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高中语文教学方法促进培养语文核心素养
2021-09-30王志敏
王志敏
摘 要: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和素质教育口号的提出,对培养语文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进行高中语文教育实践活动当中,教师加强对高中学生语文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这就需要教师牢牢把握时代发展的方向;及时转化自己的教学理念,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加强对高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本文将从如何发挥语文育人功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发展学生的语文审美与探究能力四个方面来探讨如何进行对高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高中语文;核心素养;教学方法
高中学习阶段,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语文方面,以语文能力为核心,多方面发展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能力和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牢牢把握语文基础知识和价值观认知。教师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记忆和语文语言的积累,以及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进而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打造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拥有创新性思维语文性人才。在这里,笔者也将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自己的一点心得。
一、发挥语文教材育人功能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经过语文学家和教育家千挑万选的文章,因此,这些文章里包含着深厚的语文意义同时也包含着深厚的教学意义。因此,教师应该深读、细读、研读语文教材,从中挑出重要的道理和育人方法,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理解,并转化为树立学生自己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大局观的营养。同时也达到了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1]
比如,教师在教授屈原的《离骚》这一篇文言文时,可为学生进行教材讲解,引导学生了解到“屈原是生活在一个动荡时代,社会产生大变革的战国中期,即使在这样复杂的社会背景下,屈原仍然坚持主张革新政治、举贤授能、与奸佞斗争到底,是一个极其值得我们学习的爱国诗人。”在现在的年代,同学们,可能无法体会到屈原时代的无奈和艰难,但是屈原作为一个爱国人士的爱国精神是值得现在每一位学生进行继承和学习的。而这篇离骚也完整地表达了诗人为实现祖国富强的目标而不懈地奋斗和斗争。教师应该将这样的精神在语文教学当中传递给学生,并让学生进行感触发言。利用多样的形式表达自己,读完离骚之后的感想,这样在无形之中,爱国精神就在语文教学当中以润物细无声的方法传递给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在树立起自己的爱国情怀。但是语文作品中,还有很多亘古不变的精神和情怀值得学生去发现、去继承、去学习的。因此,教师应该大力发挥语文教材中的育人功能,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设计,将语文精神和语文力量都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转化为学生成长的养分,同时,在对先人思想进行学习的过程中,也可以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帮助学生在结合新时代思想之后提出创新性的新思想,达到语文教学中对同学们培养正确的道德素养和人生态度的育人功能。这个教学过程不仅让同学们学习到了优秀的语文知识,同时也让同学们为之后的人生态度进行了营养吸收。因此教师在设计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学方案当中,就可以坚持发扬语文教材中的育人功能。教师要明确语文教育不止只是语文教育拘泥于课堂语文知识的传授,而是要能通过语文教育对学生的成长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推动,要让学生通过学习语文作品成为一个高素质、优秀品德的高素质人才,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促进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二、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
我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我国这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当中,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还能拓展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培养学生有关传统的技巧和手艺让学生不仅有获得学习语文知识的能力,同时也能将其转化为实际运用的能力,这也是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方法之一。
比如,语文教师在讲授“对联”这一中华传统文化,可以让学生在了解对联起源、种类、传统对联的基本知识;之后尝试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也就是让学生尝试根据自己所掌握的关于对联的知识进行对联写作。尝试让学生体味汉字的奇妙,揣摩出自己对对联思维的理解,进行对联写作;要求学生可以达到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这样就可以既达到让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学习,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创作对联,培养学习能力创新性思维;同时也能够在培养学生书写对联的能力时,让学生能够建立起自己的语文学习思维和写作思维,转化为学生本身自己的能力从而提高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当中,牢牢把握人才培养的标准,促使学生素质的提高,让学生能够在学习语文当中获取拓展相关语文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逐渐形成具有系统性和稳定性的学习心理和学习行为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个性化学习锻炼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思维;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将抽象的语文知识化为学生具体的生活能力,让学生拥有持久地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促进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转变传统教学方式带领学生走进现代素质教学;不断引导学生将其思维能力向更高层次发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应用能力;增加学生的语文学习快感,促进學生学习语文的信心和积极性;将语文与生活相连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日常魅力,促进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三、培养学生语文审美意识
