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区域合作的思考(二)

2021-09-30张蕴岭

世界知识 2021年18期
关键词:区域合作共识区域

张蕴岭

了解区域合作,先要知道几个重要概念:区域认同,区域定位和区域共识。区域认同是各国对区域归属的认知,也称之为区域的身份认同。区域定位是各国对区域利益、关系的认知,体现为区域政策和介入导向。区域共识是各国区域认同和区域定位的共同点,是开展区域合作的前提。基于不同的考虑,各国的区域认同度和定位导向是有差别的,因此,要成功开展区域合作,必须寻求和构建区域共识。

危机往往是凝聚区域共识和开展合作的重要致因。区域性的危机来自多个方面,安全危机有着很强的合作共识驱动。长期以来,区域冲突、战争、强国扩张、争夺、争端升级、宗教争斗等持续不断,区域一时的稳定大都靠战争后失衡的秩序,而一旦力量对比发生变化,新的冲突、战争就会再起,周而复始。欧洲曾是战争的热土,是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基于地区安全危机的教训,二战后开启了区域合作进程,首要的目标是创建区域合作安全长久机制。在全球化时代,经济危机是推动区域合作共识的重要因素。亚洲金融危机催生了东盟与中日韩合作的进程,以此为基础,多层次的东亚区域合作机制逐步发展起来。气候变化、新冠疫情、恐怖主义等都是危及共同利益的危机,也是推动区域共识凝聚和开展合作的驱动器,因为没有一个国家可以置之度外和单独应对,合作是唯一可行的选择。

经济合作是区域合作的重点领域,在许多地区,还是合作的主要领域。经济合作的主要形式,一是构建开放的区域市场,通过自贸区(FTA)、经济共同体等方式,消除区域内要素流动的障碍,推动区域内的贸易、投资;二是改善区域经济发展的综合环境,包括实现互联互通,提升欠发达经济体的能力等。特别是在多边经济机制如世界贸易组织(WTO)推动遇到困难的情况下,区域经济合作成为主要的方式。区域经济合作有多层次和多形式的特征,有国家层面的和地方层面的,有高度制度化的,也有非制度化的。其之所以得到发展,是因为受益比较明显,能够实现“普遍性收益”。

受益是各国参与合作的内在动机。如果政府和公民认为能从参与中获益,政府就会为此进行投入,为合作提供政治与政策支持,公民也会对政府的政策给予认同。反之,則会消极参与,或者退出合作。

制度建设是区域合作取得成效的关键。一般而言,制度建设越完备,区域合作的效能就越好。制度建设主要是指建立合作组织和行使相应的管理职能。欧盟被认为是制度建设最好的,具备了区域层次的法律、管理、民意管理与代表职能。不过,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区情,因而制度建设的方式也不同。比如,东盟方式就与欧盟不同,主要是基于区域共识的目标设定,以及具有法律约束的条约和规章,而落实目标主要依靠成员的自主和自觉行为。

在很多情况下,区域合作更多的是通过功能性合作进行的,即通过签署协议或者制定规约进行,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由于针对性强,合作领域具体,规则明确,大都有较好的效果。比如,自贸区(FTA)就属于功能性合作,它大都基于地缘区域,也有跨地缘区域的。

尽管共同安全、经济受益是推动共识与合作的动因,但区域合作的发展和深化也会受到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国家间的关系,关系不好自然会导致相互间难以合作。在欧洲合作中,法德和解是推动区域合作的关键;在东北亚,日韩之间、中日之间的矛盾,则使得中日韩合作机制止步不前。

不过,无论如何,较之争夺、争斗,合作就是一种认知进步、价值观进步,也是一种文明进步。现代民族国家具有两个基本的特征:一是具有神圣不可侵犯的边界;二是具有不可干涉的治权。然而,各国的利益具有外延性,基于利益的考虑,比如欧盟,边界需要开放、治权需要让渡,区域合作就是为各国提供相互开放与相互让渡的互利平台。当然边界开放和治权让渡不仅仅限于区域范畴,但区域合作无疑是最主要的平台。

(未完待续)

猜你喜欢

区域合作共识区域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亚太区域合作的话语消退与重新激活
论思想共识凝聚的文化向度
商量出共识
英国区域合作元治理的实践与启示
分区域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别让“PX共识”在爆炸中瓦解
长三角区域合作
欧盟职业教育跨区域合作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