让学生设身处地的进行思考,如果自己和作者的处境一样,自己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学生的答案肯定是千奇百怪的,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我要做的,便是帮助学生纠正错误。我会找到几个和作者处理方式不同的古人,并且让学生看看这些人在做出自己想做的事情之后的处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不错的阅历,当学生不在因为情绪而犯错误的时候,这就证明学生有了一定的成长,也就证明学生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会进行思考,比如阅读。
二、加快积累速度
教学策略是限制学生的原因之一,在一个近乎完全封闭的课堂中,学生或许会尝试着控制自己的情緒,但将一个人限制在一张桌子面前长达一个小时,并且每天都这样。因此,教学策略必须改变,只有这样才能加快学生的积累速度。现在的教学方式多种多样,教师可以随便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就比如问题式教学,这种方式互动性更强,教师可以通过话语来对学生进行引导。
例如,我在讲解《秋天的雨》这一篇文章的时候,就会改变教学策略,以此来提升学生的积累速度。从短时间的角度来说,群文阅读是最好的选择,因为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快对课程的理解,还能让学生积累课外知识,两全其美。但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我会选择让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阅读看似是一个简单的事情,但你想要从作者透露出来的蛛丝马迹中找到后续情节的发展,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容易,那就证明作品的质量并不是很好。我会在讲解之前让学生想想自己见到的秋雨是什么样子的,并且尝试着将其写在纸上,然后自己和文章进行对比。学生的作品和课程肯定有着非常大的差距,有的时候明明要描写的东西是一样的,但却因为词汇上的不同导致写出来的感觉完全不同。这便是积累的好处,我要做的,就是让学生明白这一点,阅读的时候注意思考,以此来加快速度。
三、引导学生自发的进行阅读
就像前面说的,想要文章中的情感爆发出来,就必须经过之前的铺垫,不然的话,学生只知道这个人干了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仅此而已,在刚看的时候可能会有些兴趣,但转眼间就会忘掉。但如果在吸引学生兴趣之后,再将这件事当作任务,让学生完成,这样的话,学生便不会忘记,且真正的好书学生在阅读的一瞬间便会被其吸引,这是无法避免的事情。教师在讲解开始之前或者结束之后,可以找到一本书中最为有趣的地方,以此来吸引学生,并且在下课的时候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进行阅读,当他们被吸引的时候,兴趣自然就上来了。
总而言之,想要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教师就必须从学生的兴趣上入手,因为小学生的阅历非常少,对一切新奇的东西都会感觉到有趣。这种情况下,教师想要找到学生想要的东西就会变得非常轻松,教师借助这一点进行诱导,同时改变教学方式,在讲解的过程中穿插一些有趣的东西,给学生布置任务,以此来让学生自发进行学习。
参考文献
[1] 朱洁如.小学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层级特点与结构优化[J].上海教育科研,2015(07).
[2] 朱洁如.学科关键能力监测研究——以常州市小学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监测为例[J].全球教育展望,2013,4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