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商环境对审计费用和审计时滞的影响研究
2021-10-08南京审计大学会计学院顾子嘉
○南京审计大学会计学院 顾子嘉 田 晴
一、引言
2001年,世界银行首次提出营商环境的概念,它是贯穿企业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所有外部环境的总和,包括法律、市场、制度、文化和基础设施等。优化营商环境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内生动力。2013年我国进入“新常态”以来,各级政府日益加强对营商环境的重视,不断完善优化营商环境的各项政策措施。我国针对目前的经济形势采取的主要措施是“放管服”改革并取得了相应的成效,即进一步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在世界银行2019年发布的《全球营商环境报告2020》中,我国的营商环境便利度排名全球第31位,是连续两年营商环境提高幅度最大的十个经济体之一。2020年10月,国家发改委在《中国营商环境报告2020》中全面介绍了我国营商环境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反映了主要城市优化营商环境的工作历程以及对未来营商环境前景的展望。虽然我国的营商环境已经获得了很大的改善,但仍存在市场准入限制较多、投资审批繁琐、产权保护不足、中小民营企业融资渠道少、融资成本高等问题亟需解决[1]。
本文选取2010—2019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主要研究营商环境是否影响审计费用和审计时滞。同时,也考察了内部控制的调节效应,实证结果表明在内部控制质量较高的公司中,营商环境与审计费用和审计时滞之间的负相关性会被削弱。对于不同产权性质的上市公司,营商环境对审计费用和审计时滞的影响具有差异性,营商环境对审计费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国有企业,而对审计时滞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非国有企业。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外部环境对一个地区的审计行业发展来说至关重要,完善的外部环境会促进审计师从业环境的规范性,与此同时,外部环境甚至会改变审计的发展进程和模式[2]。
(一)营商环境对审计费用和审计时滞的影响
审计客户风险是会计师事务所与上市公司商定审计费用时重要的考察因素,上市公司存在的风险越高,会计师事务所要求的审计费用就会越高,出具审计报告的时间也就越长。因此,本文将以“营商环境—审计风险—审计费用—审计时滞”的逻辑链条分析营商环境对审计费用和审计时滞的影响。
1.优化营商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程度
企业会计信息的有效披露能够缓解企业内部与外部财务信息使用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同时也是缓解企业管理层与股东之间代理问题的关键。在营商环境较差的情况下,企业的信息披露不足,当期信息的可信赖程度下降、审计风险提高,审计师则需要更多的审计程序来对本期信息进行决策,即必须扩大审计范围、延长审计时间,从而提高了审计成本。因此,良好的营商环境可以通过减少审计师需要的额外审计程序来降低审计费用和审计时滞。此外,营商环境越好,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越多,审计师越能降低不相关信息的干扰,更好地识别客户公司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减少不必要的审计程序,从而降低审计费用和审计时滞。
2.优化营商环境能够提高企业的绩效
当企业在市场中积累了较好的市场声誉,企业往往会成为会计师事务所积极争取的优质客户,这意味着客户公司在选择会计师事务所时拥有更多的选择权,也可以争取到更低的审计费用。良好的营商环境会让企业之间建立起较多的关系网络和社会资源,这将有助于管理者建立起稳定、持续的交易模式,建立起完善的上下游供应关系,能够有效优化企业资源配置,减少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风险[3]。因此,所处地区营商环境越好的公司,控制风险的能力就越强,从而降低客户公司的审计风险,也降低了审计费用,缩短了审计时滞。基于上述分析提出如下假设:
H1a: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所在地区营商环境越好的公司,审计费用越低。
H1b: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所在地区营商环境越好的公司,审计时滞越短。
(二)营商环境和内部控制
通过营商环境和内部控制两者的交叉关系对审计费用和审计时滞的影响检验内部控制的调节效应。有效的内部控制是保障财务报表信息质量的关键[4],有效的内部控制能够规范公司制度和治理流程[5]。因此,有效的控制环境能够减少审计师的工作从而降低审计费用、缩短审计师出具报告的时间。已有研究表明客户公司内部控制质量的提高会显著降低审计师对客户公司发表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概率[6]。
