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新中国成立前有哪些“七一”报道
2021-09-29丁英顺
丁英顺
1921年7月23日,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代表会集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宣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由于中国共产党成立早期处于秘密状态,加上复杂艰险的革命斗争形势,从1921年成立到1936年,中国共产党没有组织过任何建党纪念活动。“七一”建党纪念活动从1938年发轫到1941年最终确认,此后,中国共产党每年都举行建党纪念活动。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诞辰“纪念活动”的表述改为“庆祝活动”,并沿用至今。
在民族危亡关头,作為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唯一公开出版发行的机关报,《新华日报》从1938年创刊起就积极发挥表率作用,刊发了多篇立论高远、说理透彻、富有思想性的“七一”社论以及董必武、吴克坚、潘梓年、吴玉章等人撰写的建党纪念文章,梳理和概括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进程,让国统区人民正确认识和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抗战功绩和历史使命。
1938年:在保卫武汉的炮火中刊发建党相关文章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国共两党捐弃前嫌,共赴国难,结成以第二次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进一步提升中共影响力,统一全党思想和凝聚力量,建党纪念开始登上中国共产党历史的舞台。
1938年5月26日到6月3日,毛泽东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作题为《论持久战》的演讲,其中说道“今年七月一日,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十七周年纪念日”,第一次正式明确提出7月1日是党的诞生纪念日。尽管当时中共中央还未正式发文明确7月1日作为党的诞生纪念日,但各地的建党纪念活动从此拉开了帷幕。
此时,在武汉创刊不久的《新华日报》正积极投身于武汉会战的抗战宣传中。8月1日,《新华日报》第四版第一次刊发了张闻天、吴克坚的建党纪念文章。
张闻天在《中国共产党十七周年纪念》一文中指出中共自身地位的变化:“中国共产党从它产生之日起到今天已经十七周年了。这是为了民族独立、民权自由与民生幸福的民主共和国而英勇奋斗的十七周年。不论国内外的形势如何变动着,不论中国共产党处在何种艰难困苦的条件下,然而它总是向着这个总的目标前仆后继的前进着。”十七年的奋斗历史也充分证明了“中共是代表中华民族与中国人民的全体利益的党”。
张闻天的文章传递着中共高举民族和民主大旗的决心,同时坦诚承认了中共自身存在的弱点:中共在许多地方还没有自己的组织,力量还不够强大;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素养还非常不够,缺乏能够独立领导工作的干部。为此,中国共产党必须扩大组织,必须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去正确了解与运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扩大与巩固而努力。
吴克坚在《光荣奋斗的十七年》中,开篇指明中共一大的意义:“在组织上形成了独立的秘密的民主集中制而有铁的纪律的战斗组织的政党。”吴克坚认为,经过17年中国革命的淬炼,中国共产党已经发展成为强大的革命政党:“在政治上,她已经成为中国全部政治生活中重要因素之一,在组织上,她拥有数十万党员及久经战斗的强固干部和组织,在其政治影响上,她不仅取得中国千百万群众的信仰与拥护,而且还获得了国际广大无产阶级及先进人士的同情与援助。”
吴克坚还提及抗战中针对中共的污蔑宣传,警告“那些忘记武汉及全国正在遭受敌人轰炸进攻、不顾民族利益的人们”,“这些人不仅公开歪曲历史事实,恶意污蔑中共及其领导人,而且甚至盲目无聊地否认中共有存在的必要和可能”。
文章引用毛泽东对《新中华报》记者的话:“中国共产党已经有十七年奋斗的革命历史,有数十万党员,有久经战斗的坚强组织,有为主义为党为革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和为全人类解放而百折不屈英勇奋斗的领导和干部,千百万群众的信仰和拥护,哪里能谈得到取消共产党员的共产主义的信仰和党的组织呢?”最后指出,在全民抗战的今天,巩固和扩大共产党力量,对于抗战和使抗战获得最后胜利的伟大事业,有绝对的必要。
