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教纪录电影《大国粮仓》

2021-10-01

摄影与摄像 2021年12期
关键词:粮仓大国粮食

导演阐述

纪录电影《大国粮仓》全片以纪实的手法巧妙使用了珍贵的历史资料,以“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为论点,全面讲述了面对所谓的“谁来养活中国”命题, 党和政府领导全国人民70多年来为全面发展农业而不懈地探索和实践与举世瞩目的成就!

影片由中国从1949年起经历的不同年代的彩色胶片(前苏联记者拍摄)开篇,一幅幅朴实的生活画面真实、怀旧、感人。纵观中国粮食产量接续发展的详实数据,毋庸置疑地证明了中国人不仅能够解决吃饱饭的问题,而且还实现了从“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健康”的历史性转变,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让人们真正认识到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并且饭碗中要装中国粮。

科教纪录电影《大国粮仓》以镜头语言表述百姓故事,以平民视角解读百姓疑问,联动顶级农业科学家、“三农”人物的专访答疑解惑的形式,创作团队分成6个摄制组,几乎走遍了中国,采访了60余位专家、一线工作者和普通百姓。

自古至今,食为政首,粮食安全不仅事关国家稳定, 更事关国计民生和经济发展。科教纪录电影《大国粮仓》以纪实的叙事手法,用史实烘托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特别是以袁隆平为代表的农业科学家们耕耘出的“种子精神”为切入点,阐释了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指导“三农”工作的实践经历,展示了传统农业、现代农业、生态农业和智慧农业取得的伟大成就和中国农业、农村、农民翻天覆地的发展历程,重点展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三农”实践过程中的伟大成就,用强有力的数据解读中国人的饭碗主要装中国粮,中国人自己养活自己的史实。

整个纪录片共分为六大板块,每个板块从论述到事例,层层递进,立意清晰。

第一个板块:垦荒造田。1949年的中国,粮食平均亩产只有130多斤,中国开始了大规模垦荒造田,兴办国有农场。片中以河南兰考县焦裕禄精神和黑龙江垦区北大荒精神为范例,展现了老百姓在党和国家的带领下,组成农垦大军改土、治水,克服风沙、内涝、盐碱的侵害,将荒山野岭、贫瘠沙土变为耕地良田,实现了“向荒山要田,向荒原要粮”。

第二个板块:种子与水利。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从种子专家谈起。以袁隆平为代表的农业科学家们耕耘出的“种子精神”阐释了建国以来我党指导“三农”工作的实践经历,水稻专家袁隆平的“禾下乘凉梦”,小麦专家茹振钢的“种子梦”,河南玉米专家程相文的“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个品种可以造福一个民族”等等,是充盈我们这个大国粮仓的镇库法宝。

水利工程的修建使农民不再靠天吃饭,片中红旗渠是那个年代推动中国大规模兴修水利建设的精神支柱。从展望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到全世界规模最大的综合水利工程一三峡枢纽,再到全世界规模最大的跨区域调水工程一南水北调,新中国用半个世纪的宏大设计,从时间和空间上解决了水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保障了中国农业的连续稳定增长。

第三个板块:土地改革、农民与土地生产关系的变革。1950年6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正式实施第一次实现了“耕者有其田”,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民的生产热情空前高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产结构的变化,国家先后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减免、取消农业税、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等重大制度改革。新中国政府对农民土地权益的肯定和维护,最大限度释放了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第四个板块:保证粮食安全。在产量得到保证后,食品安全也不可忽视,国家逐步实行农药实名购买制度,开展农药化肥零增长行动,大面积推广节肥减药技术,从源头上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与此同时,跨区域机收会战与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的结合,保证了农民的收益和市场的稳定。中国储备粮制度奠定了国际粮食战争的胜利,无疑要归功于中国人民几十年来“深挖洞广积粮”的人民战争,实现了中国粮食的自给自足,国家粮食储备制度的不断完善充盈了“大国粮仓”,夯实了我国粮食安全的大国根基,遍及全国的中储粮粮仓成为大国粮仓的镇仓石,再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对“大国粮仓”的英明决策。

