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航天将迎爆发
2021-10-04吴杰斐
吴杰斐
造火箭、发卫星长久以来都是航天领域“国家队”的事情,现在,民营航天力量正在向世人展示它们的实力与决心。当航天赛场对民营力量敞开大门,民营力量进入高端航天领域将充分利用市场资源促进行业发展,竞争将更好地刺激创新。
让人意外的入局者?
据太空基金会《航天报告》统计数据,过去十年来世界太空市场收入增长73%,商业航天占全球太空经济的80%,辐射出巨大的社会效益,埃隆·马斯克和他的SpaceX则以民营航天代表力量之姿收获了无数掌声与欢呼。
逐渐趋于理性的资本更愿意向更有竞争力的行业与企业集中,而不再选择全面开花的方式,此前,资本不愿轻易进入商业航天领域,是因为航天技术过于硬核,门槛较高,精准的航天市场信息也并不易被获取,影响投资决策。马斯克多重身份中的互联网企业元素让不少人对国内互联网巨头们同样投身航天领域抱以厚望,不过看起来巨头们似乎表现出了难得的谨慎姿态,宁愿先争一争社区团购的三瓜两枣也不愿付出真金白银仰望星空,确实造火箭、发卫星离巨头们的主营业务较远,回报时间长、风险高的商业航天也很不合适赚快钱,于是在万般期待下随意立项、表态刷了刷存在感就继续按资不动,反倒是华为、小米以及吉利等实体企业表现出了对商业航天的浓厚兴趣并付诸行动。此外,由中央网信办和财政部共同发起,深耕互联网领域的中国互联网投资基金也已在布局民营航天领域,“卫星互联网产业的发展,既会受益于中国航天完善的产业链以及关键技术优势,也会为民营参与主体提供巨大市场机遇和施展空间。”
中国民营航天有没有“超级英雄”?北京千域空天咨询有限公司创始人蓝天翼的话点出了国内民营航天企业的愿景,“与其羡慕美国有SpaceX这样的企业,有马斯克这样的民航企业家,不如考虑在当下中国的土壤环境下,如何培育一个像SpaceX这样的企业。钱是一方面,技术和政策是一方面,企业家的愿景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九州云箭联合创始人刘洋也表示,“国内资本对新科技、硬科技的关注和投资热情最近几年在持续走高,也不乏有情怀的资本机构在民营航天企业的投资中愿意适当承担较高的风险。目前,国内民营航天还没有像马斯克和贝佐斯这样已经在某一领域做出巨大成就的创业者出现,因此国内资本对这一行业的加持,就成为了国内民营航天能够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后浪”的实力与活力
2014年11月,国务院发布60号文件,明确提出,“鼓励民间资本研制、发射和运营商业遥感卫星,提供市场化、专业化服务。”2016年,国务院发布《2016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明确表示,“鼓励引导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有序参与航天科研生产、空间基础设施建设、空间信息产品服务、卫星运营等航天活动,大力发展商业航天。”
目前,我国商业航天企业数量超过160家,蓝箭航天、星际荣耀、星河动力……民营航天企业并不掩饰自己的宏大愿景,作为我国航天产业里的“后浪”,它们的业务范围实则已经涵盖火箭、卫星、测控、电子、软件、材料、机械等与航天相关领域,企业性质也为纯粹的民企、中外合资、混合所有制等等,可以说,未来商业航天的发展进程里必有民营航天公司的一席之地。与我国航天“国家队”屡屡取得突破交相辉映的是,此前显得颇为内敛与神秘的中国民营航天企业正在逐步展示自己的实力与活力,国内民营航天企业的首次国际发射将由星河动力航天与中国华腾携手于2022年实施;千乘探索在国内民营商业航天公司中率先完成“遥通融合卫星+地面站+指挥控制中心+数据处理中心”的天地系统全产业链落地布局;中国民营航天领域首座“开放式”火箭综合试验基地正于山东省新泰市兴建,其2022年陆续交付后,可向商业航天全行业提供“开放式”实验产能,所建设的综合环境实验室可提供力学、温湿度环境、低温介质传热等方向试验服务。
大航天时代,高频次发射需求成为趋势,空间站建设和运营、太空试验、载人旅行等多场景应用带来巨大市场需求,卫星网络则是当前全球的关注热点。因为完全没有可能承接NASA的技术溢出,国内民营航天企业并不能复刻马斯克在航天领域的成功,只能根据自身条件学习、借鉴、探行。按照南京卫星应用行业协会常务秘书长杨建中的观点,目前国内商业航天发展以市场驱动为主,“无论是民营商业航天还是国家航天,一定是靠卫星应用来带动发展。”国家发改委曾明确表示,以卫星互联网、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为代表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属新基建内容之一。对此,九天微星创始人兼CEO谢涛表示,“受新基建政策催化,未来3年-5年,国内互联网卫星行业有望迎来爆发式增长,百公斤以上通信卫星批量化生产将成为行业刚需,地面终端及应用市场蓄势待发。”今年以來,有专家敏锐观察到商业航天领域出现的新变化,5G基站逐步普及,6G网络蓄势待发,自动驾驶、物联网等领域加速试验与推广,商业航天领域的重心将集中于卫星发射和卫星数据运营,这正是民营航天企业可着力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