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学设计

2021-09-30周春燕

高考·下 2021年7期
关键词:教学过程板书教学设计

周春燕

摘 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征之一就是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而学生关于历史观的认识容易陷入唯心主义的理解中。本设计旨在借助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关键转折事件,通过社会生活的本质、看中国转折、析中国转折三个环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领学生理解马哲基本原理,并将相关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觉客观分析社会的理论。

关键词:社会发展规律;教学设计;分析;教学过程;板书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框题所处必修四《哲学生活》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十课《寻觅社会的真谛》是按两个主题铺开,一个主题是社会发展的规律;另一个主题则是从社会历史的主体的角度分析。本框题主要是介绍第一个主题的内容,重点学习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的基本理论,通过学习,将对学生提高辩证看待我国社会发展的能力,树立增强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起到重要作用。

二、学习者分析

教学对象为高二学生,从生活经验上看,他们在2020年切身经历了一场重大事件的发展过程,看到并感受到国家所作出的应对,能够自主的分析一些社会现象。

从知识储备上看,高二学生通过之前《哲学生活》前三个单元的学习,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的唯物主义与唯物的辩证法,为学习本课做了相应的知识铺垫。

从学科能力上看,通过高中阶段的学习,高二学生已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具有一定的认知、思辨和实践能力,为辩证地看待我国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下所作出的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提供了能力基础。

从学习兴趣上来看,高二的学生在选科之后更主动地了解时事政治,更愿意去深刻地解释。因此教师从事件到理论的联系,更加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从学习心理上看,作为高二学生,他们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敢于提出问题,对事物具有新鲜感,同时,他们又具有这一年龄段学生的普遍不足,由于缺足够的实践、生活经验,看问题容易产生片面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深入浅出地创设情境与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与探究,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多方面考虑,全面地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教学目标

(一)课程标准(2017版)的基本要求:领悟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二)基于学科核心素养角度的目标分析

1.政治认同: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树立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深刻领会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历史观。认同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发展理念與新的发展格局。

2.科学精神:理解社会的本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认清社会发展规律,提高辩证思维能力,立足基本国情,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3.公共参与: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分析社会现象,激发学生爱国主义,主动为国家的发展做贡献。

四、学习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发展的矛盾与规律

(二)教学难点:社会发展的矛盾及规律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活动

教师活动

1.提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建设过程中两个关键点:改革开放与新发展格局

2.指导学生分组查阅相关资料,引导学生通过图片、文字或表格等形式展示自己的设计成果

3.指导学生了解其产生的原因、过程及影响

学生活动

1.分四个小组选定自己的资料主题,分工合作,确定好发言人。

2.了解议题,根据自己小组的观点收集资料,分组讨论,提炼观点。

活动意图说明:组织学生通过利用历史知识,翻阅文献或网上浏览等方式自主获取相关资料,不仅为课堂上活动的顺利开展打下基础,还在这一过程中培养了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二)课程导入

教师活动

1.提问已经学过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

学生活动

回答问题

教师归纳并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那么,马哲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容什么吗?

议题一: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

教师活动

1.列举不同哲学家的观点

2.引导思考为什么会有唯心史观

3.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原理思路

学生活动

1.分析不同哲学家观点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学生讨论唯心史观的原因

3.理解原理,并能区分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唯心史观与唯物史观的对比,加深对社会发展的认识,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

板书设计

议题二:看中国转变

教师活动

1.根据学生汇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2.根据学生的汇报,总结补充学生的观点

学生活动

1.根据改革开放和新发展格局两个大主题,分四个小组,主题分别是改革开放的背景、采取的措施影响、新开放格局提出的背景、新开放格局的措施影响。四组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

活动意图说明:引导学生通过对中国转折的感性认识,从中归纳出基本的逻辑点,同时又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和学科素养生成的能力。

议题三:析中国之转变

教师活动:

1.根据学生学习成果,提出问题一,中国为什么提出改革开放、新发展格局理论?原因分析中哪些是社会意识,哪些是社会存在?

2.分析原因中的生产力、生产关系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讲授生产关系的总和是经济基础,播放视频分析,以视频播放民法典为引导,分析里面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以及相互关系。我国改革开放、新发展格局理论,对中国发展取得的成果说明了什么?

4.在2.3问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社会发展的两对基本矛盾以及基本规律

5.视频播放深圳改革开放成果、2020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

学生活动:

分小组讨论,关注理论的提升和概括

分析原因里面那些属于生产力、生产关系

概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关系

观看视频分析其中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总结他们之间的关系

活动意图说明:1.对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概念认识属于理论认识,以讲授为主,理解并可以分析出哪些是经济基础哪些是上层建筑,以便科学精神的认同。

2.通过小组讨论,促使思维碰撞,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透过现象总结其中的哲学道理,促进学生科学精神、政治认同核心素养的形成。

板书设计

课堂小结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议题式教学为主要教学方式,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和新发展格局的国家发展关键点,着重关注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能力。

(一)核心素养的达成。政治核心素养是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在备课的过程中有意识的注意各环节的设置,如小组在改革开放、新发展格局的成就展示中,一方面锻炼学生收集资料、分析资料的能力,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我国在不同时期所取得成就,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而在析中国之转变中是这节课的重点,充分的讨论和教师问题的引导很关键,有助于学生分析思路的清晰和提升。

(二)激發学习兴趣。一直以来高中生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比较枯燥,本课在从历史唯心主义引出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中,对经典理论的讲解,可以让学生理解社会的本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认清社会发展规律,提高辩证思维能力,立足基本国情,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通过板书理清思路,在经典理论思路通俗易懂的讲解中让学生感受到理论的魅力,理论并不是高高在上,难以理解,从而可以提高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

(三)同学们在清楚基本原理之后,对改革开放和新发展格局的原因分析时能清晰逻辑思路,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能较为准确地理解。但是对哪些是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哪些属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仍有偏差。可以对以上概念通过小练加强。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人民教育出版社

[2]《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高中思想政治)》.梁侠、李晓东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人民出版社

猜你喜欢

教学过程板书教学设计
硬笔书法教学板书实录(二)
好的板书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浅谈科技英语教学
浅谈高校乒乓球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
欣赏教育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实施
基于SPC技术的课堂教学质量监控系统研究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