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P-Prime技术在数学实验课中的应用
2021-10-01张玲玲罗程
张玲玲 罗程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高中数学教学应鼓励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探索并解决问题,如利用图形计算器绘制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等的图象,探索、比较它们的变化规律,研究函数的性质.
HP-Prime图形计算器是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种现代教学仪器,具有数据处理、图形绘制、简单编程等功能,可以用来绘制各种函数图形,并进行动态演示、跟踪轨迹.学生利用HP-Prime图形计算器,在教师的问题引导下自主进行数学实验,直观体验知识生成过程,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
本文以人教A版高中数学选修1-1“3.3.1 函数的单调性与导数”教学为例,介绍如何借助HP-Prime图形计算器开展数学实验课的“创课导学”.
一、基于学情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解析
“函数的单调性与导数”数学实验课,是人教A版高中数学选修1-1第三章《导数及其应用》中“导数在研究函数中的应用”的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主要是导数的应用,是学生在学习导数的概念、运算及几何意义后需要进一步学习的知识.单调性是函数的重要性质之一,在人教A版数学必修1中,学生已经学会从定义的角度判定在给定区间内函数的单调性,但在作差变形环节,由于变形比较烦琐,学生往往难以完成.学习“函数的单调性与导数”这一课,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能够加深学生对导数的理解,为后续学习函数的极值和最值奠定基础.
教学前,我们明确了如下教学目标:①通过具体实例,使用HP-Prime图形计算器绘制函数图形,让学生学会从“形”到“数”、从“数”到“形”的思维方法,探究函数单调性与导数的关系,发展直观想象数学素养;②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学会运用导数方法判断函数的单调性,发现数学自身发展的一般规律;③开展实验环节,通过合作探究、观察、分析、归纳、总结,培养学生科学严谨、一丝不苟的研究精神,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需要学生了解函數与导数的关系,但由于学生刚接触导数的应用,利用导数研究函数性质的能力和意识还不强,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运用适当的教学手段、工具,可以让学生的知识学习变得更为直观形象.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借助HP-Prime图形计算器开展数学实验探究,先让学生用HP-Prime图形计算器画出函数f (x)=x3-3x的图象,观察图象的单调性;然后用HP-Prime图形计算器找出函数图象上任意一点的切线,观察切线的倾斜角和斜率值的情况,从导数几何意义的角度研究函数的单调性与导数的正负关系;再用HP-Prime图形计算器画出函数f (x)=x3-3x和其导函数f (x)=3x2-3的图象,通过观察两个图象,直观感知函数的单调性与导数的正负的关系,尝试归纳结论;最后,学生在不借助相关仪器的情况下,运用自己所归纳的结论求出函数f (x)=[exx]的单调区间.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我们进一步向学生渗透了化归的数学思想,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二、基于HP-Prime的数学实验课“创课导学”教学法应用
本课教学,我们在遵循“创课导学”教学法的“问题导向、实验导学、目标解惑”教学路径,通过引入HP-Prime图形计算器,设计有梯度的问题,让学生大胆猜想并操作仪器进行验证,体会了知识生成的过程,感受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一)问题导向:引导学生自主展开数学实验
问题导向,就是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使学生明确学习方向.在该教学环节中,教师可这样提问:导数可以描述函数的变化趋势,函数的单调性可以呈现函数的变化趋势,那么导数和函数的单调性一定存在某种联系,它们之间会有怎样的联系呢?学生基于这一问题,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将函数f (x)=x3-3x作为研究对象,实验探究导数与函数的单调性的联系,然后借助HP-Prime图形计算器画出该函数的图象,尝试求出它的导函数.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借助图形计算器画出函数f (x)=x3-3x的图象,通过探究图象上任意一点的切线的斜率情况,比较分析研究原函数及其导函数的图象,从而归纳出每一个指定函数的单调性和导数的正负的关系.学生在亲身经历从形到数的学习过程中,领会了数形结合的重要思想.
(二)实验导学:通过表述实验结论,感悟其中的数学思想
实验操作是学生获取新知,构建知识体系的重要途径.在本环节教学中,我们设计了3个探究实验,让学生在实验论证过程中,领悟函数的单调性和导数的正负的关系.
[实验探究一]利用HP-Prime图形计算器研究选定函数的单调性.
教师提出问题:若已知函数f (x)=x3-3x,你能根据它的图象说出它的单调性吗?(师提示操作步骤,如图1.)学生两两合作绘制函数图象(如图2),并结合图象说出了函数的单调性.其间,教师巡视每个小组的操作情况,对个别出现操作错误的小组给予帮助.这样设计,有助于学生学会利用图形计算器直观感知函数图象,从整体上分析函数的单调性,为后续研究函数的单调性和导数的正负的关系做铺垫.
教师提出问题:根据导数的几何意义,利用HP-Prime图形计算器画出原函数f (x)=x3-3x的切线,然后观察切线的斜率情况,你们有什么发现呢?(师提示操作步骤,如图3.)学生两两合作,利用图形计算器按步骤绘制函数图象(如图4),观察图形,完成实验报告.从导数的几何意义入手,研究分析函数的单调性与导数的正负的关系,让学生初步体会到数形结合的思想.
