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背景下留学生贵州地方文化课程探索研究

2021-09-30刘琳

下一代 2021年5期
关键词:留学生贵州一带

刘琳

摘  要: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简称“一带一路”(The Belt and Road,缩写B&R)。同时,提出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要创新合作模式,加强“五通”,即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和民心相通,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格局”。其中,民心相通作为“一带一路”建设中“五通”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根基,源自于中国传统文化,奠基于新中国外交优良传统,成形于新时代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具有丰富的思想理念内涵。民心相通的各项建设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增进中国与沿线国家教育文化方面的交流,促进各国文化的良好传播。扩大相互间留学生规模和开展合作办学是实现民心相通的重要途径之一。

为响应国家战略,贵州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中外文化交流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16年11月,教育部与福建、广西、海南、贵州、云南、新疆六省(区)在京签署“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国际合作备忘录,以及中国政府提出的每年向沿线国家提供1万个政府奖学金名额,大力推动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生来华留学教育事业的发展。据统计,截止2018年底,贵州省招生的留学生人数已达4000余人,已有21所高校招收了留学生,其中70%为东盟学生,且学历覆盖短期生(语言生和交换生),专科学历,本科学历,硕士生学历及博士生学历。随着教育合作加深,高校对于提高留学生教育教学质量的需求更加迫切,在提高对外汉语教学质量的基础上,更应该积极探索多元化教育培养方式,开发地方文化特色资源,肩负起文化交流的重担。

关键词:一带一路;贵州地方文化;

一、设置贵州地方文化课程的意义

随着综合国力和世界影响力的持续提升,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深厚历史文明正是吸引众多留学生来华的关键。来华留学生的教育培养目标也越来越重视跨文化融合,希望可以提高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将来华留学生培养成为亲华、友华的异国青年。不仅可以辅助一带一路建设工作的深化开展,还能促进中国优秀文化的对外传播,加快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发展进程,推进中国在世界范围内良好形象的树立(黄陈,2018)。近年来,贵州省高校招收留学生的数量成倍增长,生源国别也越来越丰富,来黔留学教育已初具规模。根据其他学者对在黔留学生对贵州的认知调查中指出(胡彦如、张成霞、张舒玉、贾海波,2016),来华留学生对贵州的整体印象较好,尤其是对贵州的自然风光及友好的民众让是超过三分之二的留学生选择到贵州留学的主要愿意,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表示愿意继续在贵州学习和生活。同时,有三分之一留学生对贵州的认识是通过学校课程,另外有三分之一是通过与人交流或通亲友介绍。由此可见,通过地方文化的课程建设来加大对贵州的宣传力度,不仅可以增进文化交流,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留学生的招生。

所以,开设贵州地方文化类课程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帮助留学生多角度、多层面的深入了解贵州的风俗习惯、经济发展等,提高留学生对贵州的亲近感和归属感,由此增强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能力,更好的适应在贵州的学习和生活。第二,宣扬贵州特色,促进文化交流。留学生将其丰富多彩的本国文化带入中国,同时也能通过地方文化课程的学习把贵州文化更准确、更深入的介绍给家人和朋友,发挥好留学生的文化纽带作用,提高贵州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第三,激发学生兴趣,服务对外汉语教学。语言不通造成的交流障碍是来华留学生面临的最大的挑战。对外汉语教学首先是从留学生的生活和需求入手,结合交流情景,让学生了解贵州人的心理特征、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由此减少语言上的误解,促进有效沟通交流。

二、关于贵州地方文化课程的思考

一是提升授课教师的多元文化背景。很多学者提到要提高教师素养,主要是指对“一带一路”国家文化的了解,树立多元化的教学理念。在热爱本民族文化的同时,更要尊重他国文化,了解其他国家的风俗人情、文化习俗、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分析中国文化与他国文化之间的差异,要具备挖掘贵州文化深刻内涵的能力,也要有学习和尊重他国文化的素养。二是积极开发留学生教学的线上课程。现如今正值网络时代,各类型的教学培训都在争相开启网络课程。特别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后,对于留学生的教育教学也具备了线上教学的条件和技术支持,不仅可以克服学生在疫情期间无法返校的问题,还可以远程开启中国文化的学习,在到达贵州之前就提前了解当地的地理位置、人口、气候、经济发展水平、交通道路、文化、旅游等各个方面,利用线上各种媒体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升学习兴趣,不受限于地域和时差,随时随地开启学习。但是需要做好线上线下的课程衔接,思考如何有效利用线上课程的优势和文化资源提高留学生的培养质量。三是积极探索体验式教学模式。一方面學生对于传统的以理论为主、且主要在教室内开展教学活动的教学方式已经较为习惯,很难让学生长时间保持课堂专注力。不仅需要学生本身具有很强的学习需求,还依赖于教师对教学活动的精心组织和实施,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达到教学目的和效果。而体验式教学完全可以将课堂放在文化场馆、人文景观等,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另一方面,留学生对文化理论的理解需求不高,只对知识面的广度有需求,而对深度没有具体的要求。采取体验式的教学模式,能更好的让留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更多的是对文化的认可和理解。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做好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的教学组织,提前设定学习任务,组织开展好教学活动,做好课后总结分享。由此既能增加留学生的语言交流机会,又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地方文化,更有利于加深学生记忆和感受。

三、结语

留学生的汉语教学随着一带一路教育合作交流的深度开展,留学生的汉语教学已经逐渐成熟,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以及地方文化课程的教学还在探索实验阶段。要做好地方文化课程的建设,要以促进文化交流和互相认同为目的,持续深入挖掘地方文化内涵和特色,整合资源搭建平台,创新教学模式,打造一系列文化精品课程,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为留学生的教育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黄陈,吕烨,张曦. “一带一路”背景下来华留学生跨文化融合问题的探究.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11):117-118.

[2]胡彦如,张成霞,张舒玉,贾海波. 贵州省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现状调研分析.教育文化论坛.2016(05):23-29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9年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带一路视域下留学生跨文化适应课程设置研究》(项目编号:2019ZC026)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留学生贵州一带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贵州制造”的前世今生
“一带一路”:大美友邦
重庆在“一带一路”中的地理位置
重庆与“一带一路”的缘分
北京外国留学生的规模与结构
贵州教育出版社
让世界感知多彩贵州
神奇的贵州面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