第五个板块:严禁耕地“非农化”、18亿亩耕地红线的约束性指标不能突破,切实保障了产量安全、质量安全、市场安全。

第六个板块:习主席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一定要端在我们自己手中,而且饭碗里要装中国粮”。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十七连丰,连续6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2020年全国粮食人均占有量超470公斤,连续多年超过人均400公斤的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建立长效机制,加强全产业链粮食安全管理,有力地保障了粮食安全。中国在解决14亿中国人的粮食问题的同时,又在联合国粮农组织框架下进行南南合作,帮助更多的人摆脱饥饿,这是全世界对中国农业发展成就的肯定,更是全世界对中国分享农业发展经验的期待。从个人到集体,从集体到国家,从国家到世界,这不仅是一种责任,更是大國担当。

展望未来,当我们站在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十四五”开局之年和向第二个百年目标奋进的历史交汇点,回看中国共产党一百年来的奋斗征程,每一步都是让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求索与实践,中国政府对农业的发展从未放松。

2021年4月29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自2021年6月1日起开始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还以法律的形式确定,每年农历秋分日为中国农民丰收节,中国农民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法定节日。

中国!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有确保粮食安全的良田沃土,有不断改革发展的惠农政策,有创新的现代化农业科技和完善的国家储备粮制度保障,还有以丰富海洋资源建立起来的一座座“海上粮仓”的融入,占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中国人,饭碗里会永远端着中国粮!看世界的东方,将永远矗立着一座镌刻着中国模式、中国智慧、中国风范的大国粮仓!

新闻发布会

纪录电影《大国粮仓》首映定档观摩研讨新闻发布会在京举行

近日,由河南电影电视制作集团有限公司倾力打造的纪录电影《大国粮仓》首映定档观摩研讨新闻发布会,在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隆重举行。

本次新闻发布会由中国科教电影电视协会、中国农业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电影评论学会、河南电影电视制作集团有限公司,凤凰文创文化发展(北京)有限公司、河南米柯沃影视制作有限公司等單位联合主办,摄影与摄像杂志社协办。

出席本次开幕式的领导和专家有:

国家广电总局原电影局局长刘建中

国家一级导演、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原副局长、中影股份公司总经理江平

中国科教电影电视协会党委书记、驻会副会会长兼秘书长、资深“三农”记者季林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副总编辑黄霞

《人民日报》社文艺部副主任刘琼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新闻处三级调研员吴佩

中国农科院直属机关党委副书记柯小华

中国农科院直属机关党委宣传处副处长李明轩

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艺术处处长孙丽艳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

国家一级导演、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电影部主任高光磊新华视讯手机电视台台长马宝军

《中国电影报》社事业部主任翁燕然

中国农垦集团有限公司原董事长周先标中国农业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社长眭夕华

摄影与摄像杂志社常务副社长谭占军

河南电影电视电视制作集团总裁助理、国家一级导演熊延江

领导专家发言

首先对摄制组表示祝贺,能够对这种宏大主题,对这种重要话题,拍摄一部现实意义很强的反映粮食安全的影片表示由衷的敬意。影片在艺术上能把不同年代的历史资料凝聚在一部片子里,让它清楚表达《大国粮仓》的历史变迁,实属不易。

这部电影从主题上把握了很好选题,主题是非常具有正能量的,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中国人一定要端自己的饭碗,饭碗里要装中国粮,这是民生大事,大家都知道民以食为天,没有粮食,这个国家,这个民族便无法存在。

影片一开始就非常警醒地告诉大众,中国这个只占世界7%耕地的国家,需要养活世界22%的人口,非常鲜明地阐明了新中国成立以前这个问题是很难解决的。然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中国成立后逐步所取得的粮食方面的成就,这个细节非常好。

