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气健脑方联合醒脑开窍针法应用于中风恢复期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
2021-10-06魏永生河南省遂平县人民医院河南驻马店463000
魏永生(河南省遂平县人民医院,河南 驻马店 463000)
中风常见于中老年人,为神经系统常见病,有关研究报道,我国每年由于脑血管疾病,特别是中风所致残疾与死亡人数超过500万,且治疗后存活患者约50%-70%会遗留不同程度残疾[1]。中风恢复期为疾病向后遗症期过渡时期,也是患者运动、言语等功能恢复关键时期,采取科学合理治疗对提升患者恢复质量尤为重要[2]。应用西医治疗对恢复期患者整体效果欠佳。中医认为,中风发生、进展主要与气虚血瘀、窍闭神匿、神不导气有关,治疗时应以益气健脑、活血通络为原则。本研究旨在分析益气健脑方联合醒脑开窍针法治疗中风恢复期的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9月-2020年10月我院中风恢复期患者86例,以随机抽签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43例。其中观察组男24例,女19例;年龄36-79岁,平均(63.72±9.58)岁;病程1-6个月,平均(2.98±0.53)个月。对照组男26例,女17例;年龄34-78岁,平均(61.46±8.72)岁;病程1-6个月,平均(3.15±0.60)个月。两组一般资料(性别、病程、年龄等)均衡可比(P>0.05),且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
1.2 选取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3]缺血性中风西医诊断标准;②中医诊断依据《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4]缺血性中风有关标准,且辨证为气虚血瘀证,主症口舌歪斜、下肢不遂、音喑不语、偏身麻木等,次症自汗、心悸、气短乏力、头晕目眩等;③意识清晰,病情稳定;④初次发病;⑤患者知晓本研究,签订知情同意书。
1.2.2 排除标准 ①合并其他类型脑血管疾病造成的偏瘫与认知功能障碍;②中风急性期;③合并肝、心、肾、肺等脏器功能严重障碍;④近期应用利尿剂、镇静剂、肌松剂等药物;⑤合并恶性肿瘤、恶性高血压。
1.3 治疗方法 两组均予以控制血糖、血压、营养神经、调脂、稳定斑块、抗血小板聚集等常规西医治疗。
1.3.1 对照组 给予醒脑开窍针法:选穴:三阴交、人中、内关为主穴;委中、尺泽、极泉为辅穴;配穴视临床症状与辨证局部增减,脱证灸神阙,闭证井穴放血,痰瘀阻络可加丰隆,吞咽困难可加凤池。操作方法:三阴交斜刺,深度1.5寸,采取补法;人中向上斜刺,深度0.5寸,采取雀啄泻法直至眼球湿润;内关直刺,深度1寸,采取捻转提插泻法。尺泽直刺,深度1寸,采取提插泻法;极泉直刺,深度1.5寸,采取提插泻法;委中直刺,深度1寸。癫痫者可加刺风池,并鸠尾放血;尿潴留与失禁者可刺中极并灸局部;便秘者可加刺支沟、天枢;吞咽困难者可选取咽后壁、翳风点刺。针刺1次/d,连续治疗10d后,暂停治疗1d,而后重复治疗。
1.3.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益气健脑方:益气健脑方组方,黄芪30克,生麻黄25克,川芎15克,桂枝20克,生甘草25克,红花10克,党参15克,地龙10克,当归20克,郁金10克,加水500mL,煎至100mL,每日1剂,分装2袋,早晚温服。两组均治疗1个月。
1.4 观察指标 ①疗效,评价标准[5]:依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价疗效,治疗1个月后NIHSS评分减少不足18%为无效;减少18%-45%为有效;减少46%-90%为显效;减少>90%为基本痊愈,总有效率=(有效+显效+基本痊愈)/43×100%。②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痉挛程度、平衡能力、中医证候积分,其中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应用NIHSS量表评估,总分0-42分,得分越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低;痉挛程度应用Ash-worth法评价,总分0-4分,得分越低痉挛程度越轻;平衡能力评价应用Berg平衡量表(BBS),总分0-56分,得分越高平衡能力越好;中医证候积分,依据患者口舌歪斜、下肢不遂、音喑不语、偏身麻木等6项主症,自汗、心悸、气短乏力、头晕目眩等10项次症的症状严重程度重、中、轻、无计分3、2、1、0分,各项症状积分累加为最终得分,得分越高症状越严重。③大脑中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舒张期血流速(Vd)、收缩期血流速(Vs)、平均血流速度(Vm)]水平,应用经颅多普勒分析仪(以色列RIMED公司,Digi-lite)测定。④脑循环有关实验室指标:分别在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采集患者清晨空腹静脉血样4mL,以离心机离心10min(离心速度3000r/min),取血清,以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内皮素-1(ET-1)水平,试剂盒均购于上海心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操作严格按试剂盒说明书执行。
1.5 统计学分析 研究数据以SPSS22.0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描述,组间比较行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行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n(%)描述,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 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5.35%(41/43)较对照组的74.42%(32/43)高(P<0.05)。
2.2 NIHSS、Ash-worth、BB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 两组治疗前NIHSS、Ash-worth、BB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1个月后NIHSS、Ash-worth、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BBS评分较治疗前提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NIHSS、Ash-worth、BB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NIHSS、Ash-worth、BB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比较(±s,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
