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与现实”名言素材解读与运用
——以2021高考全国乙卷作文题为例
2021-10-07陕西韩延明
陕西 韩延明
2021年高考全国乙卷作文试题是关于“梦想与现实”的话题。通过高考阅卷可以发现,这个似曾相识看似平常而又简单的题目,却不容易出彩,满分作文和优秀作文凤毛麟角,这一事实再一次验证了“好写的题目不容易写好”的道理。究其原因,除了考虑文章内容陈旧、结构老套、书写杂乱等通病之外,素材的平庸或相同素材的重复运用,特别是理论素材的单一雷同,充分暴露了考生知识积累与储备的贫乏,严重影响了文章的质量,令人叹惋不已。我们知道,高考作文要想写得有文采,有创新,有说服力和感染力,不能仅靠声嘶力竭地呐喊、说教,这样往往显得苍白无力;还要依靠名人名言助威,取得以少胜多、“一句顶一万句”的神奇效果。也不能仅靠人们耳熟能详的少数人的几句话频繁登场,这样容易造成读者视觉疲劳,给人以黔驴技穷的感觉;还要善于运用他人未用或少用的名言警句,以独特取胜,以新奇博得人们的眼球。
下面,精心筛选数则与“梦想与现实”有关的名人名言,认真揣摩和挖掘微言大义,并展示运用示例,以期为考生提供范本,使之学有所依,学有所得。同时,提醒考生举一反三,认识到广博地积累素材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领会科学地运用素材的妙趣和方法,写出不落窠臼、新颖别致的佳作。
1.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
——毛姆
【解 析】
这是个精巧的比喻句。“六便士”喻指金钱、名利等;“月亮”喻指美好的事物,如宏伟的理想、远大的抱负、美好的追求等。人不能一直生活在金钱的欲望里,成为“除了钱,什么都没有”的钱奴。如果那样的话,你可能见利忘义,失去亲情、友情和爱情,变得冷漠自私,成为金钱的富翁,精神的乞丐。人要活得有价值,重要的是在时代中练本领,在危难中显担当,胸怀鸿鹄之志,具有高雅而远大的理想,为百姓谋福利,为国家做奉献,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尽心竭力。牢记“金钱如粪土,理想值千金”的人生信念,通过自己的行动,让美好的愿景变成现实。
【运用示例】
英国小说家、剧作家毛姆有一个绝妙的比喻:“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生活中,有些人疯狂地追求诱人的“六便士”,如金钱、美色、洋楼、汽车,其结果,拥有了财富,疏远了亲朋,背离了道义,甚至丢掉了乌纱帽或性命。唯有胸怀远大理想的人,才能不为名利所困,彰显人生价值。
2.我们都在阴沟里,但仍有人仰望星空。——奥斯卡·王尔德
【解 析】
可以说,只有王尔德才能完全理解和接纳王尔德本人。这个英国的诗人、剧作家、童话作家、美学家,毕业于赫赫有名的牛津大学,赢得过诗歌比赛,出版过诗集,但是命运多舛,46岁因病去世,死前身边只有两个朋友相伴。他死后近百年不曾获得好名声,直到20世纪末,才在伦敦阿德莱德街有了一方自己的纪念碑,上面刻着他临终时的这句话。这句临终遗言寓意深远,可以作为他一生的注脚,也是留给后人的宝贵文化遗产。它告诫人们:每个人不可避免会遭遇逆境,但无论如何,我们不能怨天尤人,随波逐流,而要心怀梦想,坚定信念,乐观生活。
【运用示例】
“我们都在阴沟里,但仍有人仰望星空。”这句极富哲理和启迪的名言是王尔德自身的生动写照,也是对后人的谆谆告诫。王尔德自封为“唯美主义的教授”,但经历过入狱和破产,英年早逝。他的临终遗言振聋发聩:无论处在怎样的逆境之中,理想之灯不能熄灭,追求理想的步伐永不停止。
3.人若无梦,夜的眼睛就要瞎了。
——史铁生
【解 析】
这句名言中的两个分句是假设关系,意思是人如果没有梦想,就永远看不到光明的未来。先假设一种前提,再指出在这种前提下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提醒人们:人应该心怀梦想,对未来充满憧憬。没有梦想的人生,就犹如漫漫长夜没有尽头,茫茫苦海没有海岸,既看不到耀眼的启明星,盼不到黎明的曙光,更欣赏不到彼岸美丽的风景。没有理想和追求,人生征途必然黯淡无光。
【运用示例】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人生道路何其漫长,就像黑夜沉沉没有灯火照明,大海茫茫没有导航引路。我们该如何“求索”?自然是心若在,梦就在!只要心中有梦,就会脚下有力,穿过黑夜走向黎明,踏平坎坷终成大道;就会欣赏到风雨后的美丽彩虹,饱览“山重水复”后的“柳暗花明”。否则,就会如史铁生所言,“人若无梦,夜的眼睛就要瞎了”,人生的希望也就没了。
4.我看一切理想家,不是“怀念过去”,就是“希望将来”,而对于“现在”这一个题目,都缴了白卷,因为谁也开不出药方。所有最好的药方即所谓“希望将来”。
——鲁迅
【解 析】
人是要有理想的,但是理想不是凭空想象,更不是痴心妄想。如果一味沉湎于对过去的怀念,可能就会守旧、喟叹,或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踌躇满志,停滞不前;或悲伤于失败的懊恼中,怨天尤人,自暴自弃。如果只寄希望于未来,就容易想入非非,盲目自信,到头来事与愿违,两手空空。更多的时候,我们应该静心想一想:如何正视现实,过好“今天”。因为“过去”已成云烟,难以挽回;“将来”未知多变,未为可期。唯有把握好“现在”,才能脚踏实地过好每一天。
【运用示例】
人的一生只有“三天”——昨天、今天和明天。“昨天”已成为历史,它充其量只是一面镜子,促使我们反躬自省;“明天”是个未知数,无论如何周密规划,结果变数太大。唯有“今天”可以被我们牢牢把控,精彩“今天”,成就“明天”,切不可像有些理想家,“不是‘怀念过去’,就是‘希望将来’,而对于’现在’这一题目,都缴了白卷”。
5.醉生梦死的人即使他不肯“自杀”,迟早要“被杀”!