这部电影从主题立意上来讲,非常好诠释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党全国人民的要求,就是我们中国人一定要端自己的粮食,这是非常好的一部很有意义的片子。此外,还有比较多的信息量,它的特点让我们看了以后知道粮食是怎么丰收的,经历哪些过程,影片还运用了很多数字,都非常成功,让数据说话,还原历史。

《大国粮仓》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解决温饱问题、端牢手中饭碗为叙事主线,全景展示了新中国各个历史阶段,党和国家为解决人民吃饭问题、满足百姓基本民生需求,所做的重要决策和历史细节,充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执政理念。

影片以时间顺序进行叙述,以详实的史料、珍贵的镜头、生动的事例、丰富的画面,全面讲述了中国是如何用仅占世界9%的耕地、6%的水资源,养活占世界20%的人口。深刻反映建国后毛主席领导人民摆脱饥饿,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带领人民解决温饱问题,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全国农业发展及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影片立足历史纵深、关注当下现实,细致梳理了中国粮食生产、水利灌溉、种业发展、粮食储存等关系中国人民饭碗的奇迹进程,集中反映了中国在“三农”问题上的伟大探索历程,总结我国有效改善“三农”问题的成功经验,展现了中国农业、农村、农民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影片不仅是对新中国成立后对粮食各项方针政策、战略的全景盘点,更是一次对观众开展的党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深刻洗礼。

电影《大国粮仓》看后我有三个感觉:不容易,不俗套,不商业。当然“人人心中皆有,人人笔下皆无”,为什么?因为不好把握。怎么样把一个宏大的场面浓缩在几十分钟之内,这是一个难题,当然,我们的创作团队非常优秀,做得很好。

第一是红旗渠精神。新中国建立初期的苦干,实干,扩大耕地面积,多种地、多打粮,电影里把红旗渠精神展现得非常好。

第二是焦裕禄精神。农业是艰苦奋斗的典型,只有从那个年代开始叙述农业,才能把我们的民族精神在《大国粮仓》中的作用展现出来。

第三是以袁隆平为代表的农业科技的奉献精神。这三点支撑了影片的核心。影片中许多镜头是我们在做纪录片、专题片、科教片必不可少的。其中1949年以后前苏联记者留下的一些珍贵历史记录镜头,在影片里运用的都非常的好,看了以后会让人们打捞沉淀的记忆,能迅速把人带回到那个时代。

电影调性的把握也比较完美,立意比较好。谁来养活中国?史实再一次论证中国人从吃饱到吃好,最后到吃美,吃的三种境界在电影里体现得非常好,也有力地告诉世界中国人能够自己养活自己。

第一代人吃饱,第二代人吃好,第三代人吃美。吃美需要再阐述一点,吃的美, 吃的健康、安全,吃出境界,这是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之一。所以说一部电影要有情怀,我感觉这是一部非常好的科教纪录片,是国之重器精彩一页的真实写照。

这部电影创作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让更多的观众能看到,让更多的观众能读懂的反应我国粮食生产的电影,让大家更能够深刻了解习近平总书记这句话的真实含义——我们必须要端牢自己手中的饭碗,饭碗里永远装中国的粮。

我感受到主创团队有很强烈的责任感,用艺术的形式来表现这样一个重大问题,我觉得非常好。

它反映的很多问题,在放映过程中,被一一解答了。

电影里面提出我们为什么要谈到粮食安全问题?我们为什么要进口?在我国的水稻已经达到90%供应的情况下,我们为什么还要进口?这些都是主创团队带着问题制作影片。所以这部电影它是有针对性的,有问题意识的,有重大题材创作的价值在里面。

