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五位一体”科研育人模式与实施路径探析
——以文科类高职为例
2021-09-30陈志菲
陈志菲
(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广州510640)
引言
教学、科研、育人是高校的中心工作,也是支撑高校发展的主体工作。而贯穿高校发展和主体工作开展始终的,是“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和目标。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立德树人”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1]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2]高校的科研工作不能脱离“育人”的工作中心,以“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作为工作准则指导科研工作,实现“科研”与“育人”的深度融合,应是今后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重要发展方向。
关于“科研育人”,现有的研究成果绝大多数都是依托本科院校或研究生教育开展的,以高职院校为对象的研究并不多见。龚娜的《高职院校科教融合的理论发展与路径选择》[3]、方桐清的《高职院校科研如何承载育人功能》[4]等,是为数不多的以高职院校为对象的科研育人研究成果,而基于实证研究归纳出适应高职院校尤其是文科类高职院校发展现状的科研育人模式更是少之又少。本文作为文科类高职院校科研育人系列研究成果之一,依托已有的实证分析,在搭建高职院校科研育人体系的框架基础上,适应文科类高职院校特点,提出以科研为引领的“五位一体”科研育人模式,以期对高校提升科研育人水平和效果等有所帮助。
一、前期研究简述
本研究依托笔者主持的多项课题,通过自行设计的问卷,以文科类高职院校为研究对象,对高职院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部分教师进行了相关访谈。前期研究成果包括:对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的有针对性的梳理和归类,同时以对206名高校在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和部分高校教师的访谈为样本,从多个角度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当下高职院校,尤其是文科类高职院校的师生对于科研育人的理解还比较模糊,开展科研育人活动的兴趣和热情还有待提高;[5]在文献综述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应高职院校的科研育人思路,主要从观念更新、目标设定、操作手段、保障机制等方面着手,构建教学、科研、育人三者共生共荣,可以良性循环的科研育人体系。通过前期的研究,本文大致梳理了高职院校科研育人的现状以及未来的构建思路,为下一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构建文科类高职院校科研育人模式的基本思路
文科类专业如文学、外语、教育、美术、设计、音乐、舞蹈等专业,其学生感性思维更多。在教育过程和毕业从事的职业中,我们更强调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更注重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文科类高职学生在科学素养、工匠精神、创新意识等方面具有更多的可塑性,而这几个方面与开展科研活动的要求不谋而合。科研活动离不开科研人员的学术创新和学术规范。高职院校文科类专业的学科特性,要求教师应紧紧抓住文科类专业和高职学生的共性和特性,围绕以下思路开展科研育人工作。
(一)重视文科类高职的科学素养
科研活动中,文科类学生比较少从事科学实验,其从事科研的方式往往不是来源于实验数据和实验过程的分析,因此,他们缺少实证研究的训练。而文科专业的特性,可能让师生在科研活动中直接运用结论式的研究成果,或者更多采用结论推导过程的“演绎式”研究方法。高职院校的学生相对于本科院校的学生,其科研能力和科学素养较弱,因此,在配合教师或独立开展科研活动时,往往缺乏学术规范和科研方法,更有可能犯学术规范上的低级错误。因此,在构建科研育人模式时,文科类高职应注重对学生学术基本素养的教育,加强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的教育。
(二)重视文科类专业的工匠精神