1940年:刊发第一篇“七一”建党相关社论
随着7月1日作为党的诞生纪念日确定下来后,中国共产党每年都举行“七一”庆祝纪念活动。1940年7月1日,《新华日报》(华北版)发表社论《庆祝中国共产党十九周年》,并刊登了杨尚昆的文章《在民族解放斗争的最前线》。位于国统区的《新华日报》,也于当天发表了第一篇建党纪念社论《中共成立十九周年纪念》。
社论高度评价“中共的产生,是表示中国无产阶级有了自己先锋的组织,是表示中国劳动群众有了团结的核心,是表示中国政治舞台上,添了一支新生的欣欣向荣的力量,是中国政治生活中一件有历史意义的伟大事变,是中国民族和社会获得解放的因素”。经过19年的艰苦奋斗,中国共产党“长大了。虽然它还是年青的,可是它已经具有丰富的革命经验。虽然它是艰苦的,可是它在斗争火焰中受到了锻炼,培养出成千上万的干部。虽然它是工人阶级先锋的组织,可是它团结了广大劳动群众与人民在自己的周围,它与中国人民有着血肉的联系,它已经经过了广大人民的考验,证明它不仅是无限忠实于中国工人阶级的事业,而且它是无限忠实于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共同事业的。所以它不仅是中国工人阶级自己的政党,而且也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自己的政党。”
社论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的抗战决心:“三年来的抗战,中国共产党人始终诚心诚意与全国抗战党派、军队与人民,精诚团结,共赴国难,只要有利于团结,有利于抗战,中国共产党人,无不努力以赴。但同时,中国共产党人也从不脱离革命的立场与违反中国人民意志与愿望。它在任何困难之下,坚持抗战到底,坚持精诚团结,坚持民主的自由权利与民生幸福的获得,坚持自力更生,克服困难,争取可靠的外援,坚决反对汉奸汪精卫等妥协投降言论与活动,在敌人诱降的阴谋下,它丝毫不动摇,并一定要抗战到底,一定要胜利!”
文章号召全体党员:“……中国共产党人应与全国人民和一切抗战力量更亲密地并肩携手,并帮助他们的发展,给正在无孔不入的日寇的政治诱降以坚决的打击,给正在千方百计鼓吹‘和平反共的投降派汪精卫等以坚决抵抗。强固抗战的民主的一切力量,抵抗投降的倒退的逆流,用一切力量,使已经三年的抗战继续坚持下去!使可珍贵的团结局面保持下去!”
1944年:第一次出版“七一”建党特辑
1944年7月1日,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23周年,《新华日报》编辑出版了“中国共产党二十三周年纪念特辑”,发表了题为《中国共产党廿三周年纪念》的社论,并在重庆专门访谈了董必武和林伯渠。
社论指出,“廿三年不算长,英勇壮烈的牺牲,却真不少。多数优秀的党员和人民,为了共产党的人民的事业流了血。我党不断地总结了党和人民的奋斗经验,不断地向前进步。尤其这几年来,毛泽东同志亲自领导的全党的整风运动,改造全党同志的思想方法与工作方法,改造全党的作风,这是一个伟大的思想革命运动,使个个党员成为坚强的无产阶级战士,使全党更坚固和团结。党在中国抗战军事和政治中,成了有决定意义的因素”。
董必武在访谈中以“党在不断学习中进步”为主题,总结历史经验:“二十三年来,党是在不断的学习中进步的。党向谁学习呢?我们主要是向广大的人民——工人和农民学习,向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学习,也向其他阶级的人民学习。”
他谈到,中国共产党建立后就一直在革命斗争中学习成长。在1923年的二七运动中,“党研究了工人阶级经济斗争与政治斗争的联系,经历了统治者的武装镇压,懂得了工人阶级争取同盟军之重要”。在1925年的五卅运动中,“党在这中间研究了群众运动发展的规律和领导群众斗争的方法”。在北伐中,“党和工人更发动了湘鄂赣广大的农民群众参加到这一革命运动中来,使国民革命军的北伐声势浩大起来,内容更加充实了”。此后革命运动发展到乡村,“党在这里求得了怎样使工人和农民的相互关系更加密切起来的方法。党又在这里学会了怎样使工人与农民武装自己,学会了怎样使工人与农民管理国家大事,更学会了怎样使工人与农民促进他们的生产并提高他们自己的文化”。抗战爆发后,“党和人民在一起学会了怎样打胜日本侵略者,学会了怎样从敌人手里夺取武装和怎样使用武器,学会了怎样以劣势装备抵抗并战胜有优良装备的敌人,更学会了怎样巩固自己的根据地和怎样消灭敌人”“党在敌后的解放区中,与群众一起学会了政权上的‘三三制,经济上的自己动手、自力更生,文化上的切合自己需要向前发展的教育、文艺等等”。
董必武指出:“党在二十三年来的成就,正是因为马列主义中国化有了逐渐的进步之结果,特别在毛泽东同志领导下,马列主义的中国化更为显著。没有马列主义的原则指导,虽日与事实接触,纵使在个别问题上处理得很好,那也有陷于事务主义与经验主义危险的可能。”
联系全党正在开展的整风运动,董必武一针见血地说:“有人以为把整风文献读得烂熟之后,便是整好了思想和思想方法,这一样是可笑的。”“只有在实际工作上表现出不是狭隘经验主义的或教条主义的,而是实事求是的,整风才算有效。”他号召全党同志“在毛泽东旗帜之下继续不断地和群众在一起学习,并领导群众前进,很快地把日寇打倒,建立新中国”。
