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徽州传统民居“天井院”空间内涵与保护研究

2021-09-30吴文瑾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天井徽州民居

吴 锐 吴文瑾 罗 磊*

(1.黄山学院 建筑工程学院;2.黄山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安徽 黄山 245041)

徽州,古称新安、歙州,从秦朝设置的新安郡县来计算,已超过二千二百年的历史,直到宋徽宗宣和三年才把歙州改名为徽州.徽州不仅历史源远流长,文化亦博大精深.对徽州文化的学习和研究已经成为一项专门的学问,即“徽学”.至今,经过几代学者的传承、拓展和深化,徽学已经和藏学、敦煌学并肩齐名,成为中国走向世界舞台的三大地域文化显学之一.作为徽州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徽州古民居也逐渐被世人所熟知.徽州至今仍保留着数量众多、规模庞大、艺术精湛的明清时期民居村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传统民居见证着一个地区的民族特色形成和历史文化发展的过程,特别是历经岁月沧桑的传统民居,更是在当地人心中烙下了根深蒂固的印象[1].随着时间的流逝,民居的形态和功能都在不断的演变,但其地域性特色天井空间的内涵却一直未变.

岁月更迭,现存的古建筑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本论文从天井空间保护的角度研究徽州古民居的灵魂空间,探索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如何与传统历史建筑之间建立纽带,使城市更新的同时依然能延续人们对古城的最美印象,也为现代建筑设计寻求传统的根源提供帮助.

1 “天井院”空间由来与特征

天井空间是徽州传统民居最具有代表性的核心空间,是在当地独特的自然环境、人们的生活习惯以及人文习俗的历史背景中长时间积淀形成的,是当地人民不断适应恶劣自然环境的智慧成果.“上有天井,通天接气;下有明堂,四水归一”便是徽州建筑的整体印象.徽州所在之处纬度较低,夏热冬冷,建筑布局尽量紧凑,夏季相互遮阴、冬季可以保温.同时,徽州人口稠密,丘陵地多,狭窄闭塞,八山一水一分田,建筑依山而建,建房屋宅院时尽可能靠近来节约用地,顺应地形,形成了丰富多变的村落空间效果.

天井是通过建筑的加法设计而成,天井井口环状咬合;它是由房屋、墙壁和廊相互围合而成;天井井深正常情况下均大于井宽,其周围为建筑的室内空间所包围,且呈现出较为开敞的虚空间状态;天井院的尺度是按照室内的尺度建造,与人的尺度相吻合;从细部构造上来看,天井一般都需要解决采光、排水、散气的问题,均需要设置相匹配的构造;天井的空间与厅堂连为一体,是正堂空间对自然空间的一种延伸与拓扑,是从室内到室外的过渡灰空间,增强了室内外的对话与交流,也使得室内空间显得更为开敞和明亮,确切的讲,它是融于建筑内部的室外空间,是人际交往活动的“共享空间”场所.

2 “天井院”空间属性与内涵

徽州传统民居“天井院”空间属性与内涵包括天井空间的功能性质、组织布局、围合界面、比例尺度等,本文以此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下逐个进行深入研究.

2.1 “天井院”空间功能性质

“天井院”空间是介于室内与室外的过渡性灰空间,也是紧凑内聚、阴凉亲切的生活情趣空间场所,可以防雨防晒、采光隔热,为居民提供了洗涤、晾晒、乘凉、休憩、小孩游玩和处理家庭其他事物的活动场所,成为每个家庭中的核心象征空间,增加家庭内部凝聚力,这就是天井空间场所精神最好的体现.徽州天井形似竖井,利用了空气动力学原理成为会呼吸的房子,藏风聚气、通天接地,上通天有通风、换气、采光作用,下接地有排水、排污作用.“四水归堂”会导致空气湿润温和,再通过天井通风、降温,提升天井空间的舒适性[2].天井空间较为封闭、私密,恰恰反映了徽州人心理对安稳、宁静的美好生活向往.徽州人在土地极其紧张、技术极其有限的现实条件下,通过天井的巧妙设计,不破坏周围环境,从而获得理想的舒适环境,这种主要靠自我调节的被动式节能设计是值得当代建筑师们学习借鉴的.

2.2 “天井院”空间组织布局

徽州传统民居的外观规整明朗,总体形态完整有序,其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布置,徽州天井的基本原型是一个标准的三合院,即“凹”字形平面,“天井厢房夹正堂”作为徽派建筑的平面标准形制.这种形式一般是正中的厅堂做成半开敞空间,两边各有一开间的厢房,前面两边是两个廊或房,正面为围墙,当两个标准三合院在纵深方向对接时,根据天井位置和布局形状不同,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种常见类型:“回”型、“H”型、“日”型等[3](图1所示).当两个标准三合院在水平方向对接时,呈现双凹形平面,当其中一个旋转方向之后,两个相互呈垂直关系的三合院组成的平面中,两个天井之间通过檐廊空间作为过渡,在这种平面布局中能够形成层次丰富的室内、室外及过渡空间.

