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动强度视角下高中生跑跳练习的实验研究

2021-09-29符淑芳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21年9期
关键词:实验研究高中体育

符淑芳

[摘   要]跑跳练习有利于促进高中生的身心发展和运动能力的提升。文章在调研的基础上指出,立定跳远等跳跃类内容多是围绕跳跃类练习进行教学设计的,50米跑等快速跑内容多是围绕跑动类练习进行教学设计的。通过开展针对性的练习,可以快速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

[关键词]高中体育;运动强度;跑跳练习;实验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33.9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27-0014-02

50米跑与立定跳远是体育课堂教学中常见的跑跳内容,也都是国家体质测试的必测项目。笔者在查阅知网中公开发表的论文后,总结出以下结论:立定跳远等跳跃类内容多是通过跳跃类练习进行教学设计的,50米跑等快速跑内容多是通过跑动类练习进行教学设计的。笔者通过实证研究发现:首先,跳跃练习对50米跑成绩的促进效果远超跑动练习;其次,1分钟折返摸地跑动练习对立定跳远成绩的促进效果远超跳跃练习;最后,这两种练习方式都要在保证练习强度的前提下才能获得良好的促进效果。

一、研究方法

1.实验法

本实验主要针对下肢爆发力。实验开始前将行政班的学生随机分成A和B两组,每个班的男女生基本平均分布在A和B两个组别中,即每个班级中的A组女生人数与B组女生人数基本同样多,A组男生人数与B组男生人数也基本同样多,每个班的A组和B组都是男女混合的小组。A组要完成的练习是纵向跳跃过小海绵垫30次×2组,B组要完成的练习是5米间距1分钟加速折返跑×2组。在体育课正常上课的情况下,随堂安排下肢爆发力的训练。先是A组进行纵向跳跃过小海绵垫30次,接着B组学生进行5米间距1分钟加速折返跑练习一组,然后A组进行纵向跳跃过小海绵垫30次,最后B组进行5米间距1分钟加速折返跑练习一组。在两个月的跑跳实践中,跟踪记录了五个班A和B两组学生的立定跳远和50米跑的成绩数据,并进行了分析。

2.数理统计法

本研究中的数理统计指的是经过两个月的随堂跳跃和折返跑练习后,对所有学生的立定跳远和50米跑进行测试,对学生实验前后的成绩做纵向和横向的对比分析。

二、研究对象

我校高一年级有五个行政班,每个班分成A、B两个组。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跳跃练习能有效提升短跑成绩

由表1可知,五个班A组做纵向跳跃过小海绵垫练习的学生,50米跑成绩平均提升0.33s;五个班B组做加速折返跑练习的学生,50米跑成绩平均提升0.024s。五个班全体A组学生平均成绩高出全体B组学生0.306s。由此可以知道跳跃类练习更加容易提高学生50米跑成绩。

2.跑动练习能有效提升跳跃成绩

由表1可知,五个班全体A组学生做纵向跳跃过小海绵垫练习,立定跳远成绩平均提升7.8cm,五个班全体B组学生做加速折返跑练习,立定跳远成绩平均提升9.2cm,五个班B组学生的平均成绩高出五个班A组学生1.4cm。由此可知,加速奔跑类练习更加容易提高学生的立定跳远成绩。

3.运动强度过低无法达成目标

1班A组学生做纵向跳跃过小海绵垫练习,由于练习态度积极,能尽全力练习,保证了运动强度,50米跑成绩竟提升了0.87s,远超五个班A组学生0.33s的平均提升幅度。而3班学生对练习较为懈怠,虽然能完成教师布置的练习任务,但是常偷懒,故意降低运动强度。3班不但A组和B组的立定跳远成绩全部下滑,而且A组50米跑成绩提升幅度只有0.22s,远低于五个班全体A组学生0.332s的平均提升幅度,B组50米跑的成绩仅提升0.06s,效果太差。

4.运动强度过高会降低学生练习意愿

如果运动强度过大,学生不仅容易疲劳,还会滋生畏难情绪,导致练习质量下降。例如跳跃过海绵垫练习,完成二三十次的跳跃练习后,学生双腿酸胀的情况会加剧,此时让学生休息,学生心理上能够接受,并且在休息调整后,可以较好地完成第二组练习。但如果继续增加垫子的高度,学生容易出现畏难情绪,大量主动降低练习质量,或双腿依次跨越海绵垫,或双腿从垫子两侧分腿越过海绵垫。随着练习时间的推进,敷衍练习的学生数量会越来越多。折返跑也同样会出现类似的情况,例如有学生会故意缩短折返跑的距离和速度,以降低运动强度。

四、建议

1.运动强度要设置直观的限制条件

当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受到运动条件的限制时,例如垫子高度不合适等,就会下意识地加大运动强度,而不是懈怠地完成运动动作,这对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具有明显的促进效果。有了直观的运动强度条件限制,教师容易观察到学生的练习强度并及时改进调整,便于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练习质量。

2.运动强度要制定具体的测量指标

在体育课堂上,常常是一位教師面对几十个学生,教师无法在常规教学过程中,实时观察到每一位学生是否尽力地完成了高强度的练习,这时候学生之间的互相帮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但学生不是教师,对教师的教学设计不能够完全地理解,他们需要参考简单易执行的有关运动强度的检测指标,以便有效地完成互相帮助的任务。例如在1分钟原地高频跑中,由教师计时,通过哨令统一开始时间与结束时间,学生只需要将同伴完成的数量与教师给出的指标数量作对比,就可以现场完成同伴练习强度的反馈工作。有了运动强度测量指标,教师也容易观察运动强度的落实情况,以为后续的教学工作提供参考。

3.运动强度要扎实落实在学生认知

教师有针对性地设计了运动强度与练习密度后,需要学生完全领会教师的训练意图,否则他们就不会努力完成课堂学练,甚至会因为体能下降等原因降低练习质量。如果学生对运动强度的概念有所了解,认识到运动强度的核心作用,知道通过一定运动强度的练习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身体素质,进而提高自己的运动成绩,就能激发练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保证运动强度,使训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运动强度要阶段反馈到成绩变化上

运动强度的重要性已经被国内外同行认知并认可,并且有大量的理论或实践的资料可以查看,但学生对这些知识并不了解。通过跑跳练习,学生可以直观感受到运动强度对他们立定跳远和50米跑等项目测试成绩的影响,进而认识到运动强度的重要性。教师应将阶段性的测试成绩及时反馈给学生,帮助学生真实地认识到自己运动成绩的变化趋势,分析自己成绩升降的主要原因,并提出相应策略。

实验表明,开展跳跃类练习有利于短跑成绩的提升,开展奔跑类练习有利于跳跃成绩的提升,当然两者都必须基于合适的运动强度。运动强度过大,学生容易滋生偷懒的情绪;运动强度过小,则达不到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注重提升学生对相关体育项目的认知水平,也要预设合理的评价指标,并通过场地、器材、练习节奏等将运动强度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以帮助学生切实有效地提升运动能力。

(责任编辑    柳   紫)

猜你喜欢

实验研究高中体育
足球选项课采用发展性评价实验
词块教学法对高职学生英语写作影响的实验研究
高中体育篮球教学优化策略探究
高中体育教学中不同教学内容传授方式改进的实践与探索
农村高中体育教学方法创新
高中体育教学休闲生活化模式探究
新课改下如何建立高效和有效的高中体育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