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疾病管理临床路径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2021-09-29杨琦清李艳芬张春花张意辉周利丹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1年18期
关键词:缺血性入院康复

杨琦清 李艳芬 张春花 张意辉 周利丹

缺血性脑卒中是指颅内颈动脉及椎动脉等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导致脑供血不足,促使脑组织坏死而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的一种脑损伤疾病[1]。临床多表现为面瘫、语言不清、口角歪斜等症状,严重者会出现意识及感觉障碍,甚至危及生命[2]。多数患者伴有活动能力下降或丧失、偏瘫、运动性失语、认知障碍等症状,给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负担,严重影响患者生命质量[3-4]。随着护理学科的发展,临床护理目的不应局限于延续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生命,还应为患者提供护理知识及技能指导,提升疾病自我管理能力,改善生命质量[5]。有研究将疾病管理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高血压患者护理中,证实可有效提升患者疾病认知及自我管理技能,改善患者康复状态及生活质量[6]。基于此,本研究探讨疾病管理临床路径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8年1月—2020年6月医院收治的12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条件:经CT、MRI确诊为缺血性脑卒中;无语言、听力障碍者:年龄≥18岁;自愿参加并签署同意书。排除条件:脑出血患者;合并恶性肿瘤、听力障碍,伴有脑卒中病史;不配合研究者。按照两组基础资料匹配的原则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男32例,女28例;年龄:20~75岁,平均47.32±5.61岁;合并基础疾病:高血压18例,高脂血症20例,糖尿病22例。对照组男30例,女30例;年龄:20~74岁,平均48.81±5.73岁;合并