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阅读教学中“学习情境”的实施策略

2021-10-02庞雨尧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114期
关键词:学习情境教学设计阅读教学

庞雨尧

【摘要】对于“学习情境”,教师往往把目光聚焦在如何创设学习情境上,而事实上“学习情境”是一个动态过程,它需要我们去考虑创设、实施和评价。本文中,笔者从这三个方面结合陶渊明的诗歌教学,探讨阅读教学中“学习情境”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阅读教学;学习情境;陶渊明诗歌;教学设计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的语言能力及品质。”这要求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创设真实、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引导、点拨学生自主完成语言实践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品质。笔者在讲解《归园田居(其一)》时,对此做出尝试。

一、教学设想

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过陶渊明的诗歌与散文,对于陶渊明有一定的认识,但这种认识往往呈现浅层化、标签化的特点。而《归园田居》诗歌难度不大,学生可以自学。笔者认为,与其在这首诗歌本体挖掘教学价值,不如把视野拓宽,用群诗阅读的方式引导学生去体会陶渊明的人格和情感的复杂性,理解陶渊明的独立人格和精神境界。同时,笔者用创设学习情境的方式来组织课堂,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锻炼了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陶渊明诗歌中鸟的意象,把握诗歌情感。

2.探究陶渊明的人格魅力及精神价值。

三、课前准备

选择了陶渊明的四首诗歌《归园田居(其一)》《杂诗(其五)》《饮酒(其四)》《饮酒(其五)》制作成学案,并且提供四首诗歌的写作背景及注释,请学生课前阅读,了解诗歌大意。

四、教学过程

(一)导语

请学生思考四首诗歌的共同点,引出诗歌中“鸟”这一意象。

(二)创设学习情境

假设学校将要举办一次“古代名人文化展”,由学生们来负责策展。笔者班负责陶渊明这一版块的介绍,展览内容确定为“陶渊明诗中的鸟”,意在用陶诗中“鸟”这一意象来展现陶渊明的心灵世界和精神追求。但是因为展示版面有限,这四首诗歌只能选取三首,大家选择哪三首呢?

(三)文本分析

1.《归园田居》其一

问:诗歌中的羁鸟的含义?如果换成“倦鸟”可以吗?作者借“羁鸟”表达何种情感?

学生通过羁鸟与倦鸟的比较,理解作者被官场束缚的痛苦之情以及对于自由的向往。

2.《杂诗》其五

问1:这首诗抒发的是何种情感?诗人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表达忧虑之感?

问2:陶渊明少壮之时怀有怎样的志向呢?哪两句表达了这一志向?你能用语言翻译一下这两句吗?这只高飞之鸟象征着什么?

学生可以答出高飞之鸟代表着作者的政治理想与抱负。

教师介绍陶渊明年少时接受儒家思想教育的经历以及成年后壮志不得实现的原因,并以《杂诗》其二中的“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作为拓展,辅助理解陶渊明的政治情怀。

3.《饮酒》其四

问1:诗中这只鸟的特征是什么?把体现这只鸟特征的动词、形容词划出来,并总结概括。

问2:陶渊明借这只鸟表达何种感情?

问3:诗歌中“孤生松”象征着什么?这棵松树的与众不同之处是什么?

学生归纳总结这只失群之鸟孤独无依、无人理解,但最终找到自己的归宿。孤生松既象征着作者坚贞品质,同时也象征着陶渊明的精神家园。

教师介绍《饮酒》组诗的写作背景,指出陶渊明借失群之鸟来抒发孤独彷徨之感,同时也表达了对于归隐生活的坚守。

4.《饮酒》其五

问1:这首诗歌的鸟和上一首诗歌的鸟区别是什么?

问2:作者用群鸟回归山林来表达诗人的何种心境?

