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远的夏天(二则)
2021-09-29秋泥
秋泥,本名,张凤玉。作家,编辑,居沈阳。在《福建文学》《山东文学》《黄河文学》《鸭绿江》《中国铁路文艺》《红豆》《牡丹》《海燕》等文学期刊、报刊发表小说,散文,诗歌,小说评论等100余万字,部分作品收入年选和选刊。
2018年,我曾在小说《藏在尘世的那道光》里有过这样的描写:马路对面的街心公园一览无余,公园的红砖围墙已经老旧,上面的十字花洞斑斑驳驳。我熟悉这公园里每一條小路,每一片树林,每一个犄角旮旯,它见证了我的童年和学生时代。那是我第一次将兴华公园写进小说。其实这个位于铁西区中部的街心花园也是有来历的,它始建于1939年,原名叫嘉应公园,1946年改名为兴华公园。
2020年元月5日,我在同学聚会上讲起了兴华公园的往事,那时应该是小学四五年级,我和一帮同学踏着厚厚的积雪,穿过兴华公园去上学。记不得是谁带的头,猴子一样灵巧地爬上碗口粗细的杨树,咔吧一声撅下一段大拇指粗的树枝,然后拿在手里嗖嗖地挥舞。大家见了便纷纷爬上树,咔吧咔吧的声音在寂静的树林中此起彼伏,以致引来了公园的管理员,一个胡子拉碴的老大爷,他叫骂着赶来了,我们一哄而散,在公园的东南角翻过围墙跑掉了。
过了一会儿,那个公园的老大爷出现在我们班教室里,原来同学王军被他抓住了,王军小时候得过小儿麻痹症,所以没跑过老大爷。老大爷站在教室门口喊:“谁叫张凤玉?”那时还没到上课时间,同学们都在乱哄哄地玩闹,大爷一嗓子让教室安静下来。我见躲不过,就硬着头皮上前指着一个空座位说:“大爷,张凤玉就是这座位的,他回家了,你回去吧。”大爷说:“我哪也不去,就在这等他,祸害树木我一定得抓住他。”
这时班主任佟老师就来了,问清原委后指着我说:“他就是张凤玉,大爷说你还敢骗我。”佟老师批判了我,让我给大爷好好道歉。具体道歉内容我已经记不起来了,只记得大爷后来高兴了,笑呵呵地说:“我也姓张,以后你帮我看着他们点儿,不能祸害树木。”后来我问王军:“为什么把我供了出去。”王军说:“大爷掐住我胳膊不让走,我就把你们的名字都说了,不知道他为什么单单记住了你。”现在想来也许是冥冥中的缘分。经此事后,每次在公园里相遇,大爷都会扯着嗓子喊:“张凤玉你上学去呀!”一帮同学,他只和我打招呼。
四十载光阴倏忽而过,兴华公园还在,我那帮同学里的三位,以及那个看公园的大爷也已离开。但我听说天堂比人间温暖,这样想着便心安了许多。
元月初,同学于炳宽给我打来电话说:“同学张罗聚会,你想参加不?”我们过去一直有往来,后来我去外地做生意,就鲜有联络了。我当时有些麻木,近年来在人际交往上一直做减法,只和一些有共同志趣的作家、诗人朋友偶尔聚聚,聊些文学写作的事情。
后来高国强同学通过朋友查到了我的电话,把我拉进了同学群里,多年未见的同学开始打招呼。孙成顺说:“你是我高中时代最好的朋友,我非常想念你。”我听了心头一热,眼泪都要掉下来了。孙成顺是我从小学一直到高中的同学,1980年,我们一起送班长甄孝志去参军的情景历历在目。在我之后入群的是女生谭春贤,在我印象里小时候谭春贤长着一双大眼睛,高鼻梁,娇小玲珑。那时候我经常去她们那院玩儿,老能看到她。我说:“谭春贤,我对你印象极深,你也住在灯泡厂宿舍。”她说:“对。”接着她又说:“你画画特好。”在聚会上我说:“春贤,你那句话感动我了,四十年了,你竟然还记得这样的细节。你的话抹平了我们四十年的分离,原来大家都没有忘记,我们一直都在彼此的记忆里。”
