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热点人物素材
——张弥曼

2021-10-07安徽省淮北市天一中学孟晓东

作文成功之路(高考冲刺) 2021年9期
关键词:化石院士信念

安徽省淮北市天一中学 孟晓东

浩瀚星空中又新添一颗中国科学家星

“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得主张弥曼:气质若兰东方美

她是一个可爱的民间老太,身上散发着东方女性优雅的气质。她是田野中的科学家,脑中承载着过人的知识。她是“不睡觉的中国女人”,夜夜为科研劳作。她喜欢绿色,因为绿色是与自然相近的颜色。她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曾摘取过“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的中国著名古生物学家张弥曼。日前,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发布公告,将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国际编号为347336号小行星正式命名为“张弥曼星”,以表彰张弥曼院士作为中国四足动物起源研究的奠基者,其可持续的工作为早期脊椎动物演化研究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一切为了祖国需要

张弥曼,1936年4月出生于南京。受在医学院工作的父亲影响,她小时候的理想是当医生。高中毕业前,张弥曼在报上看到了刘少奇的讲话:地质是工业的尖兵,国家要建设首先需要工业,要把工业发展起来,一定要先找到矿产。“我想国家需要嘛,我就去。”张弥曼报考了北京地质学院,期望是为祖国寻找矿产资源。到大一快结束时,学校选学生留学苏联,张弥曼获得了资格,成了16名访苏学员之一。“我们开始都不知道去了学什么,最后宣布我们学古生物。”张弥曼当时一点都不知道古生物这个专业是干什么的,就这样因缘巧合撞进了这个专业,开始从事鱼化石研究。“决定你一生就要做这件事之后,就开始做起来。慢慢地,就觉得很有意思。”虽然外行人不一定理解其中的意义,但身在其中,有一点点新发现,张弥曼都非常高兴,“在研究中你看见你从来没看见过的东西,或者就叫discovery(发现)吧。”

不负时光和化石谈“恋爱”

年轻时的张弥曼每年都会花几个月的时间在全国各地寻找化石。行走20多公里的山路,睡在农家的阁楼上、村里祠堂的戏台上,时而有老鼠爬过,身上长了虱子……数十载的坚持,张弥曼从未退缩。寂寞山岭间,人迹罕至处,多了一个跋涉的倩影——身负30多公斤的行囊,一根扁担挑着锤子、胶水、化石纸和被子。1980年,张弥曼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到瑞典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工作。那一块块普通人眼中生硬的石头,张弥曼常常一摆弄就是一上午。沉迷在化石堆中多年,她一直坚持自己动手采集化石、修理化石,给化石拍照、研究化石。1982年,她采用连续磨片法,完成了对泥盆纪原始肉鳍鱼类杨氏鱼头颅的三维重建。她的发现让世界古生物界为之震动,对四足动物起源新一轮的探索由此开启。

从来都不居功自傲

大庆油田开发之初,不少人都认为含油层是距今1.5亿年的早白垩纪,石油勘探也应该集中在相应的地层内进行。但张弥曼根据地层中的化石样本,结合对东亚地区古鱼类演变规律的研究提出,含油最丰富的地层应该在距今1亿年左右的晚白垩纪时代,是海陆交互的。这一理论当时并未引起关注。到1990年代,大庆油田三位研究人员通过其他方向的研究把大庆深油最主要的层位上到晚白垩世,与张弥曼当年提出的观点一致。于是,便有许多报道称张弥曼的研究成果帮助大庆油田打出了第一桶油。然而,在“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颁奖之后的采访中,张弥曼却否认了这一观点,“在发现和开采上,我们任何事情都没做。我们做古生物的人,可以给石油地质方面提供一些基础材料。”她谦虚地强调,“我们只能做这个。”

工作属于纯粹的科学

除了将古生物研究用于石油勘探的实用领域之外,张弥曼还为早期进化理论贡献了众多真知灼见。2013 年,她的一项化石分析表明,3000万年前,西藏高原上的水逐渐干涸,钙的浓度不断升高,鱼类也因此发展出了厚实的骨骼以适应这一情况。该发现反映了生物在严重的环境压力下出现的剧烈的生理调节。“确定这个新化石是什么化石,它与其他有机体如何关联,以及它能告诉我们哪些有关远古环境的信息……这都是真正的科学解释。”张弥曼表示。“我的工作属于纯粹的科学,”张弥曼说,“它探索的是关于我们是谁以及来自何处的一些基本问题。”

