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传统民居的传承与发展
——以大理鹤庆白族传统民居为例
2021-10-08郝丛雨郝亚婷寸荣基
郝丛雨,毛 谨,郝亚婷,寸荣基
(云南农业大学 水利学院,云南 昆明 650201)
1 大理鹤庆概况及民居文化内涵
1.1 大理鹤庆概况
大理鹤庆县位于中国云南省西北部,地处滇西横断山脉南端、云岭山脉以东,大理州北端,东有金沙江于永胜县分津,南与宾川县、大理市接界,西与剑川县、洱源县接壤,北与丽江市毗邻。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鹤庆地表河流均属金沙江水系,大小龙潭众多,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使得鹤庆地区成为白族主要聚集地之一。同时鹤庆因其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人文底蕴,被誉为滇西北的“文献名邦”,是茶马古道上的文化重镇,县城内至今仍保存着建于明代的云鹤楼、被徐霞客誉为“甲于滇中”的文庙建筑群、菩提寺等历史建筑,民居建筑以白族建筑风格为基本样式,造型样式独特,辨识度高,具有较高的艺术内涵。
1.2 民居文化内涵
白族民居在长期的发展演化过程中, 一方面,取自然之利、避自然之害, 适应自然地理、气候特点; 另一方面,吸纳其他民族优秀的建筑文化和建筑技术, 在院落布局、立面造型、结构形式、建造工艺等方面呈现出鲜明的地方特点、民族文化特质和多元文化特色[1]。
1.2.1 文化融合的影响
白族是一个拥有丰富文化底蕴的南方少数民族,从古至今传承千年,在其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 亲仁善邻, 广泛学习和汲取周边的汉文化、印度文化、南亚文化中的先进因子, 创造了极富地域特色的民族文化,悠久的历史使得当地传统民居建筑具有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从汉武帝击溃滇国开始,中原文化随着汉民的不断迁入被带到了云南,颇具中原特色的楼阁式建筑开始出现在云南大地上,本土的干栏式建筑也在历史变迁中发展,民族文化的交融慢慢显现。尤其是在元代至清代年间,在汉文化不断影响下,白族匠人将中原建筑风格融入本族建筑文化中,最终形成了以合院式建筑为主的建筑体系发展至今。其中所蕴藏的历史财富远远超出了其建筑本身的价值,为人们更好地了解白族历史提供了资料[2]。
1.2.2 儒家文化的影响
受孔子儒家文化的影响,鹤庆白族人自谦,崇尚和平的性格也反应在了民居建筑上,房屋布局多以合院式为主,体现了“以和为贵”的儒家思想,庭院中丰富花草、盆栽造景也体现出白族人将热爱自然、敬畏自然的生态理念根植在日常生活中(图1、2)。
图1 鹤庆文庙中的孔子像
图2 文庙泮池
1.2.3 壁画文化的影响
白族也是一个热爱艺术的民族,白族绘画装饰大致起源于新石器时期,早期的装饰艺术主要依附于器具之上,到了南诏时期受中原文化影响,建筑之上已有简单的图案装饰,明清绘画艺术兴盛,壁画艺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艺术画师将宫廷建筑装饰画传到了大理及周边地区,并迅速发展起来,逐渐形成了现在的建筑装饰艺术。常在墙面彩绘祥云、莲花、山水、鹤等图案并配上诗词,同时在门窗上雕刻麒麟、凤凰等以祈福和辟邪,他们使用各种祈福免灾、趋吉避凶的图案来表达自己对平安喜乐的追求。
2 关于大理鹤庆白族传统民居的改造设想
2.1 传统民居改造着手点
乡村是中华文明的基本载体。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3]。在面对国家强力发展乡村振兴战略中, 通过对鹤庆传统民居的深入研究, 对所蕴含的地域建筑特色、民族文化内涵和建构技艺精华有深刻理解。它作为白族聚集地之一,是白族文化的见证者和传承者,如何适应现代化发展对鹤庆民居进行改造,使当地民居在发展本民族特色、延续本民族文化,找回当地白族人对传统民居最初的印象,融入现代文明的内容,成为更适宜人们居住的且地域环境特色鲜明的新民居是改造设想的理念[4]。
“印象”一词是指接触过的客观事物在人的头脑里留下的迹象,老一辈的鹤庆人还保留着对传统建筑最初的印象,“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建筑形制,清秀典雅的彩绘装饰,精巧细腻的石雕木雕,争奇斗艳的园中植被造景,这些仿佛都藏进了长辈们记忆最深处,传统建筑文化正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逐步消失被人们忽视[5]。为将老一辈的记忆重新刻画在传统民居之上,从而达到建筑与人的和谐效果,传统民居的改造就需要从空间和外观方面着手。