时间 组别 例数 NIHSS评分Ash-worth评分 BBS评分 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前观察组 43 11.32±5.51 2.65±0.74 13.02±4.37 25.15±7.72对照组 43 12.47±6.25 2.92±0.68 11.85±3.62 27.30±6.65 t 0.905 1.762 1.352 1.384 P 0.368 0.082 0.180 0.170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 43 3.17±1.29a 0.73±0.15a 52.35±3.28a 7.59±1.80a对照组 43 6.32±2.37a 1.39±0.26a 42.76±6.74a 12.85±2.75a t 7.655 14.418 8.390 10.494 P<0.001 <0.001 <0.001 <0.001
2.3 大脑中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 两组治疗前Vd、Vs、Vm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1个月后Vd、Vs、Vm水平较治疗前提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大脑中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水平比较(±s,cm/s)
表2 两组大脑中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水平比较(±s,cm/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
时间 组别 例数 Vd Vs Vm治疗前观察组 43 34.69±8.31 84.73±11.07 55.27±7.46对照组 43 32.02±7.08 81.96±12.35 53.64±6.34 t 1.604 1.095 1.092 P 0.113 0.277 0.278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 43 46.15±5.07a 97.30±9.16a 65.07±3.93a对照组 43 37.49±6.36a 86.68±10.73a 56.84±5.42a t 6.982 4.936 8.061 P<0.001 <0.001 <0.001
2.4 脑循环有关实验室指标 两组治疗前血清CGRP、ET-1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1个月后血清CGRP水平较治疗前提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ET-1水平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脑循环有关实验室指标水平比较(±s,pg/mL)
表3 两组脑循环有关实验室指标水平比较(±s,pg/mL)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
组别 例数 CGRP ET-1治疗前 治疗1个月后 治疗前 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 43 25.09±7.43 36.85±5.15a 83.47±9.85 58.42±6.37a对照组 43 23.17±8.59 28.41±6.59a 80.72±10.61 71.97±8.85a t 1.109 6.617 1.246 7.149 P 0.271 <0.001 0.216 <0.001
3 讨论
中风为导致中老年人死亡及生活能力丧失的重要原因,急性期应用西医治疗可有效控制病情,挽救缺血脑组织,提高患者生存率,但进入恢复期后西医仍无特效治疗方法。中风中医病机与窍闭神匿、神不导气、气虚血瘀相关,气虚血瘀证为疾病主要证型,治疗应以活血通络、益气健脑为根本法则[6]。针刺疗法结合中药内服为一种内外兼顾方法,本研究应用醒脑开窍针法重在醒脑开窍与滋补肝肾,并辅以疏通经络,针刺选穴中三阴交、人中、内关可醒脑开窍、滋补肝肾,经由利脑窍、调元神、补肝肾与充脑髓,起到神导气、气通经之效;同时,委中、尺泽、极泉可疏通经脉,调理血气,经由气血顺调、脉络通畅,起到气行血和、窍利神安、加速痿废功能康复之效;配合辨证取穴可加速肢体功能恢复。
杨辉等[7]研究报道,应用肾脑复元汤结合醒脑开窍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可显著提升疗效,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升生活自理能力。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BBS评分与Vd、Vs、Vm水平高于对照组,NIHSS、Ash-worth评分、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与上述研究相互支持。表明应用应用益气健脑方联合醒脑开窍针法治疗可提升临床疗效,降低神经功能缺损、痉挛程度,减轻临床症状,改善平衡能力、脑血流动力学情况。分析原因在于,益气健脑方药方中川芎、红花、当归可养血活血,黄芪可补气通阳,地龙可通经活络,党参可益气通络,郁金可行气活血,诸药联合可共奏益气健脑、扶正祛邪、养血活血之效,与气虚血瘀证中风症药相符。
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黄芪所含黄芪甲苷可保护血脑屏障与神经元,调节水通道蛋白4、基质金属蛋白酶9水平,减轻脑组织水肿,黄芪超滤物还可调节CGRP、ET-1、一氧化氮合成酶、一氧化氮等表达,降低全血黏度,改善血流动力学与血液流变学,起到显著抗脑缺血作用;川芎能降低血管阻力、抗血小板聚集、减轻血液高凝状态;红花具有降压、抗栓等作用;地龙能阻止血小板过度激活,提升红细胞变形能力,加速纤维蛋白溶解,最终促进患者恢复[8]。针药联合可起到协同增效作用,标本兼治,最终提升治疗效果。
此外,CGRP、ET-1均于脑循环调节中起着重要作用,前者为强效扩血管活性物质,可有效抑制ET-1缩血管功能,阻断由于ET-1造成的组织损伤,其水平提高利于缓解脑部缺血状态;后者为强效缩血管活性物质,可提高局部血管阻力,水平增高可加剧脑部缺氧,且会促进大脑中兴奋性氨基酸释放,加剧对缺血脑细胞造成的损伤[9]。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治疗后血清CGRP水平高于对照组,ET-1水平低于对照组。表明应用益气健脑方联合醒脑开窍针法治疗可调节CGRP、ET-1水平,利于改善脑循环状况。分析原因与益气健脑方、醒脑开窍针法可协同增强改善血流动力学与血液流变学作用,缓解脑组织缺血缺氧有关。
综上所述,应用益气健脑方联合醒脑开窍针法治疗能提高中风恢复期患者临床疗效,降低神经功能缺损、痉挛程度,缓解临床症状,改善平衡能力、脑血流动力学、脑循环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