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信息化环境下粤港澳大湾区学校合作与发展实践研究

2021-10-02黄润带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114期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教育信息化

黄润带

【摘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提出了要深化粤港澳基础教育合作交流,为粤港澳三地教育合作发展规划了具体范畴和内容。本文从信息化角度研究粤港澳大湾区学校合作与发展,借助信息化手段加强大湾区校际间突破时空的合作与交流,在大量的实践中开展行动研究,形成校际合作的常态化机制,创新粤港澳三地教育合作模式,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发展学校特色,推动学校走向现代化,迈向未来学校之列。同时,也为湾区学校融合发展,走出一条特色湾区发展之路提供更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粤港澳大湾区;学校合作与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也是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推动粤港澳三地教育合作发展、支持粤港澳高校合作办学、建设大湾区国际教育合作示范区等战略定位。

随着教育信息化2.0的到来,给教育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我校作为一所国家级示范性学校,在现代化学校发展的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与香港姊妹学校又有一定的合作基础,在粤港澳大湾区朝着世界一流湾区方面迈进之际,作为人才培养的基础领域,创新合作模式、深入交流与发展,不仅关乎学校和家庭的未来,也关乎湾区教育的协同发展。

鉴于此,笔者经过缜密研讨,决定以“信息化环境下粤港澳大湾区学校合作与发展实践研究”为题,探究在信息化高速发展条件下,在不同体制姊妹学校合作中,积极探究发展共识,创新合作模式,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发展学校特色,推动学校走向现代化,迈向未来学校之列。同时也为湾区学校融合发展,走出一条特色湾区发展之路提供更多的参考价值。

一、理论学习为课题研究提供保障

课题组组织成员认真学习理论知识、政策文件,深入研究信息化与教育教学的融合相关理论知识,如,《融合与创新:教育信息化理论发展》《中国特色创新型教育信息化理论与实践》等,通过深入的学习,为课题开展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设置问卷,促进教师、学生信息素养的及时反馈

课题组研究教师、学生信息素养的现状,通过设置线上问卷调查,从中了解本校和姊妹学校教师、学生信息化应用的现状与能力,主要侧重教育教学工作方面。以期对粤港两地教师信息化校园应用水平和能力、效果进行客观的评价,促进信息化校园的应用。

三、结合“一师一优课”,加强智慧课堂研究,提升师生信息素养

课题组还打造智慧课堂,实现智慧学习。通过探索,学校实验年级重新构建了新的学习流程:课前学习——课堂内化巩固——课后提升。课前,教师通过平台布置导学任务,下发微课或能力提升练习;学生在校借助平板登陆平台接收导学任务,完成新知识的学习。课堂就成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助的场所,答疑解惑,经验分享,学生在互助、合作、探索中吸收内化新知识。借助实时统计系统的各种统计列表,教师能够全面及时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针对性教学。为了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教师利用智慧在线组卷功能编制巩固练习和检测试卷,推送到学生端。课后,学生可以登录平台进行新知识练习,巩固提高。教师利用终端随时可以批改作业,并依据平台的成绩分析功能,适时调整教学。重构后的学习流程目标清晰,复习检测方便快捷,便于学生学习,更有利于教师真正了解学生。

一节“优课”最大的特点是要注重数字教育资源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作用,体现创新性、原创性、知识性、学生参与度等特征。课题组结合“一师一优课”活动促进教师加强信息化教学研究,建立信息化教学实践案例库,并将优秀案例结集通过网络分享给香港姊妹学校,促进课堂教学的交流与研讨,促进教师教学的信息化及教師专业成长。通过“一师一优课”活动建立《观察动物细胞》《卜算子·咏梅》等一批优质教学课例,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为校际合作交流提供了优质的交流资源。

经过课题组前期的研究,通过姊妹学校交流实践活动的开展与总结,初步形成了以下成果:

四、探索合作,开展姊妹学校合作实践研究活动

通过开展系列合作实践研究活动,探索姊妹学校合作交流机制、目标、成效等,切实致力于通过合作促进粤港姊妹学校的提升。

1.加强与大湾区市内学校的线上线下交流研究,促进区域深度交流

通过线上线下方式与区内姊妹学校雅正学校、育华小学建立常态交流研究机制。邝维煜纪念中学、雅正学校、育华小学、圆玄中学办学均与港澳有着重要的历史渊源。正是这样的渊源将几所学校紧密联系到一起,成为交流纽带,为学校校际交流创造了坚实的基础。课题组依托成员所在学校圆玄中学开展了“智萃教育,慧创未来”主题的智慧教育交流研讨活动、广州劳动课教研活动(现场活动+网络直播),在信息化环境下推动教学、德育研讨,促进校际合作交流。