传统不是墨守成规的继承,而是需要有历史的全局意识。从布局上来说,首先要做的就是重新审视传统的建筑布局,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就传统格局“三坊一照壁”而言,屋与屋环环相扣的布局使得生活在内部的居民亲密感加强,在保证宅基地的利用率的同时增强了建筑的层次感。而其内部就要相对简单且大致相同,三坊每坊皆三间二层,正房一坊,面对照壁,主要供老人居住;东、西厢房二坊由晚辈居住。且均为一层会客空间较大,二层则相对狭小,一般做为置放杂物的仓库,大一点的宅子二层会作为起居室。当舒适便捷的生活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后,这种布局就显得有些逊色,尤其是作为杂物间的二层,更是不适宜现代化生活。可以借鉴“三方一照壁”的外部格局,而在其内部空间的使用上做点文章,增强房屋舒适度。
2.2 框架结构让房间布局更为灵活
砖木结构是云南大部分少数民族传统民居所应用的建筑结构, 这种材料容易受到自然环境和其他因素的损坏, 比如风雨吹淋和虫蚁侵蚀[6]。同时木结构本身对房屋结构造成很大限制,导致了房屋建筑的低矮。现如今,不论是建造技术还是建筑材料都得到了巨大的进步和发展,砖木结构的房屋已然不能用在民居中,引入混凝土框架结构则可更好地支撑上部结构,提高房屋的抗震性能,在造型和布局上也可更加灵活,动态的处理内外空间,将原有的三坊打通连接成一个整体,以获得内部空间的重新安排,在房间通达上则可更加方便,人们不必经庭院则可直接到达各个房间,有了建筑技术上的支持,可以将阁楼的层高提高,并将房屋层数增加以便拥有更大的使用空间,提高居住舒适度。三面的房屋层数设置不一致可用来表现建筑的主次。由于鹤庆地区冬季盛行西南风,民居的正房大都坐西朝东,冬季可阻挡冷空气进入室内,同时也可保证采光,将油烟污染严重的厨房的布置在东南角,有利于油烟的排放。
2.3 关于照壁的构想
要想找回记忆中的样子光靠布局和结构的改造是不够的,外观上的改造也极其重要。作为庭院主景的照壁,无论是从造型还是彩绘都应细致打磨考究,白族照壁主要有独脚照壁和“三滴水”照壁两种。独脚照壁又称“一字平”照壁,壁面高度一致,不分段;“三滴水”照壁壁面分成三段,左右两边稍矮,大小对称,中间段较高,形似牌坊。照壁彩绘上最常用的是以白、蓝、石绿、清灰为主色调绘制山水图画或提写诗词,四周以几何图形为主,将点、线、面按照一定比例融入其中,清秀典雅,清纯圣洁。配合独特的飞檐,和精美的石雕则可充分展现白族传统风貌。同样的彩绘和雕刻手法也可运用到建筑主体之上,让整座院落协调统一,鹤庆人多喜好在建筑上彩绘仙鹤图案,相传,古时鹤庆坝子是“泽国水乡”,宜于鹤类繁衍生殖,时有千万鹤群在水面遨游,九天嗥鸣。唐代圣僧赞陀崛哆尊者来开辟鹤庆。初到时,远望群鹤翔集,后水落地现,乃命名为鹤庆,将仙鹤图案绘制于墙面有吉祥富贵之意,这是白族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精神寄托。装饰彩绘还能起到对建筑材料与结构的保护作用, 防止风雨侵蚀和虫蚁的蛀蚀[7]。
传统意境的营造离不开庭院景观,白族人喜好植物、石、水三个元素也体现在庭院造景之上。院中改造可在照壁前砌筑花坛,种植莳花、多肉或放置盆花丰富色调,配合院内种植的山茶树、桂树等, 既显示一派花团锦簇、绿树成荫的景象, 也突显白族民居庭院意匠的特色[8]。
当地生产的卵石除可砌筑墙体之外也可铺设于园中配合青石板搭配出方便行走的室外道路,院东面放置水缸或水潭则有聚财之意。
3 设计阶段的民居
3.1 初步设计下的民居
在经过以上构思之后,对现有民居进行了初步设计,民居坐西朝东,采用了半包围形式,将庭院包裹在房屋内部,一层为公共生活区,涵盖客厅、餐厅、厨房。客厅位居建筑中央方便会客,餐厅与客厅连通,将厨房布置在东北方向避免油烟受西南风向变化而影响室内环境,根据生产生活需要还增加停车库方便停放交通工具或生产机器。楼梯设在房屋内部可满足室内通行需要。庭院中设计了一处室外楼梯可直通二楼阳台,便于居民回到卧室,同时作为消防疏散通道减少疏散距离和时间。二层与三层则大致相同,均为独立生活区域,以填充墙将房屋作简单分割,形成七间卧室及一间祠堂,祠堂位居中央敬畏先祖。同时通过西向的单边走廊将房间与房间联系起来,增加了房屋之间的通达性。由于使用空间的增加和延申,宅基地的面积也相对较大,近年来国家对私有宅基地面积进行调控,大部分居民采用此设计方案相对困难,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调整设计思路,使民居符合当地相关政策法规,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图3~5)。
图3 白族传统民居初步设计效果图
图4 初步设计首层平面图
图5 初步设计二层平面图
3.2 民居再设计
