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管圈活动在提高心力衰竭患者出入量记录准确性中的应用
2021-09-29柳凯丽常玉霞申卫玲
柳凯丽 常玉霞 申卫玲
体液是人体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体进行物质代谢及生化反应的条件和基础,正常人体的体液总量维持在一个相对恒定的水平上,过多摄入或丢失均可造成一系列病理反应,进而导致一些疾病或加重病情。记录患者出入量能及时了解患者病情动态变化,有助于临床诊疗[1]。心力衰竭是由于任何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导致心室充盈或射血能力受损的一组复杂临床综合征[2-3]。记录出入量是预防心力衰竭进展的重要措施[4]。医护人员应及时准确评估记录出入量,了解患者体液平衡状况,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5]。品管圈(QCC)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活动,是由工作性质相近或相关的人共同组成,以自动自发的精神,通过品质改善手法,启发圈员的潜能,结合群体智慧发挥团体力量,从而针对各种问题进行有效改善[6]。本研究开展QCC活动,对心力衰竭患者出入量准确率低的现状进行改进,效果明显 。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20年4月12日—5月30日在我院急诊内科病房住院的82例留置尿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条件:在我科住院的心力衰竭患者;无精神疾病史,可配合研究工作;无尿路感染。排除条件:合并有糖尿病、肾功能不全、呼吸系统疾病等。按照组间基本特征匹配的原则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2例。对照组中男19例,女21例;年龄48~82岁,平均68.35±1.15岁。观察组中男22 例,女20例;年龄52~87岁,平均68.16±1.27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干预方法
1.2.1 对照组 两组均为同一组护理人员,对照组采用常规方式测量心力衰竭患者出入量,责任护士在心力衰竭患者入院后,为其提供刻度准确的量杯及记录表,指导患者准确测量和记录24 h饮食中液体摄入量和24 h尿液排出量。患者每次排尿后用量杯测量1次,在纸上记录上时间和量(通常以毫升为单位)。记录时间依次为07:00、11:00、16:00、20:00,责任护士每天检查记录数值并统计出入量准确次数。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出入量记录方法基础上开展QCC活动 。
(1)成立QCC小组: 我科于2020年5月通过自发的形式成立QCC活动小组,小组成员9名,均为女性;平均年龄29.4岁;职称:主管护师6名,护师 3 名;文化程度:本科 9 名;护士长担任辅导员。成立活动小组后对QCC 成员进行理论培训,要求所有成员熟练掌握QCC活动的原则、手法及所需资料等,每月开展4~5次圈会,圈名为爱心圈,寓意为全体圈员齐心协力,解决问题,用爱心为患者的生命保驾护航。活动遵循PDCA 原则。
(2)确定主题:通过头脑风暴法提出多个可行性主题,再进行圈能力、可行性、迫切性、重要性等评分对比、讨论分析,对提出的选题进行评价,最终选定“提高心力衰竭患者出入量记录的准确性”为活动主题。
(3)现状把握:针对常规出入量记录准确率低的原因,运用头脑风暴,查询相关因素,运用鱼骨图进行分析,运用柏拉图排列获得主次项目:无标准化制度流程,宣教不到位,光线昏暗,数据易缺失,患者不重视,换算标准错误,医护不重视。
(4)制定对策:对上述导致出入量计算偏差明显的原因,品管圈活动小组迅速制定对策,并推进实施。
(5)设立并计算目标值:现况值+改善值=现状值+(1-现状值)×圈能力×改善重点,在选择主题过程中,圈能力评分为3.12,圈能力占62.4%(总分为5 分)。所以目标值=68.38%+(1-68.38%)×62.4%×81.58% =84.47%,品管圈活动目标:出入水量记录准确率提高到84.47%。
(6)制订质量控制管理标准与制度:①通过大量查阅文献,依据科室实际情况,制定专科标准,对科室心力衰竭患者液体管理流程进行细致化与路径化,实施健康宣教标准化流程,并实时修改。②在反复实践循证的基础上,建立三级质量控制体系,完善责任班职责,将心力衰竭患者液体管理评价纳入科室满意度调查,提升护士积极性。
(7)统一记录工具:①查阅相关文献,设计出入量记录本,统一发放记录表,制作电子提示板,通过闹钟提醒记录时间,可嘱咐患者用便签提醒。②检查测量工具,根据不同需要设计测量用具,将测量容器刻度标识清晰,制定统一测量方法,进行测量工具使用培训,增强组员自主学习意识。③制定通俗易懂的食物含水量表,并制成彩页粘贴在护士站宣传栏,该表根据2008版《临床营养学》归纳汇总,便于护士及时查阅并准确估算食物含水量。