培养高中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那么教师就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审美意识,让学生在语文学习当中学会品鉴语文知识,感受语文作品的魅力,总结语文作品的现实意义。语文教材中的散文,诗歌等语文作品,语言优美、含义深刻,为每一个阅读作品的人都展现出一幅优美而又生动形象的画面。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对语文作品进行审美,从审美当中感知从而转化为学生提高自己审美能力的营养,久而久之,就更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2]
比如,教师在教授戴望舒的《雨巷》时,教师可以开展班级朗诵大会。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诗歌进行有感情的大声朗诵。让学生通过朗读与作者和作品进行精神上的沟通,让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感情得到升华和对语文语言中蕴含的美进行感知鉴赏。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初步自主审美能力。接着,教师在让同学们进行有感情的朗诵之后,询问学生刚刚朗诵的基调和产生这个基调的依据是什么。这样就可以让学生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体,自主分析了自己审美意识的初判,接着教师要对学生审美意识进行正确的引导。要为学生表明这篇诗歌的意象美,意境美和“雅韵、复沓、重叠”的音节美。再比如,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分享自己所感受到的雨巷的氛围和初体验。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油纸伞,虽然未做具体的描写,这就给了读者以想象的空间,油纸伞在大家的固定形象当中,就有一种复古怀旧,神秘朦胧的特点,正好与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在寂寥环境中,下着小雨,撑着油纸伞,独自行走就添了一份冷漠凄清的氛围,也就是这篇文章的基调,忧郁和哀怨。因此,高中在语文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要把诗歌、散文和其他语文作品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以一种直接的方式,或者是生动形象的方式表达给学生,让学生在朗诵课文的同时,感受作者的感悟来内化为自己的审美内涵。教师应该正确引导学生欣赏作品中的美提高学生的语文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的内在审美潜力;提高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高中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当中培养学生的语文审美,引导学生树立语文审美意识,接着引导学生提高语文审美的能力,就能让学生在感知语文语言的魅力当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内在内涵,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
四、引导学生语文探究能力
新时代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定义是希望可以有创新性和创造性的人才。因此,教师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也就是引导学生发展语文自主探究能力和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那么教师就应该把握先进的教学思想,转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将学生放为教学的主体,提高学生的判断和思考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的自主探究能力。
比如,教师在教授沈从文《边城》这一名著时,在课文内容教授和解答了学生的相关疑惑之后,结合课文主题为学生布置一定相关的探究习题,比如:“课文中,你认为谁的做法造成了悲剧?”让学生以这篇文章的主题对这个问题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并完成探究报告。在学习当中,兴趣和意识是最大的动力,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提出探究问题,为学生提供发展自主探究能力的机会。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學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当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小组合作的形式也可以调动学生的全身心学习,活跃语文学习气氛,为学生提供思维碰撞的机会,在进行谈论的过程中,学生也可以汲取其他同学思维的优秀部分,不断完善和拓展学生自己的思维方法,这样也能够锻炼了和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总结能力。同时,这个方法也可以让学生摆脱对教师的依赖,让学生逐渐恢复思考的能力;这样学生自己通过探究所得到的语文知识,将会比教师灌输式的教育更具有持久性的记忆和加深同学们的理解。这个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方法,就需要教师持之以恒,结合教学主题和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并且,教师也要注重探究后的总结和评价,也就是教师要对学生的探究进行一个正确方向的引导,及时进行帮助和指正,真正地促进学生探究水平的提高,进而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逐渐培养有个性化,有能力的、符合新时代要求的语文人才。
总而言之,为了培养紧跟时代步伐,培养核心素质的新时代人才,教师都应该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将学生作为学习和设计教学活动的中心;以足够的耐心和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不断进步,提高语文能力、培养良好习惯;进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语文价值观;不断为学生提供锻炼和提高的机会和舞台,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核心素养和道德素质等综合素质、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成为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和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贡如云、冯为民.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及培育路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05):81-81.
[2]潘明珠.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及培育路径[J].课外语文:上,2017,000(012):2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