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材料作文“美无处不在”导写

2021-09-29王广清

作文成功之路·教育前言 2021年9期
关键词:波德莱尔风骨馄饨

王广清

文  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美无处不在。从让人驻足凝神欣赏名画的美术馆,到令人微笑颔首聆听名曲的音乐厅;从晨曦初起时吸引学生目光的“青春美”主题校园雕塑,到晚霞映照下震撼游客心灵的奔腾咆哮的壶口瀑布;从反映农村风貌展现乡村振兴的文化宣传墙,到代表城市发展速度洋溢科技美感的高铁动车组……美陶冶了我们的情操,温润了我们的心灵。我们都应该是美的发现者、传递者和创造者。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要求:自选角度,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要

一、材料

新高考作文侧重“立德树人”,命题视域“五育”并举。文题着眼于“美育”,材料共有四句话。第一句“美无处不在”,总述美的存在特征,即到处都有。第二句,分类列举“美”美的形式:美术、音乐、雕塑中的艺术美,自然风光中的自然美,乡村文明中的人文美,城市文明中的科技美。列举的内容有限,用省略号表示未穷尽,所以还可以写文学中的人情美、人性美等多方面内容。既展示了美存在的形式和范围,又暗含了美涵盖的范畴,同时,也点明美对人的教育和影响无时无刻无处不在。第三句话讲述了“美”对人的作用,这是文题的中心,是写作的落脚点。第四句话阐述了对“美”应有态度和行动:不仅要做“美”的发现者,善于发现“美”的存在,还要做“美”的传递者、创造者,为美好生活、美丽乡村、美德社会作出贡献。

材料提醒青年要高度重视“美”,认识“美”的作用和价值,将“美”的精神融入日常生活,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二、任务

文题在体载上没有过多限制,让考生自由选择,但在情境上,要围绕“美”来写;在主题上,要突出美的作用和意义,充分表现作为“美”的传递者和创造者的思考和感悟。

佳作展示

寻传统之美,塑中国风骨

江苏省兴化中学高三  魏  来

朱漆门,白玉栏,一砖一瓦里尽显中国美;峨冠带,水袖衣,一板一眼里唱尽中国美;狼毫笔,石镇尺,一撇一捺里写出中国美。

中国之美,绵延千年,经久不衰,历久弥新,吸引着愈来愈多的人探寻中国之美。

岁月无声,唯史能言。中国之美藏在文化遗迹之中。且看那巍巍紫禁城在乱世中沉默,记录着中国的兴衰荣辱;且听大漠中耳边呼呼风声,吹来了莫高窟百年前的记忆;且嗅地坑中黄土的味道,饱含着千年之前秦兵马俑的壮阔恢弘。对传统遗迹的开发和保护,是对传统之美的发掘,是对历史之美的传递,更塑造了当今中国之磅礴的文化底气与风骨。

千般荒凉,以此为梦;万里蹀躞,以此为归。中国之美已被发掘,如何与时代接轨使它更好地传承下去至关重要,但当我们看到故宫博物馆和敦煌博物馆等一系列文创产品上线,基于现代技术创作的歌舞秀“唐宫夜宴”强势出圈……这一切都在向我们传递一个信息。传统文化并没有过时,传统之美正以现代的方式重新与世人见面。传统之美,历久弥新,中国风骨,傲然于世。

在传统文化创造性发展过程中,面对外来文化的侵袭更应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余光中先生曾说:“当你的情人已改名为玛丽,你又如何赠予她一首《菩萨蛮》?”传递中国传统之美的同时也要抵御外来文化的冲击,切不可被别人牵着鼻子走,古人说“欲亡一国,先灭其史”不无道理。传统之美是纯粹的,令人钦佩的,坚守住传统之美,才能塑造独特的中国风骨!

岁月鹜过,山河浸远。传统之美于时间的洗涤之中愈发明亮,散发出千百年前的魅力,而吾辈于时代洪流之中,更应秉持“寻中国之美”的人生信条,踏着前人铺好的路,拨开尘世喧嚣的云翳,坚守传统之美,藉此铸就中华民族复兴之梦!

心之所向,素履以往,发现并创造性地传递传统文化之美,是我们的责任。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传统美的内涵必定有“拨开云雾见月明”之时,中国之风骨定会长存于世间!

点  评

本文抓住材料中省略号做文章,巧妙地回避了材料中列举的美,选择自己熟悉的传统文化构思立意,避免了选材的撞车。作者将传统文化与中国风骨勾联起来,表达对发现并传递文化之美的独到见解。“‘唐宫夜宴强势出圈”素材鲜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且看”“且听”“且嗅”,语言整饬,加强了论证的气势。而“面对外来文化的侵袭更应以我为主”的论述,增加了文章的思辨色彩,作为考场急就章,不失为一篇佳作。

好花“递”与殢香人

江蘇省兴化中学高三  王可欣

从莫高窟飘逸的壁画到苏州园林婉约的一草一木,从绵延万里的雄伟长城到小桥流水的乌镇,从古至今都离不开一个“美”字,可见只要是含有美感,能温润我们心灵之物,均可称之以美。

须知“好花不与殢香人”,那些鼎鼎大名的美景更引人驻足欣赏,可是角落中的美也值得我们去发现。似韩愈赏到“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情趣,似李商隐品出“留得枯荷听雨声”的闲情,似朱光潜“厚积落叶听秋声”的逸致,他们皆因有一双慧眼、有一颗静心,而发现生活中隐藏的美,滋养身心。

可是当那高雅的阳春白雪已走入寻常百姓家,似乎每人都能诵几曲词赋,每人都能识几幅名画,每人都能赏几支名曲的当下,在艺术市场逐渐接近饱和,十首乐曲八首相似,十幅画七幅相近的当下,如何才能寻得隐藏的美,让自己的心灵“诗意地栖居”呢?