(8)完善健康教育,提高患者依从性:①安排主管护师以上护士,对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培训,编制好宣传资料,将出入量记录单制作成示意图,明确标出各个指标、项目填写要求,在健康教育活动中向患者展示。由责任护士讲解出入量记录单记录方法,为患者或家属准备纸板、纸张和笔,便于记录。定期对掌握情况进行评估和及时纠正。②定期开展心力衰竭相关疾病知识讲座,提高患者依从性。③护士记录出入量时,要认真核对饮食量、饮水量、尿量等每一处细节,让患者及家属认真参与,认识出入量的重要性。
(9)增加照明设备: 责任护士每天查看房间及床头照明设备,及时更换灯泡,保证病房光线符合护理工作需求。由专人管理便民箱,定期检查手电筒亮度,并及时充电。
1.3 观察指标
(1)准确率:出入量记录准确标准参照 《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7],结合患者家属记录判断准确性。
(2)无形成果:在QCC开展前后,分别对9名护理人员的QCC手法运用、团队精神、专业知识、活动信心、沟通协调能力、责任荣誉感6个方面自评, 每项目1~10分, 取平均值。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计算百分率,组间率的比较采用两组独立样本的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出入量记录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共记录760次,其中准确次数658次。对照组患者共记录718次,其中准确次数491次。观察组出入量记录的准确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出入量记录情况比较
2.2 护理人员QCC开展前后的自评结果比较
9名护理人员在QCC开展后的QCC手法运用、团队精神、专业知识、活动信心、沟通协调能力、责任荣誉感的自评分数明显高于QCC开展前,差异具有统计县医院(P<0.05),见表2。
表2 护理人员QCC开展前后的自评结果比较(分)
3 讨论
3.1 提高心力衰竭患者出入量记录准确率的重要意义
记录出入量对心力衰竭患者病情观察非常重要,但大多数心力衰竭患者无法准确测量出入量数值[8]。由于护理人员本身工作繁忙,导致出入量记录存在多方面的不确定因素,同时也是重要的护理风险因素[9]。出入量是危重患者治疗的重要参考资料,只有真实数据才能客观体现患者病情,医护人员才能做出正确判断,而一旦记录有误,将可能导致误诊、漏诊等严重后果[10]。
3.2 QCC活动提高了心力衰竭患者出入量记录准确率
QCC活动属于高效质量控制的管理方法,具有科学性,QCC活动包括主题选题、活动计划拟定等步骤,通过计划、实施、检查、总结4个阶段不断改进、提高质量[11-12]。本研究观察组通过QCC活动登记出入量,结果表明,观察组出入量记录的准确率86.58%明显高于对照组68.38%,此外,该组的患者出入量记录数值与准确值的贴近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QCC活动中采取的制订质量控制管理标准与制度,制定统一记录工具,完善健康教育,增加照明设备等措施[13]都是行之有效的,可明显提高记录准确性,为救治方案提供准确的客观依据,有助于促进患者康复。
3.3 QCC活动提高护理团队整体素质和凝聚力
QCC活动需要发挥护士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出谋划策,制定合理的出入量记录表[14]。使用合理科学的出入量记录表,通过宣教告知患者重要性及患者需要记录的内容,依据表单追踪错记、漏记的现象实时进行质量监控,不同形式的护理记录会产生不同的结局,包括护理质量和对患者的影响[15]。
在本次QCC活动过程中,圈员掌握了各种QCC手法,学会了如何发现问题,科学地分析问题,有效地解决问题,使临床工作得到有效提高,医疗质量得到持续发展;同时调动了圈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意识,有效发掘了每个人的潜能,进一步增强了科室团队凝聚。QCC活动使得诊疗更精确化、严格化,其实用性更是显而易见,而圈员的QCC手法运用、团队精神、专业知识、活动信心、沟通协调能力、责任荣誉感等均有明显提高。
综上所述,QCC活动保证了病区护理管理质量,提高了心力衰竭患者出入量记录准确率和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是常规护理模式的重要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