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建设和建设路径探究*——以“邮轮运营管理”课程为例
2021-10-08赵莹莹
赵莹莹
(天津海运职业学院,天津 300000)
一、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建设的必要性
1.新时代加强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要求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脚步地逐步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了崭新的时期。新时期,我国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发生着深刻的变革,人们社会思想意识异常活跃,再加上世界范围内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联系愈发紧密,在更大范围内,各种社会思想文化向更深层次不断地碰撞、交融与交锋。这个充斥着纷繁社会思潮的历史时期,亦是高职院校学生人生发展历程中重要的成长时期,由于其自身文化知识储备不够,人生阅历尚浅,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还不成熟,当面对多种社会思想、文化冲突与交锋时,短时间内很难做出正确的鉴别,为此,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旨在引领职业教育“课程思政”改革实践持续深入。2014年,上海大学等高校率先响应政策,推出“大国方略”等一批“中国系列”综合素养课程[1],取得实效;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为职业教育“课程思政”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他指出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同向相行”,协同育人。因此,高职院校如何在复杂的社会多元思想碰撞中加强学生的文化定力,如何使学生主动出击,引领、整合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如何积极培育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职院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整合课程资源,不断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2.符合当前国际化邮轮人才培养的迫切需要
2006年,歌诗达爱兰歌娜号邮轮以中国上海港作为母港始航,开启了中国邮轮产业发展的篇章。如今,我国邮轮产业已经走过了十几年的风雨历程,一跃成为全球邮轮旅游发展最快的市场,国际邮轮经济贡献率显著提高,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在此背景下,邮轮人才的培养面临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挑战。一方面,邮轮旅游市场蓬勃发展,邮轮人才需求和标准持续提升,“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留得住、能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更符合国际邮轮企业的用人实际。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学生多追求实用、快捷,进而自我意识较强,求真、求实、敢于奉献的服务意识欠缺,对自我岗位不认同、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和百折不挠的毅力。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建设旨在培养弘扬老一辈革命家精神、传承中华五千年灿烂文明的新一代青年、培养有崇高务实精神和服务意识的优秀从业人员、培养向外传播中国声音、彰显中国大国风范的使命者。
3.突破思政课教育教学“孤岛化”窘境的现实任务
近年来,在国家政治策略指引下,高职院校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实践的探索方兴未艾、持续深入。而很多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两张皮”现象尚未根本改变,在践行“三全育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程中,“思政课”教育教学陷于孤军作战的尴尬困境。在人才培养体系中,高职院“课程思政”教学建设针对其课程体系和教学实际中长期存在的“痛点”,强调不同专业、不同课程都有其旗帜鲜明的价值引领作用,所有教师都肩负着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使命。“思政课”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专业课、其他通识课、实践课等课程是协奏曲,与“思政课”同向同行。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建设协同“思政课”教育教学,有助于提升专业课程体系内各类课程之间的融通性。
二、“邮轮运营管理”“课程思政”教学建设的原则
1.育才与育德相融合
全面推进“邮轮运营管理”“课程思政”教学建设,最根本的原则是使学生在习得邮轮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给予其相应的、正向的、积极的政治精神引导,即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法治教育、公民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思想政治教育同邮轮专业知识和技能一道列入课程教学内容,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评估体系”等多方面进行教学改革。把思政元素和教育资源有机地融入“邮轮运营管理”,发挥邮轮专业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两者合力育人作用,育才与育德有机融合,将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工作切实落地、取得实效。
