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株潭农村老人家庭养老模式调查分析

2021-10-03黄桑田

安徽农学通报 2021年18期
关键词:家庭养老农村

黄桑田

摘 要:随着我国工业化步伐加快,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失加剧,农村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受到冲击。通过对湖南省长株潭农村地区进行实地调研,该文分析了当地家庭养老的现状、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了优化对策,以期为改善长株潭农村地区养老现状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村;家庭养老;长株潭

中图分类号 C913.6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7731(2021)18-0007-03

一个社会60岁以上的老年人达到总人口的10%以上,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达到总人口的7%以上,就说明这个社会进入了老龄化社会[1]。长株潭地区(简称“长株潭”)是湖南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截至2014年底,长株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29.54万人,占常住总人口的16.02%;其中65岁以上老年人口157.25万人,占湖南省总人数的20.77%,养老问题日益突出[2]。大部分老人生活在农村,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农村养老问题比城市更为严峻。因此,笔者选择在长株潭农村地区进行养老调研。

受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目前在中国农村地区养老方式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家庭养老是指老人在家庭中度过晚年生活,由子女、老伴或亲属为其提供经济供养、生活照料以及精神慰藉的一种养老模式[3-4]。但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和变迁,这种养老模式遭遇到了各方面的冲击,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如计划生育政策与家庭结构的转变、城镇化背景下农村人口迁移、孝道观念的淡化以及道德水准的下降等。笔者通过查阅、梳理文献,暂未发现在长株潭对农村家庭养老模式进行专门的研究。本研究将填补当前该领域空白,从而为长株潭农村地区养老体系的完善以及农村老人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现实依据,同时对解决长株潭甚至湖南省农村养老问题、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社会和谐也具有重要的支持作用。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随机从长株潭3个地区各抽取100名年龄在60岁以上的农村老人,采取当面访谈的方式填写问卷。问卷内容涉及调查对象的个人基本信息、养老现状和养老需求3部分内容。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86份,有效率为95.33%。

1.2 调查方法 采取双人双录的方法将回收的问卷资料录入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

2 调查结果

2.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数据显示,调查对象中男149人,女137人;文化程度以小学(45.8%)、小学以下(25.17%)和文盲(18.88%)为主,初中(6.99%)、高中(2.1%)、大学及以上(1.05%)占比很低,说明当地老人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已婚有配偶的占比64.34%,丧偶占比34.97%,离婚占比0.7%;80.07%的老人有3个及以上子女,19.23%的老人有1~2个子女,0.7%的老人无子女。

2.2 养老现状

2.2.1 经济支持状况 数据显示,超过半数(56.64%)的老年人还在劳动赚钱。老人的主要收入来源包括子女赡养费(27.27%)、存款红利(21.68%)、配偶亲属资助(18.53%)、务农养殖(17.48%)、外出打工(14.69%)等(表1)。老年人家庭收入水平整体偏低,36.71%的老年人表示目前的收入不足以維持日常生活支出。几乎所有(96.5%)的老年人表示领取的养老金非常微薄,无法满足最基本的生活需求。

2.2.2 日常照料状况 数据显示,由于大部分中青年人外出打工,能与子女一起居住的老年人仅占26.58%(表2)。仅有35.66%的老年人表示当生急病、大病时,子女能随叫随到。当问及子女的赡养方式时,27.27%的老人表示子女不赡养,46.15%的老人表示子女会给予赡养费或物质支持,15.38%表示住在某个子女家,11.19%表示在子女家轮流赡养。由此可见,长株潭农村地区空巢化比较严重。

2.2.3 精神慰藉状况 数据显示,内心感觉幸福的老年人仅占38.11%,感觉不幸福的老年人占比15.38%,其他人感觉一般。当问到平时陪伴人是谁时,回答同村邻居最多,占比39.16%,子女配偶仅占28.67%,孙辈占比19.23%,无人陪伴的占比12.94%。老年人休闲时间打发方式主要为串门聊天(33.57%)、看电视(17.13%)、帮子女带孩子(16.08%)、下棋打牌(14.69%)等(表3)。

2.3 养老需求 数据显示,老年人认为目前最需要的养老支持依次是家人陪伴(42.31%)、新农合和养老金保障金额提高(32.87%)、子女提高赡养费(18.53%)等(表4)。在3种养老方式中,几乎所有(98.6%)的老年人选择了家庭养老,选择社区养老或机构养老的极少,说明老人们渴望在家庭中安享晚年,得到家人的照料。

3 养老问题分析

3.1 农村经济收入微薄 农村的老年人没有退休金,也没有60岁退休的概念,只要身体条件允许,大部分老人会选择继续劳作补贴家用。但是传统农业收入偏低,甚至不能维持日常开销,子女供养成为了老人重要的经济来源。而部分在城市务工的子女自身收入不高,在赡养老人方面力不从心。另外,孝道意识薄弱的子女给予的经济支持更是十分有限。受生活所迫,一些老人选择当农民工外出打工。而受学历低、无技能等因素限制,农村老年人大部分只能从事底层工作,流动频繁,收入不稳定,且绝大部分农民工没有参加“职工医保”或“职工社保”。因此,大部分农村老人生活捉襟见肘,一旦遭遇天灾人祸、重大疾病,极容易陷入生活窘境,令人堪忧。

