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县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2021-10-03张家飞
张家飞
摘 要:该文分析了泗县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现状,指出了基地建设水平仍然较低、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滞后、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发展缓慢等现存问题,提出了做好农业特色产业规划、健全农业特色产业现代化生产经营体系、提高农业特色产业科技支撑水平、大力推动农业特色产业深度融合等发展对策,以期为泗县农业特色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业特色产业;现状;问题;对策;泗县
中图分类号 F320.1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7731(2021)18-0017-04
农业特色产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是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的有效途径,是推动县域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举措,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支撑,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根基与基础。泗县地处黄淮海平原南端,位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部加速崛起、淮河生态经济带三大国家战略叠加区,是中原重要战略要地,经济区位优势明显。面积1787km2,总人口94.4万人,辖15个乡镇、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农业资源丰富,是典型的农业大县。泗县土壤肥沃,质地良好,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
1 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现状
1.1 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围绕泗县南北2条产业示范带,大力实施“百果园、花世界、绿泗州”工程,重点发展山芋、优质专用小麦、蔬菜、金丝绞瓜、草莓、花卉苗木等特色产业基地。2020年山芋种植面积1.47万hm2,其中淀粉型山芋1.2万hm2、鲜食山芋2666.67hm2,总产13.17万t;蔬菜种植面积8000hm2,建成省级标准化蔬菜示范园5个、市级标准园4个;建成省级水果标准化示范园3家,市级水果标准化示范园4家;花卉苗木产业2666.67hm2,其他特色作物333.33hm2。
1.2 特色农产品加工能力不断提升 通过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的带动,一批龙头企业快速成长,2020年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26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38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完成加工产值55.24亿元,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85%,农产品加工业吸纳就业人数2.1万人。目前全县拥有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22家、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59家、家庭农场1515家、合作社2054个,培育出旭峰面粉、金丰面业、天京食品、泗州面粉、泗州薯业等一批食品加工龙头企业。
1.3 特色农产品品牌意识逐渐增强 泗县重视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建设,已初步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监管、执法、检测、追溯“五大体系”,已制订种植业标准12项,其中技术规程8项。山芋等4项品种已通过省级标准评审,草莓3项技术标准成为宿州市级地方标准颁布实施。全县获评无公害农产品23家28个产品;获绿色食品认证16家企业28个产品;获有机食品认证3家3个产品。绿瀛农业薄壳山核桃基地被国家林业局定为生产示范基地,大路口山芋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金丝绞瓜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省市级名牌农产品达18个。
1.4 乡村休闲旅游业势头良好 全县有一定规模的农家乐饭庄、垂钓园及各种形式的休闲农业园36家,休闲旅游精品景点18个,其中以泗城镇慧佳休闲农庄、大庄镇小宋梨园、泗城镇彭铺村等为代表。休闲旅游精品线路9条。2020年休闲农业接待游客63万人,总收入32亿元。
1.5 特色农业新型营销业态异军突起 依托泗县电子商务产业园,形成“线下产品展示、线上产品交易”为一体的电子商务集群。通过泗县特色农产品协会和泗县品牌农产品运营管理中心,广泛吸纳协会会员,涉农电商1060家,农产品网络销售额16亿元。农村创新创业氛围明显改善,2020年全县各类返乡入乡创新创业人员1500人,其中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900人,返乡创业农民工600人,其中创办经营主体13个,创办农村产业融合项目比例12%,利用“互联网+”创新创业的比例为15%,带动创业人员2700人。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基地建设水平仍然较低 泗县作为农业大县,农业产业大而不强、特色农产品多而不优的问题较为实出,优质化、多样化和专用化的发展依然滞后,规模化、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不能适应城乡居民对农产品消费需求的变化。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的深入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低的问题,已经由农业生产环节转向农业产前、产后环节。农田有效灌溉面积7.33万hm2,只占全部耕地面积的64%,有1/3的耕地“靠天收”。一些地方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抗灾减灾能力低。除粮食作物外,大多数特色农产品生产机械化作业率仍然较低,不利于减少生产成本。农业科技投入不足,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不能适应新形势特色农业发展需要;围绕规模化、标准化基地建设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还不健全,农业组织化程度较低,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依然明显。