分别四十年,同学变成了温暖又陌生的词。我们在十几岁时遇见,分开半生,再相逢已经面部全非,唯有名字轻抚着斑驳的记忆。每张面孔都是亲切的,一声声问候冲去了所有的疏离感,仿佛我们昨天刚离开校门。我曾在心里做过一个勾连,如果把我们同学家住址(指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连成线,最终的交汇点一定会是兴华公园,这里是一个节点。那时我们居住的地方大都冠以一个单位名称,如:轧钢厂宿舍、灯泡厂宿舍、信号厂宿舍、机床一厂宿舍、机床三厂宿舍,鼓风机厂宿舍等等……我们在那里度过了难忘的童年时光。
我们成长在被称作“东方鲁尔”的铁西工业区,当时建设大路以北有九百多家工厂,产业工人近四十万,那时的天空耸立着森林般的大烟囱。每天早上,数以万计的工人潮水般地涌过建设大路去工厂上班,人群里有我们的父母,在他们的背影里我们找到了自己的身份认同——我们是工人的孩子,冥冥中,我们血脉相连,工业印记则是我们的情感节点。
午夜梦回,我梦到的永远都是老院儿场景,从来不会是其他地方。我问过许多朋友,他们也有同感,当下东西走不进我们的潜意识。现在,承载着原生家庭情感记忆的工厂、学校、老院儿都消失了,也包括我的父母,他们因消失而弥足珍贵,因消失而成为我们一生也走不出去的精神家园。
此刻,窗外在静静落雪,对面鳞次栉比的屋顶一片银白,远处的卫工河也结了冰,河畔的树木显得毛茸茸的,让我一下又怀念起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那些时光,那时我们的父母都还不老,哥哥姐姐也还年轻……时间带走了一切。
学生时代像一片雪花,悄无声息地飘进时光深处。生活里有不少乐子,但也有令人心碎的生离死别。唯有祈愿,愿当下的疫情早早过去,愿同学们保持初心,保重身体。学生时代是夏天的样子,那夏天又是什么样子呢?我想,应该是眼泪的样子,亮晶晶的,闪在我们心里。.
卫工河
老铁西人都知道,卫工河北源起新开河,流经皇姑区,纵贯铁西区,一路南下最终流入浑河。它过去主要功能是,排泄沿岸各大工厂排出的废水和雨水,后来经过十余年的整治改造,现在已成为这个城市环城水系中重要组成部分,就是说一条排污运河,已经变成了风景秀丽的景观河。那个小楼自然也成了这条河上的风景。小楼在每天下午的时候最好看,那时,隔河望去,坐拥在垂柳和灌木中的小楼,衬着蓝天白云倒映在锦缎般的河面上,简直就像是一幅印象派风景画。
卫工河上有十四座道桥,建设大路以北这段较为偏僻,其它区段的大型工厂都搬走了,取而代之的是成片新开发的住宅小区,唯独热电厂因为是民需而留了下来,这也使河段因此得以保留了卫工河畔原貌。那些巨大的管道和钢梁,那两座比楼房还高的,据说底座有一百多米粗的双曲线型水泥冷却塔,无声地诉说着铁西重工业时代的过往。
我是在这条河边长大的,熟悉这儿的一草一木。二十年前,卫工河两岸林立着无数的大烟囱和厂房,浓墨重彩地凸显着这个北方工业重镇的分量。那时还没有环保概念,工业废水及居民生活污水统统排放到卫工河,使河水终日散发着刺鼻的腥臭味儿。那时的河水呈酱油的颜色,水面不时漂过一滩滩的油花,那些油花有的巴掌大小,有的锅盖大小,中间蓝汪汪的,边缘则湿乎乎烂唧唧的,远看,像漂了一河的癞蛤蟆皮。
河水浑浊,河边的植物却长得异常茂盛。蓖麻杆疯长出一人高,叶子大如斗笠;打碗花缠着爬山虎,拧麻花似的爬到几丈高的树冠上。附近住的孩子们,终日在密不透风的蓖麻林子里穿梭。他们网蜻蜓,捉蝼蛄,躲猫猫,或掐着木枪带着草圈,把蓖麻林当成了青纱帐……
我记忆深刻的是,和小伙伴们经常玩的“拣儿子”游戏。那时节,从乡下往城里运送农副产品的马车络绎不绝。马铃铛声随风传送,孩子们听了立刻雀跃起来,从蓖麻林中鱼贯而出,奔上桥头,自桥栏下整齐地蹲成一排,远看似蹲了一溜猴子。满载着茄子土豆的马车哒哒地驶来,在十字路口即将拐弯的一刹那,孩崽子们一起大叫:
“我儿子是谁呀?”
