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疟疾的中医治疗

2021-09-29欧文

家庭医学·下半月 2021年9期
关键词:抗疟青蒿青蒿素

欧文

疟疾,中医认为是由感受疟邪,邪正交争所致,是以寒战、壮热、头痛、汗出、休作有时为临床特征的传染性疾病。多发于夏秋季,其他季节亦可发生。中医药在疟疾防治中起到重大作用,现综述如下。

中医文献中对疟疾防治的记载

祖国传统医学对于疟疾的诊治历史悠久。殷商时代,甲骨文就有疟、疥、蛊、龋、蛔、疫等疾病的记载。《周礼·疾医》说“秋时有疟寒疾”,可见当时已经认识到疟疾在秋季流行。中国南方湿热的气候更适于蚊虫的滋生,疟疾发病率尤高。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记载“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自居易的《新丰折臂翁》中老翁自残也是因为瘴气:“闻道云南有泸水,椒花落时瘴烟起。大军徒涉水如汤,未过十人二三死。”

古代疟疾在我国南方非常盛行。我国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有“疟论”和“刺疟”二个篇章,详细论述了疟疾的发病原因、分类、症状、治疗方法等,当时治疗疟疾的方法以针灸为主。宋代的《丹溪心法》载有“截疟青蒿丸”;明代《普济方》“诸疟门”达四卷之巨,收载的方剂达数百种之多。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列出了数百种治疗疟疾的药物和方剂,为明代以前治疗疟疾经验之总结。

抗日战争期间,由于缺医少药,传染病易流行,科学家们也受惠于古老的中药。如化学家许植方患了疟疾,因得不到奎宁,依照《本草纲目》的“截疟丸”方制作了药丸,治好了自己的疟疾。20世纪下半叶,以屠呦呦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在研究青蒿素抗疟做出了巨大贡献,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物医学奖。

青蒿素的由来

青蒿,味苦、辛,性寒,归肝、胆经,功能清热凉血退蒸、解暑、清胆、截疟。有关青蒿的现存记载,最早见于公元前168年的《五十二病方》。青蒿用于治疗疟疾,始见于东晋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在传统制剂方面,古医书记载了许多含有青蒿的抗疟方剂,如《太平圣惠方》中的“青蒿散”,《圣济总录》中的“青蒿汤”,《丹溪心法》中的“截疟青蒿丸”等。

20世纪60年代美国发动侵略越南战争,当地疟疾肆虐,疟原虫对已有药物产生耐药,使战斗力严重减弱。应越南政府要求,中国拟提供有效抗疟药物。我国政府决定全国范围研究新型抗疟药,遂于1967年5月23日成立了研究协作组,简称“523任务”,涵盖印多个研究单位,500多位研究人员。1969年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加入“中医中药专业组”,组长屠呦呦和组员余亚纲等从中医药古籍中搜集并筛选中草药单、复方数百种,发现青蒿在唐宋元明的医籍、本草和民间都曾提到有治疟作用,呈现高频率出现。屠呦呦从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阐述青蒿的用法得到了启发,“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悟出可能不宜高温加热的道理。1971年10月4日,药物研究序号为第191号的青蒿提取物展现了令人振奋的结果,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100%,这是青蒿素发现最关键的一步。1972年3月8日召开的南京抗疟药研究内部会议上,屠呦呦报告了青蒿及其中性提取物的抗疟作用,引起了与会者极大的关注,开启了青蒿抗疟的伟大篇章。

青蒿素是继乙氨嘧啶、氯喹、伯氨喹之后最有效的抗疟特效药。2001年,青蒿素类为主的复合疗法(ACT疗法)被世卫组织推荐为疟疾的首选方案。3年后,青蒿素成为治疗疟疾的一线药物。据《柳叶刀》统计,青蒿素复方药物可以有效抑制恶性疟疾,治愈率高达97%。从发现到应用青蒿素及其衍生物以来,据WHO《2015年世界疟疾报告》显示:从2000年全球疟疾发病2,62亿例、死亡83.9万人,到2015年发病率、死亡率分别下降37%和60%,挽救了大约590万名儿童的生命。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委员扬-安德森表示,青蒿素的出现,让全球疟疾死亡率在过去10年间下降了50%,感染率下降了40%,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