图1 徽州传统民居平面图底构成五种基本模式

2.2.1 图底关系

我们将建筑实体部分视为“图”,涂黑;建筑实体之外的外部空间,如各种院落、道路、广场、绿地,即是“底”,留白,这种建筑实体与天井的图底关系在徽州古村落中清晰可见,保持“图”与“底”的和谐统一与完整性,展现了徽州古民居因地制宜、层次丰富、生动有趣、虚实相映的美妙空间效果.

我们不难发现徽州民居多具有方正严谨的格局特征.建筑单体是以轴线为中心的对称图形.天井空间形态也是以完整的图形自成格局,或呈狭长形,或是正方形.由于气候特点和用地限制,徽州民居中最常见到的天井形式是长方形,长宽比一般在1:2至1:4,这是徽州民居特有的封闭型深宅窄院特征.方形天井长宽比例接近于1:1,空间感受也更为舒适开阔些,在徽州普通民居中较少见到,一般在占地较多的大户人家或祠堂中才能体现出来.

2.2.2 秩序要素

轴线是“天井院”空间组合中最常见、最有力度的组织模式,将不同的建筑形体、构成要素等按照一定轴线规划成基本对称、整体均衡的排列方式,有二维的平面路径对称轴线,也有三维的心理空间对称轴线.天井空间的对称构成,需要同时满足以下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天井空间在平面二维图纸上的对称;二是天井在三维空间上对称,比如建筑构件、景观小品等构成要素,只有这样才算是严格的天井空间对称.

2.3 “天井院”空间围合界面

对于天井空间而言,建筑物是通过面的围合关系来表现的.从天井空间的剖面分析来看,围合一个天井空间需要有底界面、侧界面及顶界面三个界面[4],它们各自具备完全不同的特性,它们互相的组合关系则决定了天井空间的尺度感和围合效果.

2.3.1 底界面

底界面是空间的重要构成,是围合天井空间的先决要素,天井的底界面包括地面、台阶及景观小品等,它既承载了交通功能同时也为人们进行生活交往、景观欣赏等提供物质条件.人眼的视觉规律表明人们向下的视野幅度大于向上的视野幅度,因此人们对底界面具有更深切的空间感受.而界面处理方式的选择会对空间的尺度识别感产生很大影响.徽州古民居的地面铺装形式多样,不同部位亦采用不同材质,地面的界面状态和铺装质感直接影响着天井空间的氛围营造.徽州民居地面材料常常是当地取材,黟县青石材就是很好的院内铺砖材料,下雨天还有倒影产生,在院内大多种植低矮灌木盆景、放石桌石凳,这也是由于徽州民居的窄院性质所决定的.高大的乔木会遮挡过多的阳光,也会影响正堂至尊统治的地位.底界面最大的作用就是利用紧凑有限空间打造出诗意般的生活场景.

2.3.2 侧界面

天井空间的形象特征都来源于围合界面的建筑特征.徽州民居天井的侧界面多是由门、窗、墙、柱廊组合在一起,美好的景色会通过框景呈现出来.徽州人贾而好儒,天井的各围合要素都充满着复杂的雕刻,并蕴含一定的寓意,天井侧界面的装饰内容及精细程度,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主人的喜好和文化修养水平,也可以判断其财力大小和社会地位等状况.

虚实相生、空间渗透,虚实是相对的,天井侧界面上的“实”通常是指围合空间的实墙体,“虚”则指门、窗、洞口、柱廊等虚空部位,采用质感轻、通透的围合要素,使室内外中介空间模糊化,形成景观渗透.徽州传统民居中与天井相对的墙面上往往开一排镂空的格子门或窗,天井空间向室内空间延伸,并将室外、室内空间融为一体,使两者既相互对立又相互关联,和开敞的廊相比,封闭的实墙以一种连续面围合,空间显得更为明确和稳定.它不仅从空间上分割内外,也在人心理上建立起一道安全屏障.虚实相生、相互衔接使天井院空间的界面保持了连续性和完整性,并以此形成了丰富变幻的光影效果.

天井空间的封闭程度、比例尺度、界面特征、过渡关系等都能在天井的横剖面图中直观的反映出来(图2所示).

图2 黟县碧山乡丰口村民居天井横剖面图

2.3.3 顶界面

徽州传统民居天井的顶界面是指主体建筑向天井空间倾斜的坡屋面,这个界面也最能反映出的徽州传统民居特色,各边屋顶高低错落、环环相扣、层次丰富,加上屋面瓦片的小尺度、均质性和韵律性,与大片光洁整齐的墙面形成鲜明对比,构成徽州民居天井空间的起伏有序、生动活跃的空间美感.天井周边主体建筑的深远出檐,不仅起到了常规意义上的排水、遮日、通风等功能,还与建筑结构逻辑完美结合,表达了功能与技术的和谐统一.

