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相关因素及干预措施分析
2021-09-29任志超
任志超
(河西学院 附属张掖人民医院,甘肃 张掖 734000)
抗菌药物在医院各个科室感染预防及治疗中广泛应用。抗菌药物使用频率增加,不合理使用率频发,不仅会增加患者的耐药性,还可加重患者的经济负担。对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针对性干预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12月未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的100例患者为对照组;选取2019年1-12月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的100例患者为观察组。观察组中,男56例,女44例,平均年龄(41.82±3.64)岁。内科患者46例、外科患者18例、妇科患者12例、急诊科患者14例、耳鼻喉科患者10例。40例采取手术治疗、60例采取非手术治疗。对照组中男57例,女43例,平均年龄(41.88±3.34)岁。内科患者47例、外科患者17例、妇科患者13例、急诊科患者15例、耳鼻喉科患者8例。42例采取手术治疗,58例采取非手术治疗。两组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组间比较。
1.2 方法
参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对收治的200例患者实施抗菌药物治疗,了解干预前后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不合理应用类型等。
干预措施:(1)严格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进行分级管理,并在医院医嘱系统进行权限管理。(2)针对采用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严格按照无菌操作流程采集标本,并严格落实药敏试验,结合检查结果选择敏感性较高的抗菌药物。若患者病情进展较快,入院后需即刻选择抗菌药物治疗,医师需结合其既往过敏史、病情,选择适宜的抗生素,并加强细菌、药敏试验,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适宜的抗菌药物。(3)对医师、药师进行培训,提高其对抗菌药物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明确对症选择抗菌药物的重要性、使用过程的注意事项、不良反应,以便根据患者病情制定最合理的方案。(4)在抗菌药物的使用过程中,应加强对不良反应的观察,一旦发现患者有不良反应,主管医师需做好不良反应记录,并即刻上报、进行处理,以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5)医务部和临床药学室对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管理,并定期检查药物使用的合理性,为提高医师、药师的重视程度,可将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与医院绩效考核挂钩,若不合理应用情况严重,需对科室管理人员、责任人员进行经济或行政处罚。(6)加强对医师“医风医德”教育,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避免药物采购中出现高价药,使用过程中出现超常用药。结合患者的病情,谨慎、科学、合理用药,避免发生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现象。
1.3 观察指标
(1)分析针对性干预前后两组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情况。(2)分析两组干预前后的治疗费用使用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抗菌药物应用不合理情况比较
观察组的抗菌药物应用不合理率占11.00%,低于对照组的40.00%(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抗菌药物应用不合理情况比较 例(%)
2.2 两组治疗费用比较
与对照组的2项治疗费用相比,观察组的抗菌药物治疗费用(430.21±84.02元)、治疗总费用(7932.14±321.42元)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 讨论
调查发现,我国医疗机构存在抗菌药物应用不合理现象的问题主要有:(1)临床涌现出大量的抗菌药物,但医师多专注于自己的专业领域,对抗菌药物重视程度不高,导致在治疗中出现抗菌药物使用剂量过大等问题。(2)职能部门对抗菌药物应用监管不力,导致医师在用药过程中缺乏强有力的技术支持、行政干预。(3)部分医疗机构将临床用药与医务人员经济效益挂钩,加大了抗菌药物应用不合理现象的发生。
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抗菌药物应用不合理率占11%,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0.00%,抗生素治疗费用、治疗总费用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证实针对性干预措施在抗菌药物应用中极具优势。
通过加强监测、监督、培训等,提高医务人员对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重视程度。经过管理后的抗菌药物应用不合理现象有所下降,且治疗费用也有所减少,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在药品管理中应积极完善药品管理制度,并加强对医师、药师的培训,有效规避抗菌药物应用不合理现象的发生,确保其治疗效果及患者的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