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旗红引领时尚红,坚定不移为人民设计
2021-10-04
北京服装学院作为全国第一所公办服装高校,建校六十余年,伴随社会发展进步,逐步形成了“以艺为主、服装引领、艺工融合”的办学特色,学校党委在多年实践中也逐渐凝练出“时尚红”北服特色党建模式: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高度融合,突出党对学校工作的引领,在干事创业和人才培养中凸显红色底色。
在建党100周年之际,全国艺术院校“红色经典作品中的党史教育”系列公开课第十一讲在北服举行,北京服装学院党委书记周志军以“从北京服装学院发展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与文化自信 ”为题,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与北京服装学院的初心使命;文化自信引领北京服装学院发展;未来的北京服装学院”三个方面进行了讲授。
顺应国家发展,践行北服初心
回顾60余年建校历程,周志军说,北京服装学院的发展一直伴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北京服装学院的前身北京纺织工学院成立于1959年,为满足我国纺织服装行业的发展应运而生。建国初期,在物质产品匮乏的年代,在老一辈领导人的亲自主抓下,党和政府依靠自己的力量,成功解决了百姓的穿衣用布问题。她用“布票”这一特殊的历史符号为例,阐释了1956年党的八大报告中所指出的这一時期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而落后的中国纺织服装业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个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这期间,中国纺织服装业的发展重在解决“有没有”问题,关系到“有衣穿”这一迫切的现实需求。“‘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是那时国民生活的真实写照。这张布票是北京市1953年发行的,我们有很多年轻的朋友都没有接触过。”周志军说。
到了改革开放初期,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指出,“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改革开放使中国纺织服装业发展取得了重大进步。1983年,取消布票标志着中国人民的衣着消费开始从数量的满足进步到对品质、品种的要求。这一时期中国纺织服装业发展重在解决“好不好”的问题,着装体现为多元化、个性化与国际化的特点。
周志军说,1987年北京化纤工学院改扩建为北京服装学院,这恰好顺应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变化。这次更名明确了学校从以工程为主,到艺术、工程共存融合的重大转型,北京服装学院成为了中国服装界的“学院派”并快速发展,一批批杰出的纺织服装理论、服装史研究专家、设计师与优秀团队、毕业生涌现出来,在纺织服装的全产业链形成发展中,在承担航天、奥运、国庆等党和国家的重大项目和活动中,都展现了北服人“为人民美好生活而奋斗”的初心使命。
伴随社会腾飞,强化文化力量
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美好生活越来越要求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进一步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2019年经教育部批准,北京服装学院由理工类院校调整为艺术类院校,建设高水平特色大学。周志军说,这次办学类型的调整,凸显了新时代北京服装学院坚持为“人民美好生活的向往”而设计的理念,APEC会议领导人服装、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群众游行方阵服装以及北京服装学院党委推动实施的新时代中国乡村劳动者服装设计暨美好生活时尚工程等等,都体现了这一决心。“北服从理工类院校向艺术类高校的成功转型,离不开一代又一代北服人在党的领导下的接力奋斗,他们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勇于创新、拼搏的精神让我们深受感动。”
周志军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围绕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从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社会文明等多个视角进行深入研究,为开展国际传播提供学理支撑,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向世界阐释、推荐更多的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含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其中,服装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传播中国服饰之美、树立文化自信,北京服装学院责无旁贷。
中国纺织服装时尚教育的发展只有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才能取得突破性的成就,才能成为并跑者和领跑者。北京服装学院将坚持党旗红引领时尚红,为人民而设计,以更加远大的志向目标,做新时代的奋斗者。
“北京服装学院的校训是‘与美同行,北服人要有发现美、欣赏美的眼睛,有创造美的能力,有传播美的方法,为中华文化更好地影响世界做出我们北服人的贡献。”周志军表示,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之际,北京服装学院党委将立足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强化学术报国,服务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