或许我们应当将高昂的头低下来,将长远的目光收回来,阳春白雪并非美的唯一定义。

那些为乡村教育事业牺牲自我,不计名利的乡村教师,如扎根大山落下23种疾病的张桂梅,如挑着文具生活用品进大山的刘秀洪,如背着学生攀登岩梯的教师夫妇……这些人是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中流砥柱,是中国未来美好蓝图的书写者,这些人身上体现出来的美,始于甘于平凡的螺丝钉精神,却不止于无私的奉献精神,他们是时代精神的最佳代言人,也是这个时代之美的最好诠释者。

试看华为系统“鸿蒙”,那是天地初发之灵气。屈子问天,“日月安属?列星安陈?”量子计算机“天问”因此诞生,将沧海桑田缩短到短短一瞬;更有祝融上天,蛟龙入海……这些被冠以古风之名的科技产物,是“中国式浪漫”的再现,彰显了大国之美与底气。

“好花‘递与殢香人”,任何美都需要去发现,而当下,关注时代,发现时代之美,并且在未来继续不懈追求,努力创造,这是我们这代人的使命。

点  评

作者具有极强的读者意识,从题目就着意吸引阅卷老师眼球。“题好一半文”,名句引用力求陌生化,“好花不与殢香人”出自姜夔《鬲溪梅令》非一般考生所知,改“与”为“递”,一字之改,新意顿出,既极富意蕴,又暗扣材料关键词,同时含蓄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可谓一石三鸟。主体部分抓住传统文化这一“好花”生发,同时不忘点击照应材料,既有传统之美,又有时代风尚,充分体现了考生临场的机智及机趣。

波德莱尔与热馄饨

江苏省兴化中学高三  姜奕婷

木心先生曾言:“有时候,生活真比不上一行波德莱尔;有时候,波德莱尔真不如一碗热馄饨。”如果说波德莱尔是阳春白雪式的艺术之美,热馄饨则是下里巴人式的生活之美,我不愿比较二者孰高孰下,而希望自己能二者得兼。

美的定义从不局限于一处,它不应凝固于博物馆冰冷的玻璃展柜之中、高悬在画廊冷清的白墙上,真正的美是流动的、鲜活的、现世的。

在晨曦中迸出活力的校园雕塑,是为青春之美;在霞光里奔腾而下的壶口瀑布,是为自然之美;展现乡村振兴的文化宣传墙,是为欣欣向荣之美;奔馳着的高铁动车组,是为科技之美。

纵然形式各异,它们在我们心中激起的情感涟漪是相似的。无论是波德莱尔式的美还是热馄饨式的美,均使我们意识到,生活不止眼前脚下的土地,还有高悬的星空。换而言之,我们之所以认为其美“是因为它们引发了我们的情感共鸣”。

然而正如吴冠中先生的“美盲论”所指出的那样,当代社会越来越多的人无法体会美引发的情感。以工作繁忙为由拒绝波德莱尔,更无于世俗生活中细细品味一口热馄饨的情趣,他们于是重复着单调刻板的生活,兀自抱怨着美的缺失。其真无美邪?其真不知美也!

木心醉心于文学之美而毕生致力于使天下皆可陶醉其中的文化传承,遂集讲稿成《文学回忆录》;陈晓卿从家乡的一碗牛杂汤看出“翡翠白玉”之美,遂有了《舌尖上的中国》。发掘美而将其传递出去,让更多的人得到精神的升华,这种行为高尚且动人,更是抵御“美盲社会”的不二良方。

不惟如此,我们更应去创造美。往小处,能以善行铸美德,以活力成就青春之美;往大处,能将自我融于时代,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大放异彩,为科技腾飞、中华复兴添砖加瓦。美并非静止的,而是富有活力的。我们的确可以徜徉于历史及当下之美中,但绝不应止步于此,而要接过先辈的接力棒,去创造融入自我、属于新时代的美。

正如德国哲学家康德所言:“世上只有两样东西是亘古不变的,高悬在头顶的星辰和深藏于内心的高贵信仰。”我愿永生为美的信徒,品味波德莱尔与热馄饨,传播美,创造美。

点  评

好作文往往都具有鲜明的创作意识,本文题目“波德莱尔与热馄饨”让人眼睛一亮,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如王蒙所说“亏他才能想得出来”,让人会心莞尔。而“美是流动的、鲜活的、现世的”则超过一般考生的阅读见识,观点独到。吴冠中先生的“美盲论”,木心《文学回忆录》,更展示出考生与众不同的阅读积淀。结尾与文题呼应,再次亮明主旨,首尾圆合。

猜你喜欢

波德莱尔风骨馄饨
学包馄饨
馄饨大作战
波德莱尔
多多与波德莱尔诗学理念比较研究
南方
风骨
风骨
荷花
西方美学中关于“丑”的概念研究
词人的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