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腔镜下肺叶与肺段切除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效果
2021-10-08何勇唐亚川蔡聪刘若阳曾富春
何勇,唐亚川,蔡聪,刘若阳,曾富春
1.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a 胸外科,b 呼吸科,成都 610031;2.四川省人民医院胸外科
近年来,我国肺癌患病人数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因肺癌死亡的人数也不断增多。通过手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有较好的治疗效果[1-2]。传统的开胸肺癌手术对患者身体造成的伤害严重,同时容易在手术过程中损伤患者肺功能,导致术后的恢复情况不佳,严重影响患者术后的生存质量;而胸腔镜下的肺叶肺段切除术手术,降低了手术对患者身体的创伤,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对患者肺功能的损伤,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3-4]。本研究对胸腔镜下肺叶与肺段切除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进行了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收治的60例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病历资料。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65.2±13.4)岁;对照组男13例,女17例,年龄(64.5±12.4)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经过专业超声以及病理学检查,所有入选病例均确诊为非小细胞肺癌。(2)患者均无心血管、肝等重要脏器慢性疾病;(3)本研究方案经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1)合并免疫系统疾病者;(2)系统性疼痛患者;(3)严重意识障碍患者;(4)出现其他严重并发症患者。
1.3 方法 对照组进行的肺叶、肺段切除术,均采用的是传统开胸手术方法。观察组进行的肺叶、肺段切除术,均采用胸腔镜下的手术方法。
1.3.1 胸腔镜肺段切除术 对病灶部位在上肺叶段的患者,主操作孔位置是在腋中线第3肋间2 cm处。对病灶部位在下肺叶段的患者,主操作孔的位置是在腋中线第4肋间2 cm处。上述病例的观察孔与副操作孔位置一致。观察孔位置:腋前线第6、第7肋间2 cm处。副操作孔位置:腋后线第8、第9肋间15 mm处。通过主操作孔,将分离钳及卵圆钳送入胸腔,将孔周的皮肤组织撑开,在胸腔镜下按照由上而下、由前而后的顺序切除病变组织,清扫肺门、纵隔淋巴结,放置引流管。
1.3.2 胸腔镜肺叶切除术 观察孔位置:腋中线第8、第9肋间。副操作孔位置:在肩胛下角线第8、第9肋间做2~4 cm的切口。主操作孔位置:在腋前线与锁骨中线第4、第5肋间,做2~4 cm的切口。通过观察孔,来对包括肿瘤位置、大小、浸润情况等胸腔情况进行观察。通过主操作孔,将分离钳及卵圆钳送入胸腔,将孔周的皮肤组织撑开,在胸腔镜下按照由上而下、由前而后的顺序切除病变组织,清扫肺门、纵隔淋巴结,放置引流管。
1.4 观察指标 (1)手术相关指标:对两组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胸腔引流量在内的手术指标进行对比。(2)肺功能指标:术后3个月,对两组的肺活量(FVC),第一秒末用力肺活量(FEV1)和肺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的肺功能指标进行对比。(3)术后并发症:对两组可能出现的伤口感染、心律失常、肺炎的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对比。
1.5 疗效评价标准 参照《2000版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将疗效评价分为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稳定和进展4个级别。肿瘤完全消失,在连续4周的复查中未见新病灶即为完全缓解;病灶直径之和降低,减少程度≥30%,在连续4周的复查中病灶无明显变化即为部分缓解;所有病灶直径之和减低,减小程度低于30%即为稳定;病灶直径之和增加,增加程度大于20%,或1个及以上的新病灶。总有效率=(完全缓解例数+部分缓解例数)/总例数×100%。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指标对比 两组手术时间、胸腔引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肺癌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2.2 两组肺功能指标对比 对两组肺功能指标进行对比,观察组FVC、FEV1和DLCO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肺癌患者肺功能指标比较
2.3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对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肺癌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2.4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 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肺癌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3 讨论
有调查研究[5-6]显示,八成以上的肺癌患者患上的都是非小细胞肺癌。非小细胞肺癌具有扩散慢、对放化疗敏感度低的特点,采用放疗方式治疗效果较差[7-8]。临床一般采用手术方式来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可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减轻疼痛、改善预后[9]。传统的开胸手术会对患者造成较大的创伤,可能造成患者的免疫功能下降,术后容易出现切口感染、肺炎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对于患者术后恢复以及生活质量的提升造成了一定的影响[10-11]。胸腔镜下的肺叶、肺段切除术,整个的手术过程都是在内镜器械的监视下进行的,只需通过3~5 cm的小切口,就可以顺利完成手术[12]。在手术的过程中,术者不需要切断胸壁各层肌肉,不需要强行将肋骨撑开。这种小切口的手术过程,对于患者的肌肉和神经组织可以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极大限度地为患者避免了手术带来的创伤和疼痛[13-14]。手术全过程现在胸腔镜下进行,可以保证术者有较为清晰的手术视野,手术过程对患者病灶组织周边器官及组织的伤害发生率大大降低,对患者正常机体功能的影响较小,缩短了患者术后的住院时间。本研究结果同刘为超[15]、巨少龙等[16]的研究结果一致,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以及住院的时长明显低于对照组。这就表示通过在手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疾病时,应用全胸腔镜下的肺叶肺段切除术,可以降低患者术中出血量,对患者的创伤较小,对免疫功能影响较小,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胸腔镜下进行的肺叶肺段切除术,术后胸腔引流量较小,有助于缩短术后拔除胸腔引流管的时间,对患者肋间神经和周围组织的刺激降低。相关研究[17-19]指出,手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疾病,应用胸腔镜肺叶肺段切除术手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由此可见,在术者操作熟练的条件下,采用胸腔镜下的肺段肺叶切除术,可以降低术后伤口感染、肺炎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有利于患者的术后的恢复[20]。
综上所述,胸腔镜下肺叶与肺段切除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疗效显著,对于缩短患者住院时间、降低术中出血量、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