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分布滞后模型的创新成果对经济发展直接影响研究
2021-09-29高霞赖红波
高霞 赖红波
摘 要:創新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已经成为我国用于发展经济的重要手段,创新成果作为创新的表现形式,通过投入市场进行交易或作为要素投入生产,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为研究其对经济发展的直接影响,采用1995—2019年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考虑到创新成果转化具有时滞性,故引入滞后变量,构建分布滞后模型,利用Almon多项式进行参数估计,通过AIC值和SC值确定最优滞后期和Almon多项式次数,最后对滞后模型进行估计。估计结果表明创新成果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有较长的滞后效应,各期创新成果对当期的经济发展有正面影响,其中7~9期最为显著,而当期效应不显著;整体上表现出创新成果对经济发展有长期促进作用;而创新技术人才数量对创新驱动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的负面效应。研究反映了我国创新成果驱动经济发展需要较长周期,创新成果落地需要的时间的成本投入较大,以及创新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亟需改变的现状。关键词:创新成果;经济增长;创新驱动经济发展;分布滞后模型;滞后效应
中图分类号:F 1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12(2021)05-0583-05
Research on the Direct Impact of Innovation Achievements
on Economic Development Based on Distributed-lag Model
——Taking Time Series Data from 1995 to 2019 as an Example
GAO Xia,LAI Hongbo
(Business School,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Shanghai 200093,China)
Abstract:Innova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way to develop Chinas economy,which acts as the core driving force to promote the economic growth. As a representation of innovation,innovation schievements have an impact on economic development by being put into the market for trad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 To study the direct impact of innovation achievements on economic development,1995—2019 time-series data were adopted for empirical analysis. Considering that the transformation of innovation achievements is time-delayed,lag variables are introduced to build a distributed-lag model. Almon polynomial was used for parameter estimation,AIC value and SC value were used to determine the optimal lag period and polynomial times,and finally,the model was estimated. The estim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novation achievements have a long lag effect o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and the innovation achievements of each period have a positive impact on the economy of the current period,of which the 7-9 periods is the most significant,but the current period effect is not significant.On the whole,it shows that the innovation achievements have a long-term promoting effect on economic development. However,the number of innovative technical talents has a certain negative effect on innovation-driven economic development. This study reflects that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driven by innovation achievements needs a long period of time,the implementation of innovation achievements requires a large cost inpu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that the training mode of innovative technical personnel needs to be changed.
Key words:innovation achievements;economic growth;innovation-driven economic development;distributed-lag model;lag effect
0 引言
自Joseph A· Schumpeter提出技术创新导致经济增长的理论以来[1],学术界对此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研究。Solow利用生产函数原理进行研究,认为技术水平的进步会对经济增长产生水平效应,并利用美国1909—1949年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Solow残差是技术进步的结果[2]。Lance E· Davis和Douglass C· North提出制度创新理论[3],认为经济增长的关键在于制度创新。目前,在科技革命和产业升级加速演变的时代背景下,创新已成为提升各国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而科技创新作為发展的第一动力,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核心源动力。各国纷纷注重知识产权保护以及鼓励国内创新。我国在2006年十六大颁布了15年科技发展计划《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纲要指出要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以及提高科技促进经济发展的能力。