2.2 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滞后 泗县是水果、蔬菜、肉类、水产品等鲜活农产品生产大县。 随着新型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鲜活农产品流通呈现运距拉长,反季节、跨区域的特点。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鲜活农产品口感、营养品质等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对鲜活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提出了更高要求。长期以来,因产地冷藏、分级分选、保鲜包装和冷链物流等设施设备严重缺乏,泗县鲜活农产品产后损耗大、流通成本高,已成为乡村产业振兴的突出短板,不仅浪费生产资源,而且影响农民增收和农产品有效供给。
2.3 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发展缓慢 近年来,泗县坚持“产业链招商”思路,侧重选择优化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条方面的农业产业化项目,如牧原集团、鲁班集团、天京食品等一批国内外知名龙头企业纷纷落地。但总体上看,全县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仍处于爬坡过坎关键期,农业龙头企业体量偏小,没有实现全产业链发展及集群发展,原字号农产品加工仍占较大比重。
2.4 知名品牌影响力小 泗县虽然在农产品地理標志工作方面取得了新突破,获得了“大路口山芋”“泗县金丝绞瓜”两大国家地理标志,但品牌效应不明显,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还远远不够,在长三角地区还没有形成叫得响、具有竞争力的强势品牌,区域公用品牌的引领带动能力还比较弱。其他一些品牌大多偏重于商标的识别和促销功能,品牌差异化不强,品牌质量管控有待提升。
2.5 产业发展的人才和资金缺乏 泗县是劳动力输出和人才外流大县。近年来,虽然出现了一些返乡创业人才,但由于底子薄、待遇低,极少有高等院校毕业生返回泗县,造成产业发展人才严重不足,成为泗县产业发展重要短板之一。尽管国家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支持力度,但国家已有的农业投资主要目标是保供增收,依据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来安排项目,保障百姓的“米袋子”“菜篮子”,而投向特色农产品的资金总量偏小,难以满足发展需要。同时,政策性金融支持力度不够。
3 发展对策
3.1 做好农业特色产业规划 围绕主动融入和服务乡村振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发展要求,深化推进“2410”特色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即:推进泗县南北2条特色农业产业带协同发展,实现长三角绿色农产品加工物流产业园、山芋加工产业园、屏山现代花卉产业示范园、石龙湖田园综合体等四大现代农业园区引领作用,大力发展“一县一业”“一镇一特”“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模式,有效推动多功能农业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加快构建全县域持续性高质量发展动力源系统。
3.2 健全农业特色产业现代化生产经营体系
3.2.1 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继续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巩固农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成果,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政策,积极稳妥推进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有偿退出试点。通过股份合作、代耕代种、土地托管等多种形式开展适度规模经营。鼓励引导农民和新型经营主体通过土地经营权流转、互换、出租(转包)、股份合作、委托及代耕等多种方式,积极稳妥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步伐,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3.2.2 加大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力度 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促进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合发展。加快农业龙头企业转型升级,培育引领行业发展的龙头企业“甲级队”。强化企业家队伍建设,支持各类涉农中高级企业管理人员参加工商管理等学习培训活动。创新优化合作形式,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积极组建农民合作社和联合社,加快发展土地股份合作,引导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混合所有制经济。完善家庭农场管理服务制度,推进家庭农场基础台账和名录系统全覆盖。
3.2.3 促进小农户与现代特色农业生产的有机衔接 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坚持主体多元化、服务专业化、运行市场化的方向,促进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与综合服务相协调,主动适应农业转型发展的要求。在代耕代种、统防统治等服务的基础上,拓展仓储保鲜、物流流通、品牌宣传、电子商务、金融借贷等多方面的服务。支持供销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经纪人、龙头企业等参与社会化服务。处理好发展特色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扶持小农生产的关系,把小农生产引入现代特色农业发展轨道。完善小农户分享现代农业发展红利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保底分红、股份合作、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让小农户合理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加强工商资本租赁农户承包土地的监管和风险防范,维护小农户权益。