企业内部控制质量越高,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就越少,审计费用也就越低[7]。一方面,企业保障内部控制的首要目标是保证财务报告及其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同时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和效果等。审计师通过了解内部控制获取企业更多的信息,可以适当减少实质性程序的范围和工作量,既能够保证审计质量又能制定出符合成本收益原则的审计程序和总体应对措施,因此审计成本降低、审计时间变短;另一方面,高质量的内部控制可以有效地缓解公司管理层的机会主义行为,降低管理层利用职责之便抬高审计费用的可能性。由于内部控制较好的上市公司本身的内部控制质量较好,所以它们的审计费用较低、审计时滞较短,因此营商环境对审计费用和审计时滞的降低效果会受到约束。基于此,提出假设H2a和H2b。
H2a:在内部控制质量高的公司中,营商环境与审计费用之间的负向关系会被削弱。
H2b:在内部控制质量高的公司中,营商环境与审计时滞之间的负向关系会被削弱。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2010—2019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企业,并出于对数据可靠性、易获得性及连续性等方面的考量,将金融类和房地产类上市企业、ST上市企业及关键财务数据缺失的上市企业剔除出样本范围,最终获得了 24 557 个有效观测样本。数据来源方面,营商环境数据来源于王小鲁等的《中国分省企业经营环境指数2020年报告》,其他的财务数据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CSMAR,内部控制指数来自迪博数据库。为了克服极端值给研究结果可能带来的影响,本文对被解释变量在1%的水平上进行了缩尾处理。
(二)变量定义
1.被解释变量
被解释变量FEE为审计费用,即会计师事务所在提供审计服务后,向被审计方收取的用于弥补在审计过程中审计服务提供方(会计师事务所)付出成本的费用,反映了审计的复杂程度,是审计师对客户企业审计风险的函数[8]。由于以人民币计价的审计费用绝对数值较大,因此本文对审计费用进行除以10 000处理;被解释变量DELAY为审计时滞,即指资产负债表日至审计报告签署日之间的天数,直接关系到信息使用者能否及时获取财务信息、做出审计决策,反映了审计师付出的审计投入时间和会计信息的及时性。
2.解释变量
已有研究文献主要通过世界银行全球营商环境报告或《中国分省企业经营环境指数报告》获取营商环境数据。本文借鉴了马连福等(2015)[9]的思路,以2010年、2012年、2016、2019年中国各省份营商环境的得分为基础,计算2010—2012年营商环境的平均增幅,测算2011年营商环境;计算2012—2016年营商环境的平均增幅,测算2013—2015年的营商环境;计算2016—2019年营商环境的平均增幅,测算2017、2018年的营商环境。最终得到2010—2019年各省份营商环境评价得分,得分越高,营商环境越好,用BE表示。
3.调节变量
本文选取迪博数据库中的内部控制指数来衡量企业内部控制质量(IC)。
4.控制变量
由于公司治理水平对审计费用和审计时滞有着重要影响,本文借鉴董小红、孙文祥[10]的做法,控制了包括董事会规模(BDS)、监事会规模(BSS)、独立董事比例(Indep)、股权集中度(Top1)等影响因素。除此之外,本文还控制了其他可能对审计费用和审计时滞产生影响的变量,包括产权性质(SOE)、资本结构(Lev)、盈利能力(ROE)、审计师事务所声誉(Big4)、公司规模(Size)等。
具体变量定义如表1所示。
表1 变量定义
(三)模型设定
为了检验H1a和H1b,本文建立了模型(1)进行检验:
Audit=β0+β1BE+β2EPS+β3Indep+β4BDS+β5BSS+β6Top1+β7Big4+β8SIZE+YEAR+ε
(1)
在模型(1)中,Audit代表审计费用和审计时滞。
四、实证结果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表2主要研究变量的描述性统计。本文考察的关键变量营商环境指数(BE)的平均值为3.468,中位数为3.523,标准差为0.287,中位数大于平均值,说明大部分上市公司所在地区的营商环境指数大于均值,这与以往研究的结论是相反的,主要原因在于本文新加入了2020年发布的《中国分省企业经营环境指数报告》,补充了2016—2019年的营商环境指数数据,表明我国优化营商环境的举措是卓有成效的,营商环境大于均值的上市公司数量不断增加;审计费用(FEE)的平均值为123.214,中位数为80,标准差为156.715,标准差大于均值,说明不同上市公司的审计费用差距较大,中位数远小于平均值,说明不同上市公司之间的审计费用差距较大;审计时滞(DELAY)的平均值为95.485,中位数为100,标准差是19.305,说明大部分上市公司的审计时滞都在3~4个月之间。
表2 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二)相关性分析
表3检验了各变量之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在单变量分析中发现营商环境与审计费用的相关系数为0.149,营商环境与审计时滞的相关系数为0.258,且都在1%的水平上显著,但是相关系数均为正,这与H1相反,可能是由于没有控制变量导致的。其他控制变量大多与审计费用和审计时滞显著相关。此外,各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绝对值基本都小于0.5,其中两个系数大于0.5小于0.7,因此,采用方差膨胀因子分析(VIF)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结果显示,最大的方差膨胀因子(VIF)为1.45,不大于10,变量间不存在共线性问题,故不用进行模型的线性修改。