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17年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目标,充分发挥创新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2020年11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2021年3月,全国两会(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再次强调创新驱动高质量经济发展的战略。由此可见,创新在我国经济社会建设中的作用愈发凸显,愈发重要。目前国内关于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机制与政策的作用等方面,王定祥[4]从政府和市场机制的有效性与失灵方面提出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成思危[5]认为制度创新是改革发展的源头。王新红[6]等人从产业升级带来经济效益的角度,得出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升级,进而产生经济效益的结论。秦放鸣[7]通过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和实现路径进行阐述,指出创新可以有效提高生产率,且长期高质量的经济增长要依靠创新驱动。洪银兴[8]从供给侧和需求侧角度研究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的机制。另一方面,部分学者利用实证检验研究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作用,例如彭福扬[9]等人通过实证检验证明了技术创新是提高我国经济增长集约化水平的重要因素。而唐未兵[10]等人利用GMM模型证明模仿创新对经济增长的集约化水平有显著正向作用。李耀萍[11]基于VAR模型研究了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效应影响,结果表明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有显著贡献。韩莹[12]利用Solow余值证实技术进步对我国经济增长的突出贡献。在新背景下,创新驱动是促进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必要举措[13]。许多学者发现,技术创新水平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影响[14-15]。刘程军[16]等人基于长三角地区相关数据研究发现,区域创新与区域金融的耦合协调度逐渐提升,层级差距和地域分异性较为显著。白俊红[17]等人运用空间计量分析方法对中国省际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创新对区域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存在显著异质性。惠树鹏[18]认为区域之间技术创新能力的差异是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贡献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但是,目前关于创新成果的数量对国民经济发展的直接影响的度量研究较少,本文旨在利用实证模型检验创新成果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考虑创新成果转化需要一定周期,通过建立分布式滞后模型,研究创新成果对经济的直接影响,并据此提出关于发展创新促进经济增长的相关建议。
1 数据的选择及模型的建立
1.1 数据的选择创新作为推动经济发展质量提升的核心源动力,其复杂本质使对它的量化面临巨大挑战。学术界一般利用专利数量作为研究技术创新的核心指标[19]。选取我国1995—2019年间的专利授权数量作为自变量X;专利作为创新成果的呈现形式,通过技术转化平台,将创新成果落地。创新成果作为要素投入生产过程中,获得创新价值增值,进而促进经济发展。专利技术的转让或转化获得的价值最终会被计入当期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中,故选取对应年份的技术市场成交额对当年GDP的贡献率作为因变量Y。并纳入当期硕博研究生毕业人数作为控制变量P。相关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1。相关数据来源于各年度发布的《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科技统计年鉴》。
1.2 模型的建立由于市场因素或技术关注度等复杂因素的影响,创新成果自成功授权到落地转化之间的过程需要一定时间,当年技术市场成交额对GDP的贡献率不仅仅受到同期创新成果数量的影响,还受到前期数量的影响,故须考虑二者间的时滞问题。建立如下滞后变量模型
lnYt=α+∑qi=1βilnXt-i+γlnPt+μt
式中,Yt为当期技术市场成交额对GDP的贡献率;Xt-i为各期专利授权数量;βi为动态乘数或延迟系数,表示各滞后期lnX的变动对lnY平均值的影响;Pt为当期硕博研究生毕业人数。μt为随机扰动项。利用阿尔蒙(Almon)多项式法进行模型估计,阿尔蒙多项式变换表示为
βi=α0+α1i+α2i2+α3i3+…+αmim,
i=0,1,2,…,s,s 在阿尔蒙多项式估计法中,多项式的次数一般取得较低,用于减少变量个数。假定系数βi的次数取2,用二次多项式近似,即 β0=α0 β1=α0+α1+α2 β2=α0+2α1+4α2 β3=α0+3α1+9α2 …… 则原模型可变换为 lnYt=α+α0Zt0+α1Zt1+α2Zt2+γPt+μt 式中, Zt0=∑si=0Xt-i, Zt1=∑si=0(i)Xt-i, Zt2=∑si=0(i)2Xt-i 2 模型的估计及检验为避免出现伪回归现象,对相关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和协整关系检验。
2.1 平稳性检验使用EViews 10.0软件,利用ADF单位根检验法对各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结合检验形式、差分次数以及DW值大小,综合判断变量的单位根情况。变量的ADF单位根检验结果见表2,结果表明各个变量原序列平稳,故不需要进行变量间的协整关系检验。
2.2 Almon多项式估计在EViews 10.0软件进行Almon多项式估计,并利用Cross语句得到变量互相关关系图(如图1),得到滞后期k=5。
为确定最优滞后期,利用AIC准则和SC准则进行筛选判断。当多项式系数m由2变为3后,拟合优度以及AIC值、SC值都发生不同程度的恶化,因此选择m=2作为多项式系数。当滞后期延长到第10期时,AIC值和SC值和拟合优度有大幅恶化,因此,选择滞后期k=9。具体滞后期及多项式次数选择见表3。
2.3 估计结果为研究各期创新成果数量对经济发展的直接影响,对模型进行PDL估计,模型估计结果(k=9,m=2)列于表4。
估计结果表明,当期创新成果数量以及其全部滞后期对技术市场成交额占GDP的比重有正向影响,且长期乘数∑9i=0βi=0.566 2,表明创新成果对经济发展有显著长期的促进作用。其中,当期和滞后7到9期的正向作用较大,是因为当期创新成果的研发主要是市场导向的结果,这些成果大多为市场较为青睐的技术,因此市场对其需求较大,产生的交易额较大。而滞后7~9期时,创新成果经历持续的投入和转化,到当期已经基本实现成果落地,投入生产中进行价值创造,促进经济发展。前期的创新成果都对当期的经济增长有贡献,是因为一项技术的成功对未来的影响是长期持续的。从显著性水平上看,滞后7、8和9期的正面影响都较为显著,表明创新成果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有明显的滞后效应,而即期效应不显著。硕博毕业生作为高级创新技术人才,其人数对于创新成果成交额对GDP的贡献却存在一定的负面效应,即高级创新人才数量的增加却对创新驱动经济增长起到负面作用,反映了目前国内高校对高级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亟需改进的现状。国内高校和组织不仅需要加大对高级创新技术人才的培养投入,还需要完善相应政策,鼓励高级创新人才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投入创新研发工作当中。