3.2.4 抓好特色农产品的标准化建设 制定特色农产品的生产标准、产品标准、包装标准。一是制定农产品园区等级标准,开展园区等级认证,推广使用泗县“大路口山芋”“泗县金丝绞瓜”原产地保护标志和地理商标标志。结合国家级和省级标准园区创建,制定精品级、优等级、标准级园区标准,开展园区等级认证;对于标准级以下的特色农产品不得使用原产地保护标志。二是制定特色农产品等级标准,根据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制定特色农产品特级、一级、二级等级标准规范。三是规范特色农产品包装,统一地理标志产品包装,规范地理标志商标和原产地保护标志使用;地理标志商标及包装箱实行“二维码”编码制度,1个基地1个编码。
3.2.5 加强特色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 努力实现鲜活农产品主产区和品种全覆盖、产地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能力明显提升、商品化处理能力普遍增强、产销对接更加精准,基本建立覆盖广泛、布局合理、流通顺畅、服务农户的农产品产地仓储保鲜冷链物流体系。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支持果蔬优势产区在产地推行产品预冷;引导农产品批发市场、大型连锁企业等各类市场主体与产地进行对接,建设中转冷藏保鲜设施和果蔬配送中心,推广果蔬运输全程温控技术;支持建设冷链物流基地,加快构建以泗城镇为中心、拥有多个区域基地的全县冷链物流发展新格局。加快推进特色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信息化,建设仓储保鲜冷链物流信息共享平台,建立线上线下融合的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体系。
3.2.6 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实施质量兴农战略,制定并实施泗县质量兴农战略规划,加快农业綠色化、优质化发展,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向提质导向转变。推进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创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建设,推动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与追溯平台的推广应用。强化畜禽定点屠宰行业监管,优化屠宰产业布局。加强农产品检测体系建设,实现乡镇农产品快速检测体系建设全覆盖。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食品安全示范县创建工作。开展诚信体系建设,推动农产品规模生产经营主体建立信用档案,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红榜”和“黑名单”制度。加快推进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二维码、射频识别等信息技术在生产、加工、流通、销售各环节的推广应用,建设农产品信息追溯系统,构建农产品来源可查询、去向可追踪、责任可追究的全链条可追溯体系,提高消费安全水平。
3.3 提高农业特色产业科技支撑水平
3.3.1 打造特色农业科技创新平台 借助省级农业“政产学研推”协作联盟作用,通过产学研、农科教结合,积极推进南京农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经营主体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合作,共建教学科研实习和农业示范推广基地。继续推进农业科技示范场、示范户建设,不断改进推广方式,推动先进技术落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健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创新公益性农技推广方式。
3.3.2 提高农业装备智能化水平 推进农机装备升级,不断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快农机装备产业园建设,建立院士工作站。组织山芋全程机械化和特色农产品机械化攻关,实现山芋种植、收获等全环节机械化。大力发展农作物田间作业智能控制装备、智能化多功能收获机械、设施农业智能控制与数据采集系统设备、水产养殖信息网络测控系统。大力发展数字农业,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推进遥感、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农机装备、生产作业、管理服务中的应用,建立农业数据智能化采集、处理、应用、服务、共享体系。
3.3.3 加快物联网技术在特色农产品全产业链的示范推广 强化特色农产品全产业链的示范应用,在山芋基地、设施园艺、稻虾共生、农产品加工流通、农机作业等重点领域积极推进农业智能装备示范应用,不断扩大自动化生产设施、精准化监测控制等信息技术应用范围。强化现代农业载体引领,支持省级以上现代农业產业示范园区率先高质量推进物联网技术应用,发挥鲜明的导向、示范作用。
3.4 大力推动农业特色产业深度融合
3.4.1 提升农业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 大力开发特色农业多种功能,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供应链,推动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发展,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鼓励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面油肉果蔬制品企业和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与优势产区开展合作,以规模化种养基地为基础,集聚现代生产要素,通过“公司+基地”“公司+合作社+基地”等形式,打通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 建立集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和服务等于一体的绿色农业产业链、供应链体系,着力发展种养加、产供销、内外贸一体化的现代农业,推进原料基地化、加工规模化、产品优质化、服务多样化,实现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升值。鼓励承包农户采用土地流转、股份合作、农业生产托管等方式融入农业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把普通农民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
3.4.2 创新农业产业组织体系,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大力培育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农民合作社为纽带、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为基础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引导各经营主体间通过订单、合同等契约方式,明确权责和利益分配关系,以入股分红、利润返还、贷款担保、流转土地等方式形成紧密的供应链利益共同体。积极推广“旅游+”“生态+”等模式,鼓励利用果园、菜园、加工企业等发展休闲观光、创意体验、森林康养等新产业、新业态。