2.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契合
“邮轮运营管理”教学目标囊括的内容是多维度的,涵盖知识和技能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目标等。一方面,专业知识和技能目标的实现是高职院校学生建构科学的认知体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最终达成相应的情感态度等价值观层面教育目标的前提。另一方面,在专业知识和技能目标实践中,抒发积极的情感态度,会让知识和技能在教学传授中更佳鲜活。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因此,“邮轮运营管理”“课程思政”,必须统筹兼顾、协同发展,不仅要深挖知识背后的思政元素和教育资源,重视其价值引领作用,而且要切实找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契合点、注重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的密切程度,避免生搬硬套、与教学实践分裂,在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相互促进中,帮助学生成为德行为首、勤劳为本、身心健康、敢于担当、胸怀祖国、追求卓越、不断开拓创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
高职院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包括两种形态,一种是具有精准的教学内容,通过旗帜鲜明、直接外显的、严密的组织形式使学生接受教育,即显性教育。另一种是通过间接的、无形的、内隐的教育活动使学生润物无声地接受教育,即隐性教育[2]。两者教学目标一致,教学形式上互补。“邮轮运营管理”“课程思政”建设要把握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两者有机结合的原则,专业教师要善于挖掘潜藏于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教学环境中的思政元素和教育资源,将其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改变专业课程传统教学中单纯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传授的原有路向,实现其与思想政治教育导向的有机融合,填补专业课程教学在人才培育环节上的空白,打通高职院校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里程的“最后一公里”。
三、“邮轮运营管理”“课程思政”的建设路径
1.修订课程思政人才培养目标
以“课程思政”为视角的“邮轮运营管理”课程教学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其以政治导向引领专业知识,即专业课程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有计划、有目的、有创新地进行教学设计,将倡导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有机地融入教学各环节,以隐性的、间接的方式获得学生的认同。在此背景下,“邮轮运营管理”“课程思政”的课程目标设置应着重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聚焦未来国际邮轮企业岗位技能所需,向培养“德技并修、德才兼备的适应国际邮轮企业岗位所需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靠拢,使学生对全球邮轮行业的沿革和现状有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努力增强学生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在未来国际邮轮舞台上,彰显工匠精神、大国风范,担负起中华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
2.契合相应的思政元素,更新课程教学内容
“邮轮运营管理”是高职国际邮轮乘务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技能课程,作为一门概论性质的课程,其蕴含浓厚的思政元素和教育资源。以“邮轮运营管理”“课程思政”人才培养目标为顶层设计目标,遵循课程教学规律、育人规律、“三全育人”特性,凝练课程特点,全面梳理“邮轮运营管理”课程内容,深挖其蕴含的思政元素和教育资源,找到其与教学内容上的切合点、融入点,并动态追踪时事热点、学生掌握情况、教学环境变化等,适时作出调整。
序号 课程思政元素 教学内容融入点1 爱国情怀“四个自信” 帮助学生深入学习邮轮基本概念、国内外邮轮发展史、国内外邮轮产业发展、了解国际邮轮产业发展,进而注焦本国邮轮产业发展态势,树立民族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感。2 爱岗敬业、求真务实掌握现代邮轮的设施与空间分布、现代邮轮的船型与更新、现代邮轮造船业的概况,培养学生“爱岗敬业”“不断创新”的职业精神,增强民族社会责任感。3 突破陈规、大胆探索掌握现代邮轮旅游产品的界定与价格构成、根据邮轮乘客特点与购买动机进行邮轮旅游产品特色设计与营销。学会“换位思考”“道求通,通则变,变则活”、树立“民族自信”、彰显“大国情怀”。4 服务群众、爱国奉献培养学生国际化邮轮人才客舱服务技能、餐饮服务技能、娱乐休闲服务技能,掌握邮轮礼仪常识,树立国际化服务意识、彰显国家风范。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使学生掌握世界邮轮公司经营与管理、了解现代邮轮人才招聘需求与流程,培养学生“职业认同感”“职业道德”“爱岗敬业精神”。6 遵守劳动纪律 引导学生思考邮轮从业人员事故责任的严重性,从内心深处建立职业敬畏感。