表3 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三)回归分析
1.营商环境与审计费用和审计时滞的回归检验
为了验证H1,利用模型(1)进行回归,考察了营商环境(BE)与审计费用和审计时滞的关系,结果如表4所示,审计费用(FEE)在10%水平上与营商环境(BE)显著负相关,这表明,在控制了其他变量后,所在地区营商环境较好的公司审计费用相对较低;审计时滞(DELAY)在5%的水平上与营商环境(BE)显著负相关,这表明,在控制其他变量后,所在地区营商环境较好的公司审计时滞也会相对较短。H1得到了验证。在控制变量方面,被审计单位资产规模越大,监事会规模越大,资产负债率越高,会计师事务所声誉越高,审计费用越会显著增多。被审计单位资产规模越大,资产负债率越高,越会带来审计时滞显著增加。股权集中度会使得审计时滞缩短。
表4 营商环境与审计费用和审计时滞的回归结果
2.内部控制的调节效应回归检验
Auditi,t=β0+β1BE+β2IC+β3IC×BE+β4EPS+β5Indep+β6BDS+β7BSS+β8Top1+β9Big4+β10SIZE+YEAR+ε(i,t)
(2)
为了验证H2a和H2b,根据模型(2)进行回归,考察内部控制质量对营商环境与审计费用和审计时滞之间的关系是否有调节作用。表5是假设H2a和H2b的回归结果。交乘项IC×BE符号均为正,且都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说明较好的内部控制质量会减缓营商环境对审计费用和审计时滞的降低。这说明当企业的内部环境较好时,企业本身的审计费用和审计时滞就相对较低,那么营商环境对于审计费用和审计时滞的降低效果相对于内部控制较差的企业不显著。H2a和H2b得以验证。
表5 营商环境、内部控制与审计费用和审计时滞的回归结果
(四)进一步分析
本文将样本按照产权性质分为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两组,分组回归结果如表6所示 。第(1)列和第(3)列分别为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审计费用的回归结果,国有企业的BE系数在5%水平上显著为负,非国有企业的BE系数不显著。这说明,营商环境对审计费用的影响在国有企业较为显著,而对非国有企业没有显著影响;第(2)列和第(4)列分别是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对审计费用调节效应的回归结果,国有企业的BE与IC交乘项系数在1%水平上显著为正,而非国有企业的交乘项系数不显著。说明营商环境对审计费用的影响及内部控制的调节效应只对国有企业显著;第(5)列和第(7)列分别是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审计时滞的回归结果,非国有企业的BE系数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负,国有企业的BE系数不显著。这说明,营商环境对审计时滞的影响主要作用于非国有企业;第(6)列和第(8)列分别是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对审计时滞调节效应的回归结果,只有非国有企业的BE和IC交乘项系数在1%水平上显著为正。说明营商环境对审计时滞的影响及内部控制的调节效应只对非国有企业显著。
表6 营商环境、内部控制与审计费用和审计时滞的异质性检验
营商环境对审计费用的影响及内部控制的调节效应只对国有企业显著,而营商环境对审计时滞的影响及内部控制的调节效应只对非国有企业显著。
(五)稳健性检验
从样本选择的角度,本文采取较为严格的Bootstrap自助法进行稳健性检验以期校正偏差得到更高的检验力,审计费用和审计时滞与营商环境仍然正相关,H1a和H1b再一次得到了验证。营商环境与内部控制质量的交乘项仍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为正,说明内部质量会抑制营商环境引起的审计费用和审计时滞的下降,H2a和H2b再一次得到验证。
五、结论与建议
本文使用我国沪深A股数据,利用实证分析,研究了营商环境对审计费用和审计时滞的影响。研究发现,营商环境可以显著降低审计费用和审计时滞,具体表现为所在地区营商环境越好的公司,审计费用越低且审计时滞越短。对企业内部控制质量的调节作用进行检验时发现,较好的公司内部控制质量会削弱营商环境对审计费用和审计时滞的作用。同时对不同产权性质的上市公司进行了异质性分析,营商环境对审计费用主要影响国有企业,而对审计时滞主要影响非国有企业。
本文的结论可以得到如下启示:科学引导、合理规范营商环境促进审计费用的合理化,可以有效缩短审计师出具审计报告的时间。内部控制相对较好的公司由于其本身对于审计费用和审计时滞就有降低作用,因此营商环境的影响效果在内控质量较好的上市公司会受到削弱。也就是说,当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质量足够好时就能够减弱对营商环境的依赖。那么,如果上市公司预期降低自身的审计费用和审计时滞,应当从内、外部两个方面改善,外部环境方面,政府应致力于改善营商环境;公司内部也需要加强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与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