2.4 “天井院”空间比例尺度

根据芦原义信的外部空间理论,我们将天井空间的进深D与高度H做个比值H/D,通过该数值来对徽州民居天井空间作深入的量化分析,比值不同会引起不同的心理效应:当H/D小于1时,空间就会产生空旷、离散、无中心,围合实体相互关联性也不强;当H/D约为1时,空间完整,不会排斥、离散,有内聚、向心的感觉;当H/D约为2时,空间有很强的内聚向心性、但又不至于给人压抑感;当H/D约为3时,视线被高度收束,有强烈的封闭感和沉闷感.徽州天井院空间的比例是完全根据人的心理感知来设计的.天井作为“藏风聚气”的场所,其空间尺度至关重要.根据对皖南民居的测绘而知(表1),徽州传统天井空间H/D比值往往略大于2,内聚、向心而不压抑沉闷,是符合徽州人对安定亲切空间的追求.

表1 徽州多个地区不同民居天井的测绘比较表节选

天井建筑空间的视点包括井中看井、井中看室、室内看室以及室内看井,要顾及各视点的效果,则应注重运用天井景色形成室内意境,一般而言,人们在天井空间中,平视的情况下最好的视线范围即向上和向下视角均为30°(图3所示).

图3 歙县三阳乡珠川村民居天井空间水平视线分析、垂直视线分析

3 “天井院”空间传承与保护

古建筑是历史与文化的缩影,对人类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徽州人一直通过“更新、保护、改造”等建设手段对人与自然相融合的人居环境进行探索,实现徽州古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情在画中、意在画外,作为一名建筑师,他应该对传统中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有真正的理解,才能把其中最有特色的部分和意境美妙的表达出来,对传统认知的深度就决定了他创新的高度.徽派建筑的诞生,应从徽州传统文化中挖掘深层次内涵并与时代相结合,使得新建筑具有真正的地域性、文化性和时代性.国家级AAAA景区黎阳in巷就是采用“保护、移植、创新”手法设计的成功案例,是新徽派建筑的代表.我们从黎阳in巷局部沿街建筑的鸟瞰图(图4所示)可以清晰看出,在建筑设计开始,设计师就很尊重建筑与周边自然环境的关系,大小不一、方向不同、形态各异的“天井院”空间让建筑与环境融为一体,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同时也尊重建筑历史文脉的延续问题,在空间组织上、空间尺度上都保留传统民居的影子,保留了“四水归堂”的徽州印象.

图4 黎阳in巷局部沿街建筑鸟瞰图

古建筑保护工作之所以面临巨大挑战,很大程度上在于古建信息的丢失,所以建筑信息储存是古建保护工作至关重要的内容[5].传统的手工测绘只注重空间尺寸大小,会导致很多信息的缺失,现在要做到原真性保护,就得引入非接触性、精确性、快速性的三维激光扫描技术,通过扫描来获得点云数据、重构全息几何模型、整体建筑信息模型、局部构件信息模型,最后再通过虚拟现实技术、结合9D展示,将自然环境要素,包括光线、声音、空气流动、气味、温度等整个建筑环境场均展现出来.利用现代科技做古建筑复原、科学研究与学习、建筑历史与文化传承工作,还可以享受身临其境般多感官真实体验,行走不再是简单的线路,而具有“感情交流”的特征.目前已搭建了“徽州古建筑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平台,为基于BIM技术的古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及分析提供有利条件,为传统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数字化保护提供途径.

4 结 语

本文通过对徽州多个地区的传统民居天井空间进行实地测绘、分析比较,对徽州传统民居天井空间属性与内涵进行深入研究,研究结果说明徽州传统天井的形成是基于气候环境、地理因素和人文思想的综合果,同时发现房屋的布局模式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大多数民居平面是“回”型、“H”型、“日”型且按照一定的轴线呈现类似对称布局,长方形内天井长宽比一般控制在1:2至1:4;“天井院”空间特征是由利用紧凑有限空间打造出诗意般生活场景的底界面,虚实相生、装饰精美、封闭围合的侧界面和高低错落、环环相扣、层次丰富的顶界面共同决定的,通过比例尺度的控制、材料的合理搭配,营造出一个静密的情感场所.对原型认知的深度决定着创作的高度,本文研究结果为新徽派建筑创作,传承徽州文化、彰显地域特色提供重要理论借鉴,本文深化了“天井院”空间属性特征中那些看不见的、物质形态之外的珍贵遗产,如空间的比例尺度、视线分析、环境品质以及文化哲学等,创新性的拓宽了徽州民居空间属性的保护范畴,传承徽州文化基因、延续城市历史文脉,让徽州民居及生活场景重新“活”起来,更要重视民居里那些看不见的西,这才是“天井院”特色空间的内涵.同时,也充实了对徽州地区古民居内涵的学术理论研究,有利于徽州传统民居“天井院”空间的深层次发掘、保护、再运用.

猜你喜欢

天井徽州民居
高山仰止处 幽密跌宕地——徽州大峡谷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不同火源位置情况下的内天井结构建筑
Neve Tzedek天井住宅
徽州人
民居智库
民居摄影
天井庭园,幻境犹深
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