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下,城市何为?
2021-10-04
5月初,成都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透露,在现有14个产业生态圈基础上,成都计划通过发展低碳农业、优化能源结构、推动制造业升级、推进绿色交通、发展绿色建筑等,构建第15个低碳产业圈,为低碳发展转型、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而努力。
“双碳”目标怎样落地,地域特色需要怎样的考量?如何现实回应低碳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考验着政策制定者和城市管理者的智慧,也需集结企业的行动力和专家的智慧。
马军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创始人
“要切实让‘双碳目标在各地得到落实,掌握明确的数据是关键。当务之急是把各省市二氧化碳排放量、温室气体排放量、能耗情况等数据先汇总起来,随后再逐渐把企业的相关数据收集起来。以数据为基础,可以避免‘碳高峰,也可以遏制‘躺赢心态。”
谢伯阳 全国工商联原副主席、CCG顾问、国务院参事
“‘双碳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建立新兴的绿色产业,包括对传统产业进行绿色的改造,也包括要有完全崭新的绿色产业。要把绿色材料的发展放到和绿色电力同等重要的位置。”
仇保兴 国务院参事、住建部原副部长、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
“碳达峰、碳中和战略要以城市为主体,而建筑行业是决定一个城市碳中和是否成功的最重要的关键因素。这也就要求城市要重新制定减碳模式,以公园形式来实现减碳。”
田会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原副会长、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明确标准比制定方案重要。各行各业的碳排放要有一个明晰的计量标准和指标。由于标准规范往往滞后经济发展,所以要本着‘急用先改原则,抓紧修改设计规范和标准,着力推动能效的利用。”
尹正 施耐德电气全球执行副总裁、中国区总裁
“碳排放打破了原有的系统界限,大到国家,小到企业,都要加强各个层面的相互协作,在低碳城市、低碳经济区、低碳供应链等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共同提高效率。与此同时,低碳转型是个长期趋势,需要更全局更长期的思维,寻求效率和可持续发展的平衡。”
毛大庆 优客工场创始人
“在谈论‘双碳目标的时候,应该把人口流動因素考虑进来。到2050年,中国的人口热力地图大概会出现若干‘热岛,比如,在四川,成渝地区就会成为‘热岛,研究碳的不平衡问题会成为中国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