2020年11月,我校组织技术科组教师前往深圳童心制物Makeblock公司、深圳市西乡中学、深圳盛思公司参观交流学习,提高我校科技教师的育人科技理念,拓宽培养学生科技素养的视野,加强向科技发达地区学校学习。

2.加强与香港姊妹学校的线上线下交流研究,促进粤港深度交流

课题组成员所在学校圆玄中学开展了“穗港情·圆玄心,在充满岭南特色的体育、艺术活动中增进文化认同感”“穗港两地师生互访,尊重学科差异,在近距离观察社会变迁中强化文化认同感”“游学长见识,在游历祖国美好河山中增强国家认同感”“赛事展风采,携手扬国威,在竞赛中增强民族自豪感”等系列姊妹学校交流活动,课题组精心将其整理,形成线上交流学习课程,促进姊妹学校线上交流学习。

2019年7月,广州市花都区邝维煜纪念中学与香港天主教郭得胜中学,联合举办“徜徉音乐海洋,凝聚粤港情谊”粤港文化交流活动。通过线下现场音乐、科技交流,线上活动精彩瞬间等的相片、视频分享交流。李雅慧老师为两地学子开设的《粤剧魅影,形韵相传》音乐课如诗如画,让粤港姊妹学校学子通过观赏和亲自体验充分了解了粤剧的基本常识,见识了粤剧的独特魅力。参观花都灰塑研究院、开展了主题为“共筑光荣梦想”的粤港传统文化体验活动等,两地学子在花都的土地上撒下了青春的汗水,培养了坚韧、合作、进取、创新的优秀品质,缔结了深厚的友谊。

穗港姊妹学校教育交流活动,以师生实践活动为载体,以提升国家认同为目的,让参与活动的两地师生从心理上增强了对自己归属于祖国这一政治共同体的认知和情感。内地师生在共同参与的活动中,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来自香港姊妹学校的师生对内地的历史、文化、政治体制运作进行纵深了解,从身份认同、民族观、国家观、价值观等方面积极影响香港师生。这种人文切身感受比书面文字更能够触碰人心,更能让香港青年增强国家身份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这对于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合作发展大有裨益。

结合前期的研究,后期我们确定对信息化在姊妹学校合作交流过程中育人方面的应用为核心的研究方向。加强信息化教的研究,借助信息化手段加强大湾区校际间突破时空的合作与交流,在大量的实践中开展行动研究,形成校际合作的常态化机制。

教育集团的成立是在姊妹学校长期深入的交流合作下更进一步的交流合作,打通了小学、初中、高中的整体育人模式,找准整体育人机制的关键点,融会贯通,促进各学段教育多样化发展。课题组在开展校际交流中认识到由于粤港澳三地在空间、发展、人文认识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学生对三地的认识不够全面,港澳,尤其是香港,不少民众仍缺乏对内地文化、历史、人文地理和政治体制的深入了解,部分学生对祖国内地依然知之不多。

在后续研究中,我们计划总结目前可行的穗港姊妹教育合作交流经验,通过现场活动、网络、刊物等形式来推广本课题的优秀成果,一方面使优秀成果迅速转化为大湾区基础教育合作和交流的推动力,发挥教育科研成果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推动与引领作用。另一方面,计划在后阶段课题管理中,注重教育科研成果的校内推广,预期将为学校其它课题研究、教育科研再作一次动员,让更多的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认识到教育科研的重要意义,感受到教育科研是学校和教师工作的一部分,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助推器,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平台,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学校办学水平的有效途径。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技术中心2019年度教育信息化应用融合创新重点课题“信息化环境下粤港澳大湾区学校合作与发展实践研究——以圆玄姊妹学校为例”(立项课题号:19JX06024)]

參考文献:

[1]郭春雨.信息化环境下多媒体技术在高中教育教学中的应用[J].华夏教师,2020(4):94-95.

[2]高娜.多媒体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高考,2021(8):45-46.

[3]黄云云.谈谈多媒体技术在高中小说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上旬),2021(2):19.

[4]黄云.例析多媒体技术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中旬),2021(1):81.

责任编辑  林百达

猜你喜欢

粤港澳大湾区教育信息化
论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生态系统
湾区经济:国际步伐与中国格调
“粤港澳大湾区”,即将崛起的世界级城市群
“粤港澳大湾区”,即将崛起的世界级城市群
如何加强校园信息化建设创学校发展提速平台
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地方高校实验教学探讨
高职学院信息化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和思考
创新信息技术支撑教学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