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婆的蒲扇
2021-09-30唐银生
唐银生
“扇子有清风,时时在手中;若是想借扇,等到八月半。”很小的时候,外婆就教给我这首童谣。
外婆家住小集镇,离我家隔着十里山路,可外婆时常往来于山路,为我们带来紧俏物品。在物资空前匮乏的上世纪70年代末,我家油盐酱醋是经常“断档”的,所以我们很盼望外婆的到来。一天下午,太阳还有两丈高,我瞥见很远的秧坑口有个老人踽踽独行。她左手拎个竹篮,右手举着蒲扇,我一眼就认出那是外婆,便飞奔过去迎接。外婆的竹篮里,装了煤油、酱油、盐巴、肥皂和糖果。我馋得直咽口水,外婆见状,赶忙取出一粒糖塞进我嘴里,一股甜味弥漫我的全身——很久没吃到糖果了,真是越嚼越香甜啊!外婆在我的搀扶下走着,一会儿举着蒲扇遮蔽阳光,一会儿又为满头大汗的我扇几把风。
外婆雪中送炭,母亲既高兴又感动,她不顾“双抢”的劳累,决定做外婆最爱吃的碱水米粑。这种食物闻着有碱味,增食欲,吃起来有弹性,散发一股浓郁的新鲜稻米的清香。虽是好吃,做起来却麻烦:先用新稻草晒干烧成灰,稻草灰兑水浸新米两三个小时,然后磨米成糊,装进布袋滤干水,待米糊有了一定硬度,将它捏成各种形状,最后上甑蒸熟,碱水米粑就做成了。母亲做事有章法,风风火火的,除了吩咐父亲烧火、姐姐打下手,不要别人帮忙。晚饭后,我和几个弟妹躺在竹床上纳凉,想等吃了米粑去睡。外婆摇着扇子,为我们扇风赶蚊子,同时还讲着好听的故事……
醒来已是第二天早晨,那时外婆已经回家,她要为生产队晒稻谷,去晚了赶不上趟。一眨眼,却见外婆的蒲扇放在我床头,我担心外婆没有蒲扇不方便,自告奋勇去送扇。母亲应允了,我怀揣蒲扇不到一小时就跑到外婆家。
见我专为送扇而来,外婆自责道:“都怪我忘了说一声,我是见你床上没扇,特意留下来的,我住集镇,随时可以买。”外婆想了想,又说:“既然送来了,就留下吧,我买把新的给你。”外婆觉得我是学生,要我挑那印了诗的。印了诗的蒲扇要貴两分钱,做工也更精致。我先挑了一把,上面印着白居易的诗:“素是自然色,圆因裁制功。飒如松起籁,飘似鹤翻空。”才读五年级的我不太懂,另找一把,扇面印着“动处清风披拂,展时明月团圆”,还是觉得晦涩。这时售货大爷帮我找到一把,说,这把好懂,就这把吧。我一看,是四句打油诗:“六月天气热,扇子借不得;虽然是朋友,你热我也热。”觉得这诗与外婆教我的“扇子有清风”有异曲同工之妙,于是买下了它。那把蒲扇,伴我读完中学、大学,而后在小城成家立业。
十多年后的暑天,我把母亲、外婆一同接到县城小住。当外婆无意间看见当年她买给我的印诗蒲扇仍在使用,犹如他乡遇故知般的开心!可她带了蒲扇却藏在包里不敢用,怕城里人笑她“老土”。我说,没人笑,你尽管用吧,城里的很多老太太也喜欢用蒲扇,这叫返璞归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