——茅盾
【解 析】
“醉生梦死”,语出宋·朱熹《小学》卷五引程灏语:“虽高才明智,胶于见闻,醉生梦死,不自觉也。”意思是像喝醉了酒和做梦那样,昏昏沉沉、糊里糊涂地过日子。这样的人往往是没有理想、浑浑噩噩、虚度光阴的人;这样的人苟活于世,无异于行尸走肉,毫无价值,自毁前程,即所谓“自杀”。退一步讲,这样的人就算也想活出个人样,但如此碌碌无为,最终会被人们唾弃,会被历史无情地淘汰出局。总而言之一句话:颓废之人终是无用之人;无用之人终是悲剧的主角。
【运用示例】
生而为人,必须做一个堂堂正正大写的“人”;理当振奋精神,积极进取,让人生焕发出异样的光彩,而不能醉生梦死、浑浑噩噩虚度年华。如果像后者那样,就会像茅盾所说的:“醉生梦死的人即使他不肯‘自杀’,迟早要‘被杀’!”这样的人只不过是人生旅途的匆匆过客,恰如臧克家所言:“有些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6.无限的“过去”都以“现在”为归宿,无限的“未来”都以“现在”为渊源。
——李大钊
【解 析】
这句话是李大钊《“今”》文中的金句。意思是说“现在”是连接“过去”和“未来”的纽带,抓住现在,才能继承过去,拥有未来。“过去”与“未来”之间全仗“现在”以成其连续,以成其永远,以成其永恒的大实在。人类社会的“现在”就是从“过去”发展而来的,“现在”又影响着“未来”的发展。一味沉醉于昨天,或畅想明天,都是徒劳无益的。把握好“现在”,不过分地追忆过去,不太多地憧憬未来,踏踏实实把握好现在,才是明智之举。
【运用示例】
人生苦短,白驹过隙,因此有“尺璧非宝,寸阴是竞”之叹。如果空有慨叹而无惜时勤勉之举,难免“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李大钊说:“无限的‘过去’都以‘现在’为归宿,无限的‘未来’都以‘现在’为渊源。”虚度了今天,也就丧失了昨天和明天。谨记“努力请从今日始”的古训,尽情享受干金一刻的现在,牢牢把握继往开来的现在,才是快乐之本,成功之道。
7.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
——李大钊
【解 析】
李大钊的忠告言简意赅,发人深省:不在空想中驰骋,不追求虚浮的名声,既不能不切实际地异想天开而不付诸行动,也不能去追求一些虚幻缥缈的东西。有这样两个射手:看到天上肥硕的飞雁,激烈地争论是蒸着吃还是煮着吃,岂知在美好的空想中,大雁已安然飞走;有这样一类人,为浪得虚名而不择手段,岂知此等轻浮之人,正如战国著名哲学家尹文所言,“悦其名而丧其实”,为人不齿。务实而不耽于空想,求真而不沽名钓誉,最终一定能功德圆满,实至名归。
【运用示例】
贪图虚名不务实者,表面风光无限,实则气虚心慌。君不见,有些人宏“图”大“志”何其壮哉,结果事悖人愿,一无所成;君不见,有些报纸有名、广播有声、电视有影的人,习惯于被别人围着、追着、捧着,而对群众的疾苦绕着、躲着、拖着,自己乐在其中,群众苦不堪言。如此做派,难成正果。只有“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踏石留印、抓铁有痕,具有真抓的实劲,敢抓的狠劲,善抓的巧劲,常抓的韧劲,才能有实绩,留美名。
8.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
——张闻天
【解 析】
张闻天在《论青年的修养》主题演讲时,围绕青年理想这一核心问题,提出了“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的观点。这句话是说,青年人要树立坚定高尚的理想信念,为了美好的生活不畏艰苦,孜孜以求。他激励青年:一要“有理想”,因为理想是人生的指航灯,是热情勤奋之母,是积极进取的催化剂;二要“有远大的理想”,这个“理想”不仅仅是个体的健康、名利、和睦,更应该是国家的繁荣富强、社会的安定和谐、百姓的安居乐业、环境的优美舒心。岁月静好,人间皆安,乃人生理想的最高境界。
【运用示例】
高尔基在《论文学》一书中说:“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的确,“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理想的生活”就是我们的崇高目标,不仅是丰衣足食,肉体安康,一家其乐融融,更应该是河清海晏,天下太平,大家安居乐业,国家繁荣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