不用扬鞭自奋蹄

功成名就后,张弥曼没有躺在过去的辉煌中安享晚年,而是转身投入另一个少有人关注的领域,开始新的探索——新生代鲤科鱼化石研究。对待年轻人,张弥曼更是甘当铺路石、领路人,毫无保留,主动将热门的研究领域交给年轻学者。正是在她的支持下,中国科学院大学地学院教授朱敏及其团队先后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重要奖励。“当老朋友一个个离去,我庆幸自己还在这个世界上,所以更要珍惜时间,多做一些有意思的事情。”“我们国家的科学取得今天的成就很不容易,但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跟世界领先水平还差得远,”张弥曼认为,要抓住现在的机遇,从源头上释放科学家的创意,创新才能成为常态。2020年12月被何梁何利基金会推荐为国际小行星命名的候选人,2021年5月获得批准。2021年5月19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徐光辉研究团队在云南罗平发现一种新的大型古鱼类化石,最新研究认为该化石是辐鳍鱼类翼鳕属新物种,也是2.44亿年前罗平生物群中已知最大的基干辐鳍鱼类掠食者。研究团队将新属种化石命名为“张氏翼鳕”,种名献给张弥曼院士。

【素材解读】

跋山涉水,踽踽前行,一头扎进石岭山岗,用一生探寻那来自远古的声音。可以说,张弥曼院士将自己宝贵的一生都献给了自己挚爱的科学事业。在张弥曼院士的心目中,祖国的需要,就是自己选择事业的方向。而一旦作出了选择,就矢志不渝,执着向前。更令世人钦佩的是,她虽是巾帼,却丝毫不逊须眉。要知道,20年来,从事科学工作的女性的比例增长了12%左右,但女性科研工作者占科研总人数的比例还不到30%。女性获奖者比例在诺贝尔科学奖历史上也仅占3%,科学界仍有“玻璃天花板”现象存在。张弥曼院士用一连串炫目的荣誉为中国女性争了光。

【适用话题】

爱国、敬业、追求、奉献、谦逊、生命不息、永不止步、落红不是无情物……

【运用示范】

1.祖国的需要高于一切

拂去岁月的晨雾,打开历史的启示录,便会看到,只有与国家荣辱与共,将国家需要作为自己事业选择标准的人,才会在历史的长河中获得展露才华的机遇,化为永存的浪花。张弥曼院士就是这样的人,是祖国的需要,让张弥曼高中毕业时毅然报考北京地质学院,她期望将来能为祖国寻找矿产资源。后来,又是因为祖国的需要,她进入了古生物领域,并将其作为一生的不悔追求。打开历史史册,我们会发现到处都有这样的事例——爱国。爱国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古人云:“位卑未敢忘忧国。”从现在开始,就让我们把青春镌刻成精致的玉雕,把年轻改写成激情的诗行,把爱国情制成坚固的桨,把信仰化作前进的力量,让我们的人生之路饱蘸爱国之情起航吧!

2.有一种美丽叫执着

执着是一种精神,因为执着,人们变得坚强;执着是一种信念,因为执着,人们愿意坚持;执着是一种追求,因为执着,人们变得坚韧。执着是一种追求,因为执着,飞蛾愿死于灯火中;因为执着,夸父追赶太阳;因为执着,人类从未停止探索大自然的脚步。执着更是一种信念,而信念正是黑暗中的明灯!因为执着的信念,有多少平凡的人开始走向伟大。是执着的信念,让居里夫人最终发现了镭;是执着的信念,让张弥曼院士数十年如一日,投身于平常人看来十分枯燥乏味的科学研究中。

3.越伟大的人物越谦逊

谦逊是一种美德,成熟的稻穗从来都是弯着腰的。牛顿是科学史上的巨人,但他说:“我自己只觉得好像是一个在海滨玩耍的孩子,偶尔拾到了几只光亮的贝壳,但真理的汪洋大海在我眼前还未被认识,被发现哩。如果说我比笛卡儿看得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的缘故。”“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张弥曼院士为油田勘探提供了理论依据,她同样不居功自傲,她谦虚地强调:“在(大庆油田)发现和开采上,我们任何事情都没做。”他们都让我们懂得,越伟大的人越谦逊。

猜你喜欢

化石院士信念
院士寄语
院士寄语
院士寄语
院士寄语
为了信念
冠军赛鸽的信念(上)
发光的信念
第三章 化石大作战
第三章 化石大作战
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