针对宅基地面积有限的问题,进行民居设计时在不改变居住舒适度的前提下将房间空间缩小,庭院由一个变成前后主次两个相对较小的庭院,前院与后院通过种植部分相同植被相呼应,丰富建筑空间的趣味性,使院落布局更加活泼
民居一层取消了停车库的设计,将停车区域统一规划,可4~6户民居为一整体建设室外停车场,集中停放交通工具和生产机器,同时针对如何突出建筑层次感,增加白族特色进行了深化。在每层增加了方便排雨的青瓦小屋檐,屋檐内则为开敞式走廊,相较之前封闭式走廊而言,开敞式走廊增加了与自然的互动交流。
楼梯的位置也进行了调整,虽减小了楼梯梯段宽度,但将楼梯安置在了临近房屋出入口处,并不会影响消防疏散。初步设计时的房屋立面效果为左高右低,再设计时变更为左低右高则是考虑到鹤庆地区多为西晒,调整后增加了院落中的光照面积(图6至图8)。
图6 白族传统民居设计改后效果图
图7 改后首层平面图
图8 改后二层平面图
4 乡村振兴与文化传承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其所居住的自然环境。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对乡村的建设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9]。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家越来越重视农村的发展,尤其是地处偏远地区的省市乡镇,在大力发展乡村振兴的同时将传统文化传承下去,让人们吸新鲜空气、住特色民居,游民俗文化。要尽量保护当地传统建筑的特色,充分领用当地的地域优势发展和资源优势。在追求新式建筑的同时与传统建筑融合,既推动了新农村的发展也传承了传统建筑形式[10]。
4.1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乡村生态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下生态文明建设尤为重要,首先要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念,树立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敬畏自然的新生态理念。其次根据当地资源环境合理进行生态建设,鹤庆地区可借鉴治理洱海的方式,打造一条连接周边特色龙潭的生态通道,将分区化治理统一起来综合治理,保护生态平衡。充分利用环境带来的丰富资源发展生态旅游,从而带动白族村落的经济发展[11]。
4.2 坚定文化自信,促进乡村文化传承
传统民居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民居建筑能够折射出该民族的发展历程生活环境,民族艺术和文化等[12]。加强对鹤庆当地白族传统文化和建筑艺术保护,支持和鼓励当地白族居民发扬本民族的建筑风格,保存和修缮名胜古迹,将具有特色的传统白族民居保护起来并加以修复,摒弃单纯意义的“博物馆式”保护,将其与当地人文结合结合起来,打造具有整体性、统一性且富有人文气息的白族传统建筑群,开发和带动当地旅游产业发展。
4.3 结合现代技术,改善乡村生活水平。
加强对新建建筑的规划和引导,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利用现代先进的建筑技术,结合当地精湛的传统工艺,设计出符合白族传统的现代民居建筑,根据国家建筑规范对当地民居建筑的建筑面积、建筑高度等做出进一步调整,对建房风格、装饰、色彩等提出更合理的规划和建议。改善人们居住环境,提高人们生活水平,促进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
5 结论
中国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艺术文化,而传统建筑则是城市文明的物质载体。历代白族人将自己的文化与中原文化结合,尊重自然尊重历史,将中华儿女的智慧结晶体现在传统民居建筑上,对我国现代建筑设计起到研究和借鉴的作用,成为不朽的文化遗产,利用地域特色,结合现代艺术表现形式及工艺手法,最大化保留传统民居建筑格局特色,传承和创新出符合白族特点的民居建筑,实现经济价值的转换和文化价值的延续,让更多的人了解白族文化,同时落实美丽乡村振兴战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利用当地悠久的文化历史和自然人文景观,打造美丽鹤庆,发展白族文化旅游产业,提高农村经济水平,在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水平的同时传承当地特色白族文化,让历史的脚步得以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