中医对疟疾的辨证治疗

祖国传统医学认为,引起疟疾的病因是感受疟邪,在《内经》亦称为疟气。疟邪具有的特点是:①舍于营气,伏藏于半表半里;②随经络而内搏五脏,横连募原;③盛虚更替;④与卫气相集则引起发病,与卫气相离则病休。其中引起瘴疟的疟邪亦称为瘴毒或瘴气,在我国主要存在于南方,所致疾病较重,易于内犯心神及使人体阴阳极度偏盛。主要的病机为感受疟邪之后,“疟不离少阳”,疟邪与卫气相集,邪正相争,阴阳相移,从而引起疟疾症状的发作。疟邪与卫气相集,入与阴争,阴实阳虚,以致恶寒战栗;出与阳争,阳盛阴虚,内外皆热,以致壮热、头痛、口渴。疟邪与卫气相离,则遍身汗出,热退身凉,发作停止。当疟邪再次与卫气相集而邪正交争时,则再一次引起疟疾发作。疟疾的治疗根据病情轻重,寒热的偏盛,正气的盛衰和病程就暂,分为正虐、寒疟、温疟、瘴疟和劳疟。

正疟表现为寒战壮热、休作有时,先有呵欠乏力,继则寒战鼓颔,寒罢则内外皆热,头痛面赤,口渴引饮,终则遍身汗出,热退身凉,舌红,苔薄白或黄腻,脉弦。其治法为祛邪截瘧、和解表里,代表方剂为柴胡截疟饮。

素体阳虚及疟邪引起的病理变化以阳虚寒盛为主,临床表现但寒不热,或热少寒多,口不渴,胸胁痞满,神疲肢倦,苔白腻,脉弦迟者,称为寒疟。其治法为和解表里、温阳达邪,代表方剂为柴胡桂枝干姜汤。

素体阳盛及疟邪引起的病理变化以阳热偏盛为主,临床表现热多寒少,或但热不寒,汗出不畅,头痛,骨节痿痛,口渴引饮,便结尿赤,舌红苔黄,脉弦数,称为温疟。其治法为清热解表、和解祛邪,代表方剂为白虎加桂枝汤。

山瘴地区,湿热郁蒸,感染瘴毒,邪郁于内,或蒙闭心窍,发为瘴疟。其发病急骤,病情深重,分为热瘴和冷瘴。热瘴临床表现为热甚寒微,或壮热不寒,肢体疼痛面红目赤,胸闷呕吐,烦渴冷饮,大便秘结或不爽,小便热赤;甚则神昏谵语,舌红绛或黑垢,脉洪数或弦数,其治法为辟秽除瘴、清热保津,代表方剂青蒿清瘴汤。

凡疟疾久不瘥者,则表里俱虚,客邪未散,真气不复,故疟虽暂间,小劳便发,临床表现为寒热时作,倦息无力,食少,自汗,面色萎黄,形体消瘦,或胁下结块,舌质淡,脉细无力。其治法为扶养正气、调和营卫,代表方剂何人饮。

素体疟疾久不愈,气血亏损,瘀血结于胁下而成痞块,称“疟母”。临床表现为胁下结块,触之有形,按之压痛,或胁肋胀痛,舌质紫黯,有瘀斑,脉细涩。其治法为软坚散结、祛瘀化痰。代表方剂鳖甲煎丸。

中医治未病思想在疟疾防治中应用

祖国传统医学一向注重“治未病”。《景岳全书·疟疾》载:“但使内知调摄而外不受邪,则虽居瘴地,何病之有。”防止感受疟邪是预防疟疾的根本。本病为蚊虫传播,故消灭蚊虫,避免蚊虫叮咬是防疟综合措施中的主要环节。同时要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避免冒暑、贪凉以及过食生冷油腻之品。在疟疾流行高峰疫区,采取预防用药,及时治愈疟疾病人,减少传染来源等,都是控制疟疾的重要技术措施。

从建国初期的3000万疟疾病例,至今已连续4年无本土病例报告。在建党100周年前夕,世界卫生组织(WHO)宣布,中国获得世卫组织消除疟疾认证。中国消除疟疾是一项了不起的壮举,伟大祖国医学中医药宝库举足轻重,其中青蒿功不可没。

猜你喜欢

抗疟青蒿青蒿素
白米青蒿社饭香
与青蒿结缘 为人类造福
青蒿素的合成方法研究
青蒿素及其类似物抗疟构效关系的DFT研究
THE 1,500 YEAR WAR
TPGS修饰青蒿琥酯脂质体的制备及其体外抗肿瘤活性
屠呦呦获诺奖赞
切莫盲信所谓的“青蒿素食品”
一种新型的倍半萜内酯
——青蒿素
一个青蒿素品牌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