林伯渠则在访谈中表示,我党二十三年来的历史都是忠实地为着中国广大人民的民族独立、民权自由、民生幸福而斗争的历史。我们过去是这样做,现在是这样做,将来也是要这样做。
除刊登两位老同志的访谈内容外,该版还全文刊载了《中共中央关于增强党性的决定》。这是194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成立2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延安通过的文件,也是建党以来第一份由中央政治局通过的以增强党性为主题的文件,在党的建设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
1946年:发表长篇理论文章《中国共产党》
作为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出版发行的大型政治理论刊物,《群众》周刊与《新华日报》自创刊之日起,即在一起合署办公,并肩战斗。抗战胜利后,根据斗争形势的发展,《群众》周刊于1946年6月迁到上海出版,而《新华日报》在迁沪过程中遇到国民党政府的百般阻挠,于是在公开的中共四川省委的领导下,在重庆继续坚持战斗。
1946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成立25周年,《新华日报》刊发了中共四川省委书记吴玉章撰写的代论《忠实实行三民主义的中国共产党——纪念中国共产党二十五周年》,向社会各界郑重表示,中共愿与一切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为世界和平而奋斗,更必须为中国民族的独立自由平等与富强而奋斗。小亚(化名,作者不详)在《二十五年》一文中激情地说:“今天,中国共产党已经在祖国的土地上诞生了二十五周年。他,已经屹立在祖国的土地上,活跃在广大人民的心中。他,在今天,已经有足够的力量和决心,并愿以极度的忍让精神,来为祖国人民争取永久的和平,彻底的民主!”
同期,《群众》周刊1946年第11卷第9期刊发《新华日报》社长潘梓年撰写的长篇理论文章《中国共产党》,文章开宗明义提出:“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党,它的历史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與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互相结合起来的历史,它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同时又直接代表了中国广大农民大众的利益,为着中华民族,全国人民的彻底解放而奋斗。”
潘梓年从中国近代史的开端——1840年开始,历数鸦片战争、太平天国、义和团、中日战争、中法战争、戊戌运动、辛亥革命等几次英勇奋斗的失败,证明了旧民主主义不能救中国。而十月革命一声炮响惊醒了东方,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开始得到马列主义来和它相结合,使它走上新民主主义的道路,面目为之一新”。
潘梓年在文章中说中国共产党25年的历史,“就是马列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经过了三次伟大的革命战争——北伐、土地革命、抗战,经历了丰富的事变,备尝艰苦”。同时指出,中国共产党在25年史无前例的艰苦锻炼中,完成了“一件大事”,即“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深深结合起来的过程已到达了成熟的阶段。中国共产党发起人之一,英明的毛泽东同志,他的思想和路线,在25年长期考验中证明是完全正确的,证明是马列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完全结合的典型”。
潘梓年的《中国共产党》,洋洋洒洒近7000字,夹叙夹议,新意迭见,犹如一部思想深刻、通俗易懂的简明党史。他在文章中表示,“毛泽东思想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极其丰富的——它包括了对中国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的全部总结和马列主义在中国的新的发展,这里有哲学、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的理论和实际斗争的战略与策略”,并以《论联合政府》为例,全面阐述了当时中国共产党在政治、军事、工业、文化、少数民族、外交等十大具体纲领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自我批评的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