相当部分的文科类专业,尤其是艺术类专业的特点是“团队”和“传承”,许多艺术创作类的项目和作品都是以师生为团队,以技艺、技巧传承为核心来进行的,这些都离不开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在艺术类专业或是具有传承技艺特点的专业,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和文化传承意识尤为重要。因此,要理清文科类高职院校科研育人模式的构建思路,必须重视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
(三)充分发挥文科类学生的创新精神
无论是文科还是理工科,都离不开创新精神的培养,因为创新是科研成果产出的主要源泉。而文科类专业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创造力”和“创新性”占据了教育的关键位置。无论是课程知识教育还是人文素质教育,文科类学生始终保持着独有的创造力和创新力,这是他们成功步入社会的有力武器。而高职院校的文科学生则应将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紧密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快速胜任职业技能岗位,实现从学校到社会的“无缝对接”。因此,文科类高职院校在构建科研育人模式时应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引导。
三、以科研为引领的“五位一体”育人模式
“科研育人”是一种理念的创新,一种体系的构建,这无疑是一个宏大的命题。在具体实施中,各高校应因地制宜、量体裁衣,制定适合自身发展实际的措施和实施的路径,使科研育人工作落到实处。
根据调查,高职院校学生的科学意识、科研能力都不高,科研参与面也不广,要通过科研活动达到育人的效果,必须结合学校实际,通过科研机制建设和教学模式改革的相互配合,以适合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如工作室教学、项目化教学、顶岗实习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将真实项目或科研活动嵌入教学之中,潜移默化地带动育人工作的开展。以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为例,该校属于典型的文科类高职院校,提倡“科研引领”的发展理念,以深化科研机制改革和培育标志性成果为抓手,带动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发展,积极构建以“科研引领”为思路的科研育人体系。可见,构建科研育人体系应与各高职院校的实际相结合,从科研机制、团队建设、评价体系、成果培育平台搭建、学术诚信体系等方面着手,构建以科研为引领的“五位一体”育人模式,实现科研与教学的深度融合,最终服务于育人工作。其中,科研机制是引导,科研团队和成果培育平台是助推器,制度建设、考评机制和学术诚信建设则是科研育人的保障。
图1 以科研为引领的“五位一体”育人模式
(一)深化科研机制改革
我国高职院校的办学历程普遍比较短,而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发展史则更短,不少高职院校开展科研工作时都依循本科院校的模式开展,这就导致高职院校的科研无法突显职业教育的特色,从而出现教学科研“两张皮”的现象。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应该依循高职教育的特点,深化科研机制改革,以科研为引领,带动教学、实践等活动的开展。
1.以科研育人为导向,创新科研机制,搭建师生共同参与的产学研合作平台。打破教师单打独斗的科研局面,改变科学与教学育人相隔离的不良态势,实施科研组织管理的新形式,组建二级研究所、研究中心、研究基地或实验室等作为产学研合作平台。充分发挥教师科研创新优势和潜质,吸收、带领学生参加团队的科研活动,组织、指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开展科研训练、社会调查等科研工作,将科研引入实践,让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2.营造高校科研创新氛围,建立灵活开放的科研机制,支持教师在岗离岗创业,允许学生休学创业。实践是科学研究的源泉,高职院校应建立、完善科研机制,激发师生科技创新活力和干事创业热情。科研人员引导、带领学生开展科研训练和创业计划,包括设立师生创业基金,对积极参加科研活动、取得突出成绩的学生和教师给予奖励。
3.做好制度建设,创设科研育人环境。高职院校科研发展的现状普遍不大乐观,制度不健全是首要原因。因此,要实现科教融合,做好科研育人工作,首先就应重视制度建设,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各高校应分别在科研、教学、学生管理等层面完善制度,全面、详细地规定岗位职责、运行措施、监管机制、激励考核、经费保障及使用,使科研育人工作的开展有据可依。
(二)构建师生“学术共同体”提升学术素养