3.2 基本保障力度不够 走访发现长株潭能拿到社会救济(低保)的老年人非常少,且申请政策要求严苛,需夫妻双方残疾,或患有慢性或重大疾病且家庭没有手机和车辆。社会救济收入为每月300元左右。另外,购买了新农保(大部分选择最低档每年100元)的老年人,男性在60岁以上、女性在55岁以上,每月能领取大约115元的新农保基础养老金。社会救济和新农保的补助金额很低,保障作用非常微弱。调研显示,97.2%的老年人医保类型是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由往年的新农合变迁而来,每年缴费280元。不同等级医院报销比例不同:乡镇卫生院80%~90%,区县级医院70%~80%,市级三级医院50%~60%。69.23%的老年人认为参加新农合明显减轻了经济负担,但仍有27.27%的老年人认为新农合减轻经济负担的效果有限。由此可见,长株潭各项养老保障政策力度有限。

3.3 空巢化现象普遍 家庭养老模式中,照料老人的主要责任承担者是子女。调查发现,虽然长株潭农村地区大部分老年人有3个以上子女,但由于青壮年子女需进城务工,而老年人几十年都生活在农村,受熟人社会、生活习惯的影响,老人不愿去陌生城市。且随着子女结婚生子,出现两代人思想文化矛盾、生活方式差异、传统养老观念改变等家庭内部问题,有超过50%的老人与子女分开居住,老年人的养老方式主要为自给自足的自我养老模式,家庭养老功能日益弱化。有些老人甚至还需要照顾第三代留守幼儿,身心负担更重。

3.4 精神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由于子女长期不在身边,空间距离使得老年人和子女情感交流困难。部分老年人受文化知识和学习能力限制,不会使用现代通讯工具与子女交流。很多子女仅给父母提供经济物质赡养,而忽略了老人的情感需求。老人精神空虚,打发日常闲暇时光方式大多是打牌、看电视等室内活动,或者串门聊天,邻里互动报团取暖,实现情感转移。有些老人照顾留守在农村的孙辈,也可以作为情感的寄托。而丧偶或独居的老人孤独感更为严重,很容易出现精神低迷、抑郁甚至轻生的念头。子女对老人的情感慰藉作用弱化,老人生活幸福感偏低。

3.5 养老观念落后 在农村社会中,“养儿防老”的观念根深蒂固。调查显示,几乎所有老人(98.6%)希望的养老模式是家庭养老,只有极少数无子女的孤寡老人才选择社区养老或机构养老。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一是老人顾及脸面,觉得机构养老是不光彩的养老方式,是侧面反映子女不孝的行为;二是费用问题让老人望而却步,农村老人大多经济不宽裕,在农村养老依靠种养殖能补贴家用;三是老人习惯乡村生活,不愿意接触和融入陌生环境。走访发现,长株潭农村地区老人基本上不了解智慧养老或医养结合等新潮养老模式,说明当地养老模式单一,老人思想守旧。

4 对策建议

4.1 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 收入决定老年人的物质生活质量。农村经济发展了,农村青壮年返乡就业机会增多,有利于解决农村空巢化问题。

4.2 完善相关养老和医疗保障制度,为農村养老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 摒弃传统养老中对子女和土地的依赖性,让全体农村老年居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5]。

4.3 加强孝道宣传和道德教育 利用各种传媒工具大力宣传农村新型孝文化,除了保障老年人的物质照料需求之外,还应重点宣传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建立必要的奖惩机制,对不尽赡养义务等恶劣行为,采取舆论谴责、司法处理、媒体曝光等措施[6]。

4.4 强化农村基层组织互助支持,提高留守老人自养能力 如依托村委会,为留守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帮扶、精神慰藉等方面服务;也可以组织邻里互助,树立“热心邻里”模范,建立奖励机制。

4.5 转变养老观念,探索新型养老模式 长株潭农村地区家庭养老资源萎缩,传统家庭养老模式无法完全满足空巢老人的需要。政府应积极探索适合农村实际情况的养老模式,加强思想宣传,引导老人接受新潮养老模式。

总之,提高长株潭农村老人养老质量是一项复杂工程,需要各部门齐头并进,明确方向,掌握方法,才能取得成效。

参考文献

[1]孟祥宇.农村空巢老人家庭养老问题探析——基于苏州X村的调查[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3,30(06):34-36.

[2]民政部.2014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R].2014.

[3]王丽.普米族农村家庭养老模式调查报告[J].中国集体经济,2014(22):159-160.

[4]赵胜龙.农村养老社会化趋势下的家庭养老问题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9(16):160-162.

[5]孙传明,张海清.留守背景下农村养老问题研究——以安徽省安庆市一个自然村为例[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9(06):92-99.

[6]凌湘国.湖南农村养老状况与问题研究[J].调研世界,2013(06):29-33.

(责编:徐世红)

猜你喜欢

家庭养老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提高农村小学习作讲评的几点感悟
四好农村路关注每一个人的幸福
浅谈“老有所依、老有所养”
基于家庭养老视域的我国城镇女性劳动力供给研究
农村家庭养老问题研究
家庭养老财务转移代际回报研究
赞农村“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