3 结语
实证结果表明创新成果的数量对经济发展的直接影响有显著的滞后效应,但即期效应不显著,主要是由于创新成果的转化需要一定周期。此外,较长的滞后期反映出目前我国创新成果的孵化期较长,为实现成果落地并使其对经济做出贡献需要较大的时间和资本投入。一旦创新成果完成孵化,投入生产过程后,其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将十分显著。整体上,创新成果对于促进经济增长有长期正面影响,但技术创新型人才在此发挥的作用却是有限的,甚至对创新驱动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我国仍需不断推进和改革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战略,高校和相关组织还需加大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力度。此外,实证结果对于市场如何选择初创科技型企业进行风险投资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即若市场对于某一技术的投资超过九期而仍未获得收益时,可以考虑转变投资对象,或者对该项成果进行升级改革。
1)完善自主创新和研发相关政策。
相关部门通过出台和完善创新相关的税收、金融、管理、研发经费拨款制度以及奖励政策和措施,确保各项优惠政策切实落实到创新个体,以此激发企业、科研院所和个人的自主创新和研发热情。不断完善和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通过法律手段确保知识产权权利人的权利不受侵害。此外,通过完善创新创业孵化机制,举办高校和社会创新创业大赛,吸引各界有志人士投入创新领域。
2)加大培养和引进创新人才的力度。
高校应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通过校企联合培养机制激发大学生创新思维,加大实践课程在大学课程中的占比,提高学生的实践和独立思考的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科研项目培养科研能力;积极引进国外创新人才,完善我国海外留学生回国就业和创业机制。对于国内高级人才要加强专业化细分培养,加强研究生专业创新培训,加大对学术性和创新型人才的保护机制,提供优惠政策,确保国内外创新人才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双重价值,保障创新产业的人才储备。3)树立良性的创新观念。
经济发展依靠高质量有价值的创新成果。社会各界不应盲目追求创新成果数量上的激增,创新成果所有者应树立正确的创新观念,确保其成果真实、实用且具有创造性;相关审核部门同样应
嚴格落实各项审核制度,严格把控授权专利的质量。
4)完善创新成果转化及交易机制。
构建由国家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为导向的创新成果转化和交易平台,建立非营利性社会组织为创新团队提供技术指导、信息共享以及成果转让标准流程。有效缩短创新成果落地周期,加快其服务社会的进程。此外,应由市场机制导向确定创新成果转让的价格,可以真实有效反映创新成果的价值,从而向社会创新人士传达创新热门技术信息,有助于相关技术蓬勃出新。
参考文献:
[1] 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叶华.经济发展理论:对于利润,资本,信贷,利息和经济周期的考察[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
[2]SOLOW R M.Technical change and the aggregate production function[J].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57,39(03):312-330.
[3]兰斯·E.戴维斯,道格拉斯·C.诺思,张志华.制度变迁与美国经济增长[M].上海:格致出版社,2019.
[4]王定祥,黄莉.我国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机制构建与制度优化[J].改革,2019(05):80-91.
[5]成思危.深化改革要靠制度创新驱动[J].中国软科学,2014(01):1-5.
[6]王新红,李世婷.基于创新驱动的产业升级能力影响因素分析[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7,38(02):109-114.
[7]秦放鸣,唐娟.经济高质量发展:理论阐释及实现路径[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50(03):138-143.
[8]洪银兴.以创新的经济发展理论阐释中国经济发展[J].中国社会科学,2016(11):28-35.
[9]彭福扬,彭民安,李丽纯.知识产权保护、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基于我国区域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9(24):56-61.
[10]唐未兵,傅元海,王展祥.技术创新、技术引进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J].经济研究,2014,49(07):31-43.
[11]李耀萍.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效应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分析[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6,37(05):491-496+508.
[12]韩莹.技术进步对我国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测定及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8(04):11-16.
[13]张明妍,王岩,马兴.创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基于GEM的实证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7,38(04):393-396+417.
[14]杨晔.区域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基于金融环境的视角[J].技术与创新管理,2020,41(04):344-351.
[15]严圣艳,徐小君.金融产业集聚、技术创新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PVAR模型分析[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01):103-109.
[16]刘程军,周建平,蒋建华,等.区域创新与区域金融耦合协调的格局及其驱动力——基于长江经济带的实证[J].经济地理,2019,39(10):94-103.
[17]白俊紅,王林东.创新驱动是否促进了经济增长质量的提升?[J].科学学研究,2016,34(11):1725-1735.
[18]惠树鹏.技术创新与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性研究[J].甘肃社会科学,2009(03):88-91.
[19]徐迎,张薇.专利与技术创新的关系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3,57(19):75-80+68.
[20]欧阳秋珍,苏静,肖小勇,等.EViews 10.0的应用与计量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
(责任编辑:王 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