电影《大国粮仓》包含的几个层次的设置和内容信息量特别大。如果是一般的科教片和专题片,可能在一个层面上就截止了。这部电影特别是看到后面,它里面大量的镜头展现中国从南到北,从东到西的农业生产场景,是非常美好、非常壮观的。非常自豪的。我们有一望无际的万里良田,有大国粮仓。所以这部电影很真实很独特,非常有价值。使我们充分的感受到我国农业成果带来的粮食安全保障,在这样一个前提下,我们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电影《大国粮仓》把我国农业历史以非常宏大的视角给展示出来了,我觉得这是党史学习,“三农史”学习和“科技史”学习的一个特别好的教材。我们应当组织单位干部职工,特别是学生来看一看这个纪录片,让他们了解农业科研人员默默奉献的艰辛,了解一下我国农业发展历史。

现在很多80、90后,特别是一些中小学生,都不了解以前的一些历史,觉得自己从出生就过得很幸福,不知道我国的农业发展承受了巨大压力,我国的农业从业人员做出了这么多贡献,才有了我们现在幸福的生活。

我觉得这部电影是一部特别详细、特别优秀的教材,电影的画面特别精美,影片对不同历史时期的一些表述在用词上都非常精准,可以作为我们党史学习的一个很好的总结宣传材料。

我的建议是,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应当多报道一些我国农业科技人员的新闻,多拍摄反映农业事业发展的纪录电影。电影制作虽然时间长,拍摄投入成本大,但是它是精美的文化产物,是百看不厌,越看越有味道的。将来再过10年,电影《大国粮仓》可以再出续集,希望再过20年30年的时候能够持续的进行下去。

这是一部涉及粮食安全方面前所未有的一部电影,这部电影围绕大国粮仓展开,所涉及的范围特别广泛,在农业历史的方方面面也特别详实。所以它的拍摄难度很大,是一部让人特别想做,又很难有人去做的影视题材。要拍好一个以粮食为主题的电影不容易。

在世界对粮食问题,中国的领导人对粮食问题,老百姓对粮食的问题都关注的大背景,今天终于看到了这么一部反应粮食安全的影片。《大国粮仓》制作团队能够呈现出这部80多分钟的片子,我的内心十分感动。现在推出恰逢其时,而且更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我对这个影片非常期待,因为拍出这样一个农业题材的纪录电影非常不容易,这部影片确实回答了我们大国粮仓所涉及的方方面面的问题,今天看了以后也很受震动。70多年来我们国家所取得的成就中,能够把我们的饭碗问题解决,并且饭碗中装中国粮,这是在世界历史上,也是人类历史上一个极其伟大的成就,用这样一种纪录片的方式把它呈现出来,在今天是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情。

现在很多年轻人可能没有经过粮食、物资短缺的时代,他们可能没有太多珍惜粮食的概念,从种下种子到能端到我们的手里,粮食来的太不容易了。所以我觉得这部电影在这一点上能够呈现珍惜粮食的意义,对当下的年轻观众有一个很好的警示意义。

影片画面气势磅礴,有很大的视觉冲击力。创作团队尽最大可能完成了纪录电影这种电影艺术的表现手段。影片的信息量非常大,有很多问题是我过去不太清楚的,这个影片都给我做了一个很好的回答。

另外,电影的画面旁白,解说词写得很漂亮,非常精准,用词都特别艺术,像是给我们带来一堂关于农业知识大国粮仓的公开课,最终实现知识的传递,这一点是非常不容易的。

从纪录电影《大国粮仓》在创作上可以看出编剧、导演在选题方面涉猎很多,纪实选材也特别重大,从河南农业出发遍布全国的全视角展现,是很有胆量和勇气的。影片从2018年开拍,前后跨越了4年,这是非常不容易的。

从电影最后完成的角度來看,令我印象非常深刻。影片前后画面对比,时代更替也有特别大的跨越,是一个大制作、重题材的电影。我非常深切地感受到这样一个题材的作品确实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说的,我们要关心农业,关注农村,关爱农民。我真诚地希望广大观众也走进影院,观看《大国粮仓》。