“学术共同体”最早出自20世纪英国的哲学领域。英国哲学家布朗把全社会从事科学研究的科学家作为一个具有共同信念、共同价值、共同规范的社会群体,以区别于一般的社会群体与社会组织。[6]学术共同体应具有共同的信念和目标。就高校中的师生学术共同体而言,教师与学生应具有契合的理念,对研究目标有共同的认识,在研究过程中各取所长。教师的研究经验丰富,研究方法成熟,但创新性不如学生;而学生的学术规范和反思意识则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通过交流逐渐形成共识,继而形成学术共同体,这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科研素养,提高科研育人效果。
在科研方面,学校可以举办师生共同参与的学术沙龙、科研主题活动,并策划科技创新作品评选或展示活动,培育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学术共同体”,激发师生构建科研团队的积极性,营造科研育人的浓厚氛围。此外,以科研平台带动科研队伍建设,以产出的科研成果带动教学改革,优化教学模式。在科教融合的过程中实现对学生科学意识、科学素养的培养,使学生具备反思意识,学会反思和质疑。
在教学方面,教师可以通过优化课程设置、改革教学模式,将科学研究的内容和方式嵌入各门课程教学中。高职院校对人才的培养更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技能的应用能力,项目化教学、工作室实践教学等方式将科研活动与教学活动融为一体,不仅能产出师生共同合作的成果,也是打造师生科研团队的绝佳方式。以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为例,教师通过引入企业要求设计产品商标、包装等的真实项目,以作品产出的步骤为顺序,将课程设置为一个个项目,开展教学的过程也是与师生共同研发设计、产出成果的过程,更是对学生学术意识、科学素养进行塑造的过程,科教融合的模式能使科研育人收到良好的效果。
此外,还应注重教师队伍建设。高校师生学术共同体的构建,主体和引导还在于教师一方,因此,打造一支教学能力强、学术素养高的教师科研队伍,是构建学术共同体的关键所在。然而,高职院校教师的教学任务都比较繁重,其可支配的从事科研的时间和精力都有限,无法坚持对职业教育理论和规律进行研习,因此,其理论的深度和研究的广度往往不足。要打造优秀的学术共同体,就必须先建设一支优秀的、有较高的科研水平的教师队伍。高职院校可以通过继续教育提升教师学历水平,通过在职科研培训增强教师科研能力,通过下企业实践增加教师成果培育和应用转化经验等方式,逐步提升教师队伍科研水平,为学术共同体的构建奠定坚实基础。
(三)在科研成果的培育与转化中推动科研育人
如上所述,目前,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主要还是依循本科院校的做法,主要以论文、著作等的数量和分量来衡量学校的科研水平。事实上,高职院校以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主,其科研也更应侧重于对应用型成果的培育。对于科技专利、知识产权、设计作品、横向合作项目等的培育应是各高职院校看重的科研成果增长点。而在对各类应用型成果的培育和转化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师生才智,从而共同实现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1.强化科研育人的理念
高职院校应打破教学和科研管理从上到下分属两条线的条块管理模式,建立教学与科研互动的管理机制,做到教学为科研提供素材,科研成果在教学育人中得到应用转化,真正实现教学科研管理的有机结合。学校将育人工作纳入成果培育过程,教师充分发挥引领和指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教师授以科学的研究方法,从而产出优秀的成果,同时使优秀、前沿的科研成果都引入教学,导入课堂,与教学建立起密切联系,并及时在教学内容中得到体现、应用。
2.搭建科研成果育人平台
充分发挥二级研究所和学校各类社团的作用,构建以二级教学单位、二级研究所、学生社团为依托,以科技竞赛为路径的科研育人大平台。一般来说,高职院校的学生科技素养较低,科研意识较差,要调动学生的科研兴趣,就应设置他们能理解和参与的课程和教学活动,积极促进二级研究所与二级教学单位的合作,将人才培养嵌入研究所的项目研究和成果研发工作中,指导学生参与研究所的研究工作,直接推动成果的培育和转化。此外,应充分利用学校各类社团活动以及高职院校各类科技竞赛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各类科技活动,学习写作论文、调研报告,掌握数据分析、归纳总结等的科研方法,同时,在参与过程中提升合作意识、学术修养和科学素养。以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为例,该校的两大特色专业是外语专业和商务、贸易类专业,依托广东省历史悠久、规模宏大的品牌展销活动——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下称广交会),该校在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等环节将广交会作为重要的实践项目,让学生通过真实的工作实践获取实际经验和实践课程学分,以广交会的交流、交易大平台对该校相关专业的学生进行锻炼,切实提升了学生的职业核心素养和专业核心能力。
