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生活情境 优化阅读理解
2021-09-30曾晓莉
曾晓莉
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家庭、社会、学校生活情境,能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语文兴趣,将抽象的阅读内容引入到学生亲身经历的生动、具体的生活当中,能使阅读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教育教学;生活情境;阅读;阅读理解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教育即生活,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阅读来源于生活,是生活的浓缩,提炼和再现。生活又是阅读的天地和资源,阅读和生活是互为联系、互为促进的有机共同体。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语文教学中,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将抽象的教学建立在学生生动、丰富的生活经验之上,不仅能使学生易于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理解课文的真正内涵,更易达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要求。
一、引入家庭生活情境,启发阅读理解
家庭生活每个学生都熟悉,家庭背景不同,孩子的人生观、世界观也会不同。在理解课文内容时便会存在差异,将学生的感悟通过学习适当表露,能简化课文的难度,也会使其他同学受到启迪。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时,在学生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先想一想自己的父母平时是怎样要求自己的,父母的要求你又是怎样理解的?你自己有何感想?一位女生说:“妈妈一向都很宽容,只要她所做的对,妈妈都会表扬或奖励,而遇到做的不好的,妈妈则会说:‘这次没有做好,下次一定要注意并认真做好。”而爸爸则一直找茬,说这没做好,那没做好,爸爸在家时,自己做事谨小慎微。如果爸爸不在家,就会忙中偷闲。她认为正是有了爸爸的不断挑剔和严格要求,才使自己不断进步,这种爱的方式,虽然有时觉得有些苛刻,但对自己的成长有益无害,它和母爱一样伟大,都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还有个学生谈邻居孩子的父母,那对父母旅游期间,孩子上学忘这忘那,老师天天都在教育他。以上两位同学回答得出的结论:父母双方都溺爱孩子,会使孩子养成不良的习惯,失去应有的自理能力,可能会把孩子引入歧途,这种爱只会害了孩子。而父母双方如果都严格,也会使孩子失去自信心,为达不到父母的要求而自卑,做事优柔寡断。唯有文中所说的鼓励与严厉配合,爱与警告并存,才能使孩子在鼓励中激流勇进,在指责中明确不足。学生自然就理解了文中父亲对儿子如此冷漠的真正原因。
二、引入社会生活情境,促进阅读理解
小学生因年龄因素,对社会的方方面面不尽了解,但電视、广播、网络、微信等的存在,身边发生或遇到过的种种有意义、有影响的具体事例,使小学生对社会中的积极面、阴暗面也有了一些清晰的了解和分辨,对善恶好坏也有了区分的标准和原则。在学习《钓鱼的启示》时,文中提到“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人的鱼。”对“诱人的鱼”的理解,我将学生的思维引入社会生活之中,让学生思考社会上的哪些东西属于作者认为的“诱人的鱼”。有学生说:官员贪污,小偷抢劫,这里的“钱”就是“诱人的鱼。”还有学生说:有的人为了名誉行贿受贿,这里的“名誉”就是“诱人的鱼。”还有些人为了取得一定的地位,甚至为此付出了血的代价,这里的“地位”就是“诱人的鱼。”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如何抉择,主动权完全在于自己,尤其是对道德问题的抉择,完全取决于个人家庭教育是否到位、是否完善。如果家长都能像文中的父亲那样,使孩子从小懂得生活中的是与非,严格要求、耐心引导,什么事应该做,什么事不应该做,道德问题实践起来就不难了。
三、引入学校生活情境 深化阅读理解
学生在上学期间,每天生活时间最长的地方就是学校。学校的课上、课下、课间、活动课,艺术课、兴趣小组活动,同学之间的相处,师生之间的关系等情境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这些情境中,不论哪个年级的学生,都会有所感触。在教学《掌声》时,对得过小儿麻痹症的英子,老师让同学们轮流上讲台讲故事,轮到英子的时候,课文对英子外貌神态的描写:“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在这句话里,英子为什么犹豫呢?我反问学生,是什么原因让英子犹豫呢?如果你就是那个不想在公共场所露面的英子,你此时是什么心情?有学生说,英子讲故事不成问题,她的脑子和正常孩子一样,她最难为情的主要原因就是她丑陋的体形和走路时一瘸一拐的姿势。在学校里,调皮捣蛋的学生,往往抓别人的短处为自己寻开心,英子可能遇到过这样的同学吧。所以她在考虑是走上讲台还是不走上讲台。还有的学生说:以前老师都知道她的不足,从来都没有难为过她。这次,是新来的老师不知道才让她上讲台讲故事的。她此时可能在想:若不讲会成为不听老师话的学生,若讲,就担心同学们会笑话她。所以她在犹豫。还有的学生说:凡残疾的孩子在许多场所都会没有自信心,只要同学不笑话她,给她信心,她就不会犹豫了。给学生创设这样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联系自己的亲身经历,或目睹过的身边人的行为,学生就有话可说,有问题可想,有感而发了。
“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只要学生善于动脑,什么样的问题通过他们的思考、讨论与交流,都能迎刃而解。在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时,我让学生设想:如果压在废墟底下的就是你和你的同班同学,此时,你会对你的同学怎么说,又会怎么做?有的同学说:“我会安慰他们不要害怕,我父亲很快就会来救我们的,因为我的父亲一直都是说到做到的人,他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事,他总会跟我在一起。我们耐心等待就是了。”还有的说:“我会向我的同学说,我父亲是一位言而有信的人,从来都没有失过言,这一次也一定不会失言。”学生通过读课文,再联系自己的经历,领悟体会,对课文的内容自然就理解了。
综上,将抽象的教学内容通过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建立在学生生动、丰富的生活经验之上,将实践和理论紧密结合进行教学,就相当于给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搭建了通往目的地的桥梁,教师通过恰当的问题引领,不多讲也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