首先向创作团队表示感谢,你们奉献出了这样一部鸿篇巨制。在我印象中,这应该是第一部全面地、系统地反映中国粮食问题和成就的大电影。

我相信观众的感受应该也是一样的,非常容易会受到触动。影片从育种、水利、耕地保护、创意方面都有深度。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12月26号的中央农村工作进行会议上强调,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中要装中国粮。中国人对粮食问题的重视,达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度。

作为新闻媒体人,每年开春两会期间,第一件报道的重点就是“三农”问题, 因为中央一号文件都是“三农”问题,所以我们关注的重点也在这里面。但是之前我们并没有这么系统、这么全面地反映“三农”问题的电影。我想不光是普通的观众,作为媒体人,也有必要来仔细地、认真地看看这部电影,会找到我们以前没有关注到的一些问题。影片整体上比较恢宏,我预估这部电影应该会是很有影响力的电影。

从国家层面来讲,现在越来越重视农业,因为中国的现代化现在欠缺的就是农业的现代化,这确确实实是关系到国家安全和国计民生的一个大事,所以《大国粮仓》非常有意义。

《大国粮仓》从农业电影专业知识的角度来说,做得非常到位,也真的是花了很多的心血,几乎让你挑不出毛病来。

最后感谢我们主创人员,也感谢在座的领导和专家对这个片子的重视,我相信我这部片子投放市场后一定会得到大家的认可。

这部电影经历时4年拍摄,主创团队有6个摄制组,几乎走遍了中国,采访了60余位专家、一线工作者和普通百姓。在此期间得到了农业农村部、特别是中国农业科学院的专家院士、一些首席科学家的鼎力支持,才有了今天我们呈现给大家的这部电影。拍摄这部电影的目的是给观众就是答疑解惑,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切的粮食问题,不断满足群众从吃饱,吃好,到吃美的新期待,让群众从粮食安全保障上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满足感。

影片中采用了很多详实的数据和精美的画面,其中包含大量珍贵的历史素材,从1949年开始那些不同年代的画面,是由前苏联记者所拍摄。影片通过这一系列的影像和数据文学的解说,讲述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从解决温饱问题到迈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和动人故事,展现了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等以及以袁隆平为代表的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在农业科技攻关征程中矢志创新、勇攀高峰的精神。

我们旨在打造一部严谨而又充满美感的纪录电影,让更多人走进影院,利用科教、科普的形式,帮观众答疑解惑,让人们了解我们国家是安全的粮食大国,粮仓来之不易。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在三农实践当中又有了更新、更多、更好的国家粮食制度,这些好的制度能够帮助脱贫以后的中国农民走向乡村振兴,在乡村振兴这条路上走得更稳,走得更远。

想了解端在我们手中的饭碗吗?请走进电影院观看纪录电影《大国粮仓》,历史与现实会科学与艺术地告诉你中国人的饭碗永远装着中国粮!中国科教电影电视协会党委书记、驻会副会会长兼秘书长、资深“三农”记者季林

影片人物

1. 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

2. 原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驻中国和朝鲜代表马文森(Vincent Martin)

3. 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院长、教授刘春明

3.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院长、教授刘春明

4.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张红宇

5.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袁龙江

6.国家航天育种工程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刘录祥

7.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王静

8.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農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周卫

9.河南省鹤壁市农业科学院名誉院长、研究员,十八大党代表程相文

10.十九大党代表、河南科技学院生命科技学院副院长、小麦中心主任教授茹振刚

11.全国农业技术服务中心粮食处高级农艺师吕修涛

12.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研究员黄修桥

旁白:周扬    撰稿:丁丰林       作曲:郭京

猜你喜欢

粮仓大国粮食
指尖上的大国工艺
好粮仓就是硬底气
金口河区:守护“粮仓”织牢监督网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逆向倒推,非比寻常
珍惜粮食
最美的粮仓
多想记住你的脸
粮仓
令人惊叹的发明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