3.强化校企深度合作
一方面,通过加大激励力度,促进企业与校方的合作,鼓励教师参与企业成果研发和技术攻关。教师通过带领师生研究团队,让学生参与企业真实项目,在实践过程中逐渐成为企业需要的人才。另一方面,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做兼职教师,让学生学到一线的技能和企业真实工作经验,培养出“零适应期”的无缝对接式人才,实现校企双赢。
(四)深化考核评价机制改革做好育人工作
高职院校应建立协调的教学与科研激励机制,促进育人质量的提高。在评价时,对其在教学中能否及时反映最新科研动态提出明确要求,对科研成果引入教学的情况给予关注。通过考评指标的调整,引导教师自觉地实现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促进大学创新水平和育人质量的同步提高。
1.分类评价
对科研人员、科研成果、育人成果设置不同的评价标准,对科研人员的评价应与个人工作业绩考核、评优评先相挂钩,对科研成果应根据不同的成果类型设置评价细则,对育人成果则应结合教师本人与育人实施管理实行过程性评价,实行对人和成果的分类评价。
2.分层评价
对科研成果设置基础类成果、应用类成果进行分层评价,结合高职院校的实际,应对科研成果实行分层评价,其中,对应用型成果、产生重大效益成果的奖励应有所倾斜。针对育人工作,设置教师独立完成、师生共同完成、学生独立或共同完成等几个层级对成果进行评价,建议加大对由师生团队共同完成、学生独立完成的成果的奖励力度。
3.创新评价
创新评价一方面指对科研成果创新程度进行评价,另一方面还包括对科研人员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进行评价。前者的评价可以考虑设置量化考核指标,结合成果的转化、获奖、社会认可度等进行评价;后者则主要偏重软性评价,主要参考同行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等进行考核。此外,创新评价还应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效果进行考量,这一考核目标和标准可纳入高职院校的整体人才培养评价体系中进行评价。
4.开放评价
基础研究以同行评价为主,应用研究建立主要由市场决定评价成果的机制,由第三方参与评价。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科研成果工作效率和开放程度。此外,建立长效评价机制,结合人事聘用的要求适当延长评价周期,注重评价实效。
(五)完善学术诚信体系建设
“大学科研‘学术失信’会导致大学‘学术共同体’遭遇学术诚信危机。”[7]建立科研诚信、维护学术道德,是保障科研育人工作顺利开展的防护墙。各高职院校应重视学风建设,构建完善的学术诚信体系,让师生能以学术道德约束自身行为,培养学生科学、真实、严谨、公正的学术作风和科研素养。首先,完善制度保障,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各高职院校要加强学术诚信的制度建设工作,为学风建设提供完备的制度保障。其次,完善学术道德评价和监管机制。在科研成果评价中建立分类评价和质量导向的考核机制,抑制学术浮躁和学术不端,激励师生通过扎实的研究工作获取高质量的原创性学术成果。对存在学术诚信问题的人员或成果应一票否决。再次,强制约束师生学术行为。建立师生诚信档案,并与其工作或学业成绩,甚至与教师的岗位竞聘、学生的毕业证书、学历证书挂钩,严厉查处学术不端行为。最后,加强学术道德的宣传和诚信教育。各高职院校应将学术道德教育列为教师岗前培训和学生学业教育的必修课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教育的源头上防止师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从而使高校能真正通过开展科研达到育人目的。
四、结语
人才是创新的关键,是发展的第一资源。立德树人,就是明确人才培养才是教育事业的根本使命。高职院校的科研通过与育人工作的深度、紧密结合,形成一套既符合科研规律,又适应育人需求的运作机制,使“科研育人”最终能与“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目标高度契合,这是高职院校的发展目标,也是其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通过一系列的研究分析,我们以文科类高职院校为例,梳理了高职院校科研育人的现状,提出了对现状的反思和运作机制思路,构建了适应高职培养人才实际需求的科研育人模式,今后将以更多的实证案例、更多的视角分析模式的运作效果,提出完善的思路,以期对高职院校科研育人工作的开展有所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