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百年峥嵘岁月 初心不改跟党前行
2021-10-04郝杰
郝杰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之际,我国已经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新发展阶段是我们党带领人民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历史性跨越的新阶段。”一路同行,中国纺织业也走过了艰难而辉煌的历程。
新中国的成立彻底结束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进入了民族独立、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期。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奠定了中国一切发展进步的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使得中国纺织工业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时期。纺织行业成为了中国工业化进程的母亲行业。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从封闭半封闭走向对外开放,从计划经济进入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纺织行业是对外开放和体制改革的先行者。纺织工业抓住发展机遇,实现了“由小到大”的跃变。
进入新世纪,中国纺织业以实现“三大转变”为方向,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由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由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纺织工业率先强大起来。
近代纺织工业形成党的领导为新中国纺织业迅速恢复奠定基础
19世纪70年代初开始,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外国资本主义势力不断侵入,洋布、洋纱大量输入,使中国传统手工纺织业受到严重打击,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而纺织品商品市场的发展,为近代纺织工业的兴办创造了条件。1872年,广东继昌隆缫丝厂的创办,开创了中国近代民族纺织工业的先河。但真正形成规模的纺织业实际上要从1888年洋务派人士兴办纺织厂开始。彼时到1949年的70多年间,中国近代纺织工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棉纺纱锭只有500万锭,毛纺有13万锭,麻纺3万锭。
解放前的纺织企业绝大部分是从日本人手中接收的日资企业,民族资本一直处于被排挤、被压迫的地位。主要生产设备几乎全部依赖进口,连主要配件也要靠国外供应。纺织原料严重不足,长期以来从国外进口。纺织企业基本集中在少数沿海城市,远离广大原料产地和消费市场。仅上海一地,就集中了旧中国棉纺设备的47%和毛纺设备的73.5%。
实际上,近代纺织工业兴起的过程,既是一次引进西方纺织技术、开拓近代纺织生产的过程,也是一次练习和培养纺织工人和技术力量的过程。通过大规模生产实践,中国第一批近代纺织产业工人和技术力量开始出现。尽管那时纺织工人受封建制度的压迫和洋匠的欺凌,但他们在实践中把握了生产技术,成为后来发展纺织工业的先驱。
国民党撤退时不断轰炸桥梁和工厂的动力设备,在中共地下党的领导下,各地纺织厂组织起工人护厂队,这也是沿海地区和内地纺织厂没有遭到很大破坏的原因。可以说,旧中国纺织工业的完好保存,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这为新中国纺织业的迅速恢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新中国最大支柱产业周总理向世界宣布:中国棉纱、棉布产量已居世界第一
中国共产党执政后,始终关注民生,在解决我国人民“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求中,“衣”是解决得最好的。仅用了一代人多的时间,就把脱胎于半殖民地的纺织工业改造发展成世界第一的规模,实现了中国人民丰衣足食的千年梦想。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党和政府面临的最大任务就是安定民生、稳定物价,恢复和发展生产,并设法积累资金,建设新中国。当年纺织工业是国家最大的支柱产业,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30%。陈云同志在国务院会议上讲过:“国家用1块钱收购棉花,纺成纱,织成布,就可卖4块钱,如果用来生产针织品,回笼的钞票就更多。”陈云的讲话对纺织工业在积累资金、供应市场和国计民生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做了极为生动的说明。“一五”期间,北京、石家庄、邯郸、郑州、西安五个大型棉纺织基地迅速建成,缓解了全国人民穿衣难题,加快了国家经济建设的资金积累。在大规模建设新厂时,注意改变旧中国纺织工业集中在沿海的不合理布局。棉纺织厂大部分建在华北、中南、西北及新疆等产棉区,毛纺织厂建在内蒙、新疆、青海、宁夏等产毛区,丝绸厂主要放在四川、浙江、江苏等蚕茧产区,改变了纺织工业过去远离产地和销售市场,集中在沿海少数城市的畸形布局。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全国纺织工业为国家积累了近100亿元资金(包括工业利润和税收),相当于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投资总额的38%。棉纺锭达到700多万锭。上世纪60年代初,国家遭受自然灾害,中央从全局考虑,决定出口纺织品换回美元,用于购买粮食。当时出口市场主要是前苏联等东欧国家,采用记账外汇的方式,拿不到实际外汇。国家考虑产品要适应资本主义国家才行,发动企业搞产品结构调整,搞小批量多品种,并成功实现了向其他欧洲国家出口。
十年动乱对纺织工业的破坏十分严重,但由于纺织工业直接关系到全国人民穿衣问题,中央还是十分重视,毛泽东主席明确指出:“必须把粮食抓紧,必须把棉花抓紧,必须把布匹抓紧。”为了解决纺织工业原料问题,国务院从1962年到1979年连续几年召开全国集中产棉县棉花会议,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会议,安排棉花等经济作物的生产,使棉花产量始终保持在4000万担以上。1969年棉纱计划产量1000万件,到年终实现了994万件,与计划指标只相差了6万件。纺织工业部部长钱之光遗憾地说:“只差一口气了。”第二年,经过各方努力,全国棉纱产量上升到1131万件,超过了原世界第一的美国。周恩来总理接见美国友人斯诺时首次宣布:中国棉纱、棉布产量已居世界第一。这是中国自1959年以来国家对外公布的第一项重要工业产品的产量统计数字。
中央还十分重视发展化纤工业。1971年,毛主席身边的工作人员在一家服装店排长队买了一条的确良裤子,给主席留下了深刻印象。1972年,毛主席在一次会上提出:“买的确良裤子太难了,可以多搞点嘛。”上世纪70年代前,我国不具备大规模开发石油化纤的条件。但发展化纤工业是世界趋势,我国也必须向这个方向努力。1972年中央决定引进成套化纤技术设备。建设四大化纤基地,包括上海石油化工总厂、辽阳石油化纤厂、天津石油化纤厂和四川维尼纶厂,总规模为年产化纤35万吨。这四个项目的引进建成,为中国化纤工业奠定了雄厚的基础,为上世纪80年代取消布票、敞开供应创造了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