“喔!喔!”(我!我!)车把式摇鞭收缰,嘴里回应似地吆喝道,一问一答竟衔接得不差分毫。孩子们立即夸张地哈哈大笑起来。车把式谙熟城里孩崽子的勾当,大都不作理会,知道这帮孩崽子越搭理越来劲。也有脾气不好的,“嘎”地一声拉死车闸,翻身跳下马车,擎着三米多长的鞭子,大步流星赶来,嘴里吼:
“我打死你们这帮小瘪犊子!”
这就正中孩子们的下怀,他们呼啦下投入蓖麻林,嬉笑声伴着蓖麻林唰拉唰拉的摇曳此起彼伏:
“哪有儿子打爹的!哪有儿子打爹的!”
车把式怒火中烧,把蓖麻叶子抽打得漫天纷飞,却伤不着孩子们半根毫毛。这些事就像发生在昨天,就一晃的工夫。
我觉得卫工河是认得我的,这样想着,眼见河水响应似的欢快了許多。水面,白蒙蒙的雾气,绵绵不绝,腾空之际,露出许多拧成麻花劲的暗流,暗流激起的水花暴露了这条河的秘密——看似凝滞的河水,其实一直在暗中遒劲地奔流着,不经意间裹走了许多东西。
今年春天姗姗来迟,进入四月依然干燥无雨,这一点,我行走在卫工河畔的时候感受尤其强烈。踩在草地上,脚下发出的是咔嚓咔嚓的声音,昔日柔软的小草,如干枯凋落的秋叶,一声声地粉身碎骨。这个时候就盼着能来那么一场透雨,滋润一下草木,也滋润了焦渴的人心。这让我想起去年的情形,和现在也是差不多的,后来一场雨让卫工河生机盎然。
那场雨是四月里的一天下起来的,整个卫工河都笼罩在一片烟雨朦胧中,仿佛能听到大地和草木发出欢快的喘息声。也许直到此刻,我们才在心底感叹,春天真的来了。如同魔术师挥洒的魔粉,卫工河两岸瞬间变了颜色。先是桃花和迎春花,用水粉和明黄点缀了河岸,紧接着便是樱桃。樱桃也叫莺桃,蔷薇科落叶乔木,花色比普通桃花深,叶片层次丰富娇美,花期也较长。当樱桃也渐渐枯萎之际,另一种灌木乔木榆叶梅就粉墨登场了。我起初并不认识榆叶梅,是园林工人告诉我的,他们说,榆叶梅又叫小桃红,因酷似梅花而得名。榆叶梅气味芬芳,它的美与樱桃又是不同,它的枝条是紫褐色的,花瓣多为重瓣,浓粉色,一串串,密密麻麻的拥满枝头。卫工河畔的甬道上变成了粉色的花廊,沿河望去,花丛映在水中,如诗如画。人们看了,心里立即湿润起来,纷纷说,你们看,你们看,今年的桃花开得多美呀!
榆叶梅灿烂绽放,引得许多路人纷纷驻足拍照留念,这是春天赠与人们的珍贵礼物,无端地让人想起胡兰成的佳句:岁月静美,现世安稳。
另一场细雨中我执伞于雨中行走,榆叶梅上落满晶莹剔透的水珠,宛如幻境。记起前几日收到作家王祥夫先生寄来的一幅水墨画,画面上是一条斜贯的竹枝,六七片竹叶,留白处是一首韩愈的诗:
莫道盆池作不成,藕稍初种已齐生。
从今有雨君须记,来听萧萧打叶声。
王祥夫是著名作家,也是文人画大师,此刻,我于四月的细雨里,忽然领略了他极简画面的意境。聆听周遭簌簌细雨打叶之声,一丝温情涌上心头:在这如诗如画的日子里,祥夫先生您此刻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