[ 操作步骤:在弹出的函数图象下方点击“菜单”中的“分析”,在“分析”中找到“切线”(手机版为“正切”),在相应单调区间上任意选取一点,画出该点的切线.通过改变同一单调区间内的点的位置,观察各点的切线的变化.
结论:①当x∈(-∞,-1)时,曲线上任意一点的切线的倾斜角为 角,k切 0,函数递增,相应的有f ′(x) 0;②当x∈(-1,1)时,曲线上任意一点的切线的倾斜角为 角,k切 0,函数递减,相应的有f ′(x) 0;③当x∈(1,+∞)时,曲线上任意一点的切线的倾斜角为 角,k切 0,函数递增,相应的有f ′(x) 0. ]
教师提出问题:利用HP-Prime图形计算器画出导函数f (x)=3x2-3的图象,通过观察思考,你认为原函数的单调性与导函数的正负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师提示操作步骤,如图5.)学生根据步骤完成导函数图象绘制,尝试归纳其与原函数的关系.
[ 操作步骤:点击“Apps”,进入“函数”功能,输入函数f (x)=x3-3x和f (x)=3x2-3,点击“Plot”,观察原函数与其导函数的图象,在相应区间内分别尝试归纳其联系.
结论:①在(-∞,-1),f ′(x) 0,f (x)在(-∞,-1)内单调递 ;②在(-1,1),f ′(x) 0,f (x)在(-1,1)内单调递 ;③在(1,+∞),f ′(x) 0,f (x)在(1,+∞)内单调递 . ]
(三)目標解惑:探幽入微,深化理解,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教学提问能让学生更加明确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学习.在本教学环节中,我们设计了4个有梯度的问题,让学生对上一环节的结论进行反复验证,不断深化学生对原函数、导函数、单调性、单调区间等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问题一]思考以上实验探究中得出的结论,你觉得这一结论是否具有一般性?
教师先让学生利用HP-Prime图形计算器,在同一坐标系内分别画出下列原函数及其导函数的图象:①y=x,②y=x2,③y=x lnx,④[y=1x.]再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对这些图象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上一环节得出的结论,尝试自行归纳一般性规律.最后,师生共同研讨,得出如下结论:一般地,对于函数f (x),如果在某区间上单调递增,那么f (x)为该区间上的增函数;如果在某区间上单调递减,那么f (x)为该区间上的减函数.
[问题二]根据上述结论,我们该如何用导数求出函数的单调区间呢?在不借助仪器的情况下,你能求出函数[f(x)=exx]的单调区间吗?该函数的定义域是什么?你能求出该函数的导数吗?
学生展开计算:首先,令f ′(x)>0或f ′(x)<0,求出x的取值范围,即函数单调递增或递减的区间;然后将函数[f(x)=exx]的定义域设为(-∞,0)∪(0,+∞),求出其导函数为f ′(x)=[ex(x-1)x2],画出此函数的大致图象.在此基础上,学生总结出求函数单调区间的一般步骤:①令f ′(x)>0或f ′(x)<0,求x的取值范围,明确单调区间;②求函数的定义域;③求导函数f ′(x),作图分析;④下结论.
[问题三]你能否先用代数法求解下列函数的单调区间,然后画出函数的大致图象,并用HP-Prime图形计算器进行验证?
教师出示例题:①f (x)=x3+x,②f (x)=2x3-6x2+7.学生通过完成例题,进一步验证了以上结论,巩固了所学.
[问题四]通过本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如果给出一个函数的解析式,你会求它的单调区间吗?你能画出它的大致图象吗?
用问题四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所学,既验证了所得出的结论,又将分散的知识点串联了起来,总结出了一般性规律.这是对上述教学环节的思维过程的反思,对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有重要促进作用.
在本课中,教师先让学生利用HP-Prime图形计算器画出函数f (x)=x3-3x的图象,在观察图象得出函数的极值后,再让学生利用仪器分析图象上任意一点的切线的斜率值,顺理成章地引出函数极值与导函数零点的关系.紧接着,教师进一步让学生借助图形计算器绘制其他函数及其导函数的图象,观察函数在某点上极值的图象特征,然后借助图形计算器的数字视图功能,观察f ′(x)、f (x)随着x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验证函数在极值点处导数为零及在极值点两侧导数变化的关系,进而归纳总结出求函数极值的步骤,以及函数在单调区间内变化的一般规律.
在本课教学中,学生基于教师所创设的问题情境,利用HP-Prime图形计算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大胆猜测、小心验证,不仅经历了知识生成的全过程,体会了学习的乐趣,而且构建了自己的知识体系,认识了数学的本质.可以说,基于HP-Prime图形计算器的数学实验课,实现了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模式转型.(题图左为作者张玲玲,右为作者罗程)
(责编 蒙秀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