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书法之韵

2021-10-05杨明臣

老年教育 2021年9期
关键词:书论含蓄韵律

□ 杨明臣

韵,是书法品评中的重要概念,如神韵、气韵、雅韵、遗韵、韵律、韵味等。韵亦可作为一个独立的审美概念存在,是对美好的褒赞和形容。在宋之前,韵仅用来品评音乐。宋代由于尚意书风的出现,意和韵多有相同性。宋人将韵的概念引入书法领域,无论是对书法创作主体还是对书法作品的评鉴,都将韵与神、气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

蔡襄说“书法唯风韵难及”,黄山谷强调“书画以韵胜”,清人刘熙载说“高韵、深情、浩气,缺一不可为书”,都把韵摆到第一位。然而,韵终究是只可意会不可状喻的。翻阅古代书论,涉及韵的很多,有的点到为止,有的玄奥莫测;当代书论也只能凭借自己的领悟摄取毫厘。近代学者钱锺书先生在《管锥编》中,引述了宋代文艺批评家范温《潜溪诗眼》中一段关于韵的论述,学界公认比较能够体现韵的本质。范温先追溯了韵论的历史,继而对之前有关韵的种种观点,比如“不俗”“潇洒”“气韵生动”“简而穷理”等作以否定,之后阐发自己的看法。范温对韵的定义是“有余意之谓韵”,具体做了两个方面的引申解释:一是“备众善而自韬晦,行于简易闲淡之中,而有深远无穷之味”;二是“一长有余”,如“巧丽者发之于平淡,奇伟有余者行之于简易”,有一长过人,又能化巧为拙,藏深于浅。无论是“备众善”还是“据一长”,都强调平易简淡、不露锋芒、深沉含蓄、余味深长。这是范温对韵独到的认识,也是对艺术美的诠释。

《平安帖》东晋·王羲之24.5cm×13.8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具体到书法之韵,应该理解为笔墨实体之外的一种风神,是韵律节奏的一种惯性延伸。这种作品耐人慢嚼细品,反复揣摩,百读不厌。首先,韵是一种节奏感、韵律美。世间万物不全同也不全异,节奏就生于异同相对立、相统一、相错综、相呼应的无穷变化之中。在书法中,节奏表现为点画的长短、曲直、粗细,以及它们之间的衔接。王羲之讲“每波须三过折笔”,孙过庭讲“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说的都是用笔的微妙变化。晋人之韵,根植于当时人们一种个性高度自由的韵律化、节奏化的生活状态,所以后人只可追慕,无法企及。其次,韵是一种萧散简远之美。所谓“有余意谓之韵”,即有悠远不绝之意,让美感向外、向远扩延。笔墨宜自然平实、收敛含蓄,不可锋芒外露、矫揉造作。要追求于简易中蕴含丰美、于平淡中孕育奇崛的效果,用笔要洗练、无尘、无杂、无垢,结字要舒展宽博、不拘、不滞、不紧。技臻熟练之后,就要追求自然、平淡、干净、简约,不要过于复杂、过于注重技巧。再者,韵是个性风格的延展。写字的人不一定诸体兼优、尽善尽美、样样出类拔萃,只要在某一方面有所独到,又不张扬自矜、恃才傲物,也可称为韵。韵是鲜明的个性风格的适度彰显。

最后,韵是一种内敛的、质朴的、天然的美。范温说:“巧丽发于平淡,奇伟行于简易。”他用写文章来说明道理,文章“有巧丽,有雄伟、有奇、有巧、有典、有富、有深、有稳、有情、有古”,然而,“一不备焉,不足为韵,众善皆备而露才用才,亦不足为韵”。这些特点,一条不占,自然谈不上韵;反过来,一切都占了,但才气外泄、锋芒毕露,亦不能算韵。只有“备众善”而“自韬晦”,如太史公之文、陶彭泽之诗,体兼众妙,不露圭角,看似散缓实乃奇异,才真心算得上韵。这些论述完全适用于书法。书有多体,每体有多种风格,每种风格又由多种技法元素构成,没有突出的长处不能生韵,把什么都想表现出来同样毫无韵味可言。要追求沉着内敛之美、自然和谐之美,不仅用笔上要善于藏锋逆入、不露圭角、纵横使转、筋力内含,而且结构上要稳中有变、平中寓奇,不能过度夸张变形,章法布局、浓淡干湿的处理要不事雕琢、不露痕迹,以营造简远含蓄、自然和谐的艺术效果,给人以笔尽意远的艺术享受。

《入户好峰都可画 碍人新竹不容删》清·何绍基

猜你喜欢

书论含蓄韵律
书的国度
含蓄三义
春天的韵律
基于阅读韵律的高中英语默读朗读教学实践
含蓄
偶感
鲁建作品
张怀瓘书论中的“先文后墨”说
含蓄
靓诺 含蓄中的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