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中亲近乡土文化的路径研究
2021-10-01卢耀珍
卢耀珍
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应从少年儿童抓起。广西是一个多民族地区,是壮族聚居地,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如何引领少年儿童亲近乡土文化、了解乡土文化、喜爱乡土文化、传承民族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呢?在组织实验学校开展实践研究过程中,笔者总结出几种有助于学生亲近乡土文化的路径。
一、行走“阅读”,亲近乡土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乡土文化,实验学校将图书阅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利用壮族“三月三”这个节日,带领学生到乡间田野观察民间建筑,了解壮乡建筑特点。例如,位于三江侗族自治县的程阳风雨桥建于1912年,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好、规模最大的风雨桥,也是中国木建筑中的艺术珍品。为了让学生全面地了解程阳风雨桥,实验学校先是组织学生搜集资料,让学生在文字阅读中了解程阳风雨桥的历史、结构造型、文化内涵,然后带领学生走进广西民族博物馆,观察陈列在博物馆中的程阳风雨桥建筑模型,知道整座桥梁不用一钉一铆却坚不可摧,令人叹为观止。程阳风雨桥的建筑风格既有古代百越族杆栏式建筑华丽的色彩,又有汉族宫殿式建筑精巧的工艺成分,的确别具一格。学生通过文字阅读和行走“阅读”,逐渐了解程阳风雨桥这一建筑及其特点,无形中加深了对乡土文化的理解。
实验学校带领学生到广西少数民族聚居地,了解当地少数民族居民的服饰特点、生活习惯,分析少数民族服饰蕴含的民族文化。如:壮族妇女的服饰有着精美的图案和艳丽的色彩,这与壮族妇女擅长纺织和刺绣有关,她们所织的壮布和壮锦都特别精美。壮族妇女的服饰端庄得体、朴素大方,以蓝色和黑色为主,裤脚稍宽,头上包着彩色印花方巾,腰间系着精致的围裙,襟底均绣有彩色花边,显得多姿多彩。壮族男子的服饰比较朴素,上衣基本上是黑布对襟衣、圆领阔袖,裤子也是黑布、裤口宽大,头包黑巾。通过走访、观察、查阅资料等方式,学生对壮族服饰有了更加全面而深入的了解,从中感受到壮族人民的心灵手巧和聪明智慧。实验学校的教师与学生们共同看民风民俗、听民乐民歌、说民族语言、唱山歌童谣、跳民族舞蹈、做民族运动,在行走中了解少数民族居民的生活,在走访中发现乡土文化元素,在听、说、唱、跳等活动中传承优秀乡土文化。
二、“动态”阅读,传唱乡音
一声声乡音,一缕缕乡情。乡土永远是我们的根,乡音永远是我们最深的记忆,乡情永远是我们无法忘却的温暖。为了让学生充分地了解广西的乡土文化,实验学校把“音像”融入儿童阅读,借助影视、音像,以“动态”阅读的方式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让他们在“动态”阅读中倾听乡音,感受乡情。
实验学校组织学生观看经典影片《刘三姐》。影片讲述了刘三姐以山歌作为武器,带领乡亲们与恶霸地主做斗争。富有生活情趣的山歌、独具文学色彩的歌词以及刘三姐不畏强权、敢于与恶霸地主做斗争的勇气,让学生感受到了壮乡人民的智慧,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对广西“刘三姐”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实验学校还带领学生观看大型壮族舞剧《妈勒访天边》,该剧讲述的是一个非常古老而又永远年轻的故事,体现了壮族人民追求光明、勇于进取的精神。学生通过观看经典,加深了对壮乡文化及其特点的了解。实验学校还让学生聆听《广西尼的呀》《壮族大哥》《敬酒歌》等民族音乐,然后学唱这些民族音乐,在歌唱中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
《广西尼的呀》民族音乐不是简单地把民族元素拼接起来,也不是打上壮族新音乐的标签,而是从民族审美取向出发,融入许多壮族音乐素材,将音乐形象与民族元素融为一体,充分体现了壮族音乐风格,显示出了独特的魅力。《广西尼的呀》音乐短片融八桂大地的自然风光、民俗、美食于一炉,集风景、风情、人文情怀于一体,独具壮族韵味,彰显了民族之魂。
通过看壮乡歌剧、观壮乡经典影片、听民族音乐,学生从视觉、听觉上接受了“动态”的优秀乡土文化的熏陶,进一步理解、接纳和认同民族文化,并且在“动态”阅读中享受到了阅读的乐趣,做到了自觉传唱“乡音”,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三、“实践”阅读,品尝乡味
家乡的味道是最难忘的记忆。实验学校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将阅读与各种实践活动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阅读”,在“品尝”乡味中领略家乡的味道。例如,农历三月初三又称“三月三歌节”或“三月歌圩”,是壮族人民独有的节日,也是壮族的传统歌节,现在已经成为广西地方性法定节假日,而制作五色糯米饭已经成为壮乡习俗。在三月初三这一天,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家乡的风俗,实验学校组织学生学习壮族民俗文化,了解壮族的特色美食,鼓励学生动手制作五色糯米饭。制作五色糯米饭,首先需要采摘红兰草、黄饭花、枫叶、紫蕃藤等植物,然后将这些植物清洗干净后捣烂、浸泡,两三天后将汁水过滤出来,再用过滤出来的植物汁水浸泡糯米,并将浸泡好的糯米放进蒸锅,经过蒸煮就成了红、黄、黑、紫、白五色糯米饭。五色糯米饭做成之后,学生将糯米饭摆放成各种图案,互相欣赏,最后共同品尝五色糯米饭,分享劳动成果。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阅读”壮乡传统文化,体会壮乡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在品尝美食中体验劳动的快乐。实验学校给学生介绍五色糯米饭的来历,促进学生对壮族习俗和传统文化的了解。
除此之外,实验学校还带领学生走访壮乡,让学生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欣赏家乡的风景名胜,游览家乡的山河美景,然后引导学生画一画美丽的壮乡,感受家乡如画一般美丽的景色;或者穿一穿壮乡的服饰,感受民族服饰之美,让学生在实践中品味乡土文化,感受乡土文化的魅力和人文内涵,了解家乡的民风习俗,从而激发学生爱家爱国的情感,树立文化自信。
四、延展阅读,传承乡俗
将适合学生阅读的、与乡土文化相关的优秀读物融入课程中,作为学生阅读的补充,有利于学生在延展阅读中加深对家乡风土人情的了解。学习统编教材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0课《端午粽》时,实验学校的教师除了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习俗、屈原的故事,还可以给学生推荐图书《壮族民俗风情》,让学生在阅读中了解广西的民族风情;学习了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神话故事《女娲补天》《夸父逐日》之后,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广西本土神话故事《格射日月》《五象岭传说》。将优秀的乡土文化读物融入语文教学,作为学生阅读的补充,有助于学生在学校课程中获得乡土文化记忆,在传承乡土文化中获得精神成长。这样做,既有利于学生增加阅读量,又加深了对壮乡的英雄人物、民间故事、民族历史、民风民俗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实验学校还可以引导学生编写神话故事,还可以将编写的神话故事制作成绘本,并在“三月三”这天演一演这些故事,从而加深对家乡文化的了解,自觉传承和弘扬家乡优秀民俗文化。
总之,实验学校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行走、传唱、实践、拓展等“阅读”形式,引领学生在学习与实践中扎根乡土文化沃土,自觉吮吸优秀乡土文化的精髓,从小树立乡土意识、民族意识,自觉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从而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怀。
(責编 欧孔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