师生总结:鸟回归山林自然之中,渲染了一种宁静平和的氛围,诗人借此表达内心的怡然自适,达到一种返璞归真的境界。

5.文本小结,四首诗歌中“鸟”的意象特点以及作者的情感

《归园田居》其一:羁笼之鸟——摆脱束缚,向往自由。

《杂诗》其五:高飞之鸟——志向高远、兼济天下。

《饮酒》其四:失群之鸟——孤独无助、坚守信念。

《饮酒》其五:群飞之鸟——回归自然,返璞归真。

(四)讨论

学生小组讨论选择哪三首诗来展示陶渊明的心灵世界和精神追求,然后汇报讨论结果并陈述理由。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主要考察学生对于陶渊明的人格品质和精神价值的认识,言之有理、逻辑自洽都值得肯定。

(五)总结

陶渊明的人格和思想是复杂多面的,我们应该铭记的是他不为权力金钱所引诱的独立人格,以及超越世俗、追求内心自由的精神境界。

(六)课后作业

编写解说词:请学生在四首诗歌中选择一首,结合诗句中的“鸟”的意象,介绍解说陶渊明的精神世界。

五、实施策略

(一)“学习情境”的创设要具有趣味性、挑战性和开放性

“语文学习情境主要包括个人体验情境、社会生活情境和学科认知情境”,这三者并没有优劣之分,但是在实施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创设与社会生活相关的学习情境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针对这四首诗歌,笔者创设了一个策展的学习情境,这个情境对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大部分学生都有参观博物馆的经历,陌生是很少有学生会从策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策展的学习情境对于他们来说很新鲜,具有一定的趣味性。

在设定问题上,也要有挑战性。好问题不是经过简单思考就能得出结论的问题,它往往具有过程的指向性,需要学生经过深度学习才能得出答案。四首诗歌,因为版面有限,只能“忍痛割爱”,学生不仅要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更要认识到陶渊明的人格品质和精神价值,在此基础上去思考“取舍”,才能真正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同时,问题的答案也不应该唯一,应该具有开放性。只有开放性的问题才能够提升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品质,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虽然结论是相同的,但思考的路径和方式不同,在听取他人的意见时,也会不断地改变修正自己的想法。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本质上是对学生思想和情感的尊重。

(二)“学习情境”过程中要明确教师的定位和职责

我们倡导在实际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这是正确的,但这不代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隐形”的。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策划者,他的认知应该是在学生之上的,他对于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疑惑和难点应该有所预判,但教师不应直接给予答案,而是为学生设置“脚手架”,供学生攀爬寻找答案。这样,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才会真正得到认识上和能力上的提升。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而教师则是辅助,我们不能忽略了教师在课堂上的定位和职责。

陶渊明的四首诗歌,理解上有难有易,笔者在文本阅读阶段每首诗歌设置几个问题,一是检验学生是否理解,二是为还没有领悟诗歌内容及情感的学生提供理解的“脚手架”。当学生对陶渊明的精神品质存在片面性认识时,笔者也会为学生补充资料,帮助学生认识到陶渊明的独立人格和精神境界。

(三)“学习情境”的评价方式要多样化

教师在实施“学习情境”活动时,也不要忽略了评价。我们重视学生在“学习情境”中最终呈现的成果,比如,读书笔记、调查报告和表演活动等等,但学生的成果并不是唯一的评价方式。在课堂讨论过程中,对话交流、现场观察同样是重要的评价方式。“评价的过程即学生学习的过程”,教师对于学生发言的反馈和点评,促使学生进一步思考,其他同学的发言和补充,也会让学生自我完善认知。同时,考虑到语文学习包括“口语和书面语”的两方面训练,课堂上我们进行了口语讨论,课下笔者就布置了一项书面语作业——写解说词。这样设计也使得“策展活动”更加完整,更具有实践性和操作性。

總之,“学习情境”并不是一个新鲜的教学名词,但一线教师在教学上真正操作起来还有很多值得思考和完善的地方。

责任编辑  罗良英

猜你喜欢

学习情境教学设计阅读教学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刍议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探讨数学教学中学习情境的创设方法
基于工作过程的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开发的实践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