3.4.3 大力发展农村电商 大力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建设,把发展农村电商作为泗县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农村产品提质增效和农民增收;加快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创建,争取企业项目支持,深化农商协作,开展农产品电商出村试点,推动特色农产品信息服务和网上交易,利用省级信息进村入户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和知名电商平台,推动特色农产品“线上”交易。支持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多种形式的电子商务探索,培育本土化涉农电子商务平台。建立特色农产品电商直销模式,开展订单生产与销售,实现消费者源头采购。
3.4.4 加快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 坚持“旅游+”融合发展,深入实施休闲农业和特色农产品旅游精品工程,加快发展森林(花卉苗木)旅游、湿地观光、休闲食品等产业,积极开发观光农业、游憩休闲、健康养生、生态教育等服务。大力推动泗县“农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民房变客房”“劳动变运动”“产品变商品”,带动全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提质增效。积极利用金丝绞瓜节、山芋丰收节、草莓开园节、梨花节、桃花节、采挖山芋趣味大赛、山芋王评选等农业节庆活动,开发包装一批薯乡游、金丝绞瓜游、氧吧游等生态旅游,完善绿色生态环保的农业生态旅游产业链。支持农民发展休闲农庄和农家乐,组建完善休闲农业合作社,大力发展以休闲农业为核心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聚集区。
3.5 创新机制,强化保障
3.5.1 创新人才培育机制 一是加强农业人才管理制度创新。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健全教育培训、认定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体”培育制度,培养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提高专业素质和从业能力。支持涉农高校及科研院所、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专业技术协会、龙头企业等主体,对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返乡农民工、退伍军人及大学生等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创新培训机制,探索田间课堂、网络教室、弹性学制等方式,开展农业生产经营技能培训,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监督考核。二是加强农业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坚持自主培养与人才引进相结合,学历教育、技能培训、实践锻炼等多种方式并举,加大农村专业人才培育力度;开展农村专业人才认定,培养一批农业企业家、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农业工匠、文化能人、非遗传承人等;加强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充实乡镇农业干部队伍,发挥现代农业专家顾问团、产业技术创新团队和专业技术协会等作用,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及推广应用。三是培育壮大创新创业群体。推进产学研合作,加强科研机构、高校、企业、返乡下乡人员等主体协同,推动农村创新创业群体更加多元;鼓励农民就地创业、返乡创业,加大本地农民兴业创业支持力度,引导利用家乡资源和要素,把适合的产业转移到家乡再创业、再发展;进一步引导和鼓励高校毕生到基层农业创新创业。
3.5.2 强化政策保障措施 一是加强工作统筹协调,落实5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工作要求,将农业特色产业作为农业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力推动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建立农业农村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协调配合、社会力量积极支持、农民群众广泛参与的推进机制。建立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加强数据采集、市场调查、运行分析和信息发布,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跟踪监测,科学评估发展成效。二是深入推进“双招双引”,全面落实招商引资、招才引智举措,紧盯全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展农业招商,重点围绕泗县优势特色农业综合利用领域,招引农产品加工“头部企业”。三是加大规模经营力度指导,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村集体经济组织开展合作,通过“农户+村集体+经营主体”模式,以整村推进方式引导所有农户实行土地流转入股入社。开展优质单品种集中连片种植,实现生产规模化、良种化、标准化、绿色化、机械化和管理数字化,以规模化生产基地为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优质原料。四是强化政策扶持。加快完善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支撑的政策措施,确保各项政策可落地、可操作、可见效;加强各项政策协调配合, 坚持“项目跟着规划走,要素跟着项目走”,积极争取中央、地方各级政府各类项目扶持。完善财政扶持政策,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方式,支持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及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强化金融扶持政策,引导县域金融机构将吸收的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建立“银税互动”“银信互动”贷款机制;强化科技支撑,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科技人员以科技成果入股农业企业,成立农业产业专家顾问团,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 (责编:徐世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