3.开展多元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邮轮运营管理”“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应坚持以学生“学懂、弄通、共情、会用”为原则,使学生在课程教学中成为主角,不再沿袭课堂上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形式,而是向专业课“课程思政”下彰显“学生主体地位”的形式过渡,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全面考虑学生的现实思想状况,避免毫无感情式地说教,努力通过创设教学情境体验、小组合作学习、案例分析讨论、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充分利用课堂“主战场”并适时将空间延伸至课外、网络教学平台,在学生习得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给予其精神价值和力量,使学生切实感受、有感而发,进而提升课堂质量,完成育人目标。例如在“邮轮产业趋势”这一章节的授课过程中,创设教学情境,即中国邮轮产业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历史进程,其发展和气势无疑是迅速的、恢宏的。再以专业课题形式引发学生思考,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在课下广泛搜集相关资料,充分研讨国际邮轮产业的发展概况,进而注焦本国邮轮产业发展态势,树立民族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感,形成报告在课上分享。
4.建立有效的教学效果评估体系
建立有效的教学效果评估体系,是检验“邮轮运营管理”“课程思政”教学是否发挥专业课程育人作用、是否始终于“三全育人”总体教育工作格局下、是否将高职院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向实处、是否有利于提高高职院校邮轮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挥棒。“邮轮运营管理”的教学效果评价内容不应局限于单一的专业知识,而是要整合“课程思政”的内容,向职业素养、职业责任感、职业道德等多维度延伸。可以通过过程性考核(课程阶段性学习展示汇报)结合终极考试进行评价。考核内容包括三方面,即知识考核、技能考核、素养考核。知识考核包括现代邮轮基础知识、邮轮公司及其品牌概况、邮轮旅游产品认知、船上对客服务基础知识、邮轮旅游地理、邮轮旅游安全、邮轮管理保障基础知识等;技能考核包括邮轮旅游线路开发技能、邮轮旅游服务接待能力、邮轮产品销售能力、邮轮安全应急与海上求生、邮轮旅游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能力、邮轮服务质量管理、物资采购管理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技能等;素养考核包括良好的道德素质、过硬的职业素质、高尚的人文素质等。同时坚持理论够用、素质和技能并举的原则,使各方教学力量参与考评,将考评走出邮轮课堂、走向邮轮企业、走向社会实践及校园文化活动,不断深化和创新考评模式,最终达成育人目标。
四、“邮轮运营管理”“课程思政”的建设意义
1.适应时代潮流,促进职业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经过近 40年的发展已呈现蓬勃发展势头。从最初的规模式探索到现如今的内涵式发展,打出了职业教育“素质育人”的响亮口号。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邮轮运营管理”课程教学重新审视自有育人体系,对教育重点重新梳理,统筹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政治教育思想之间的关系,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深挖思政元素以扩充教学内容,将专业知识和技能传授给未来邮轮人才的同时,拓展其思想政治理论、树立正向的政治立场、提升邮轮从业人才素质,使其和谐、全面发展,更好地适应工作环境和社会环境。“邮轮运营管理”“课程思政”教学建设是高职院校践行“素质育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跟职业教育发展潮流的具体体现。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好把握专业知识
传统的专业课程教学大部分是向学生一味地、单向地灌输专业基础知识,特别是概论性课程,庞杂的理论知识枯燥又无味,显然诸如此类“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早已不适应当今高职教育育人的主旋律,更无法最终实践高职教育育人的最终目的。“邮轮运营管理”“课程思政”,在专业课程知识的讲授过程中,适当扩展与专业理论知识相关的家国情怀、思想观念、人文知识,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兴趣,拉近理论课堂与实际生活的距离,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而且实现了多样化的课堂教学。在具体实践中,通过“情景教学”“任务式教学”的方法更好呈现,既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沟通技巧与协同合作能力,也充分迎合了以市场岗位需求为核心的育人主线。
3.践行可持续发展原则,提升学生职业生涯质量
“邮轮运营管理”“课程思政”建设立足于高职教育职业性、开放性、渗透性等特征,不仅通过邮轮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帮助学生掌握未来邮轮岗位所需,还秉承着可持续发展原则,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建立科学的知识结构体系、开拓广博的视野、磨炼坚强的意志品格,能够在未来岗位实践中坚定立场、适应环境变化、发挥大国工匠精神、提高学习能力、展现人格魅力、提升职业生涯质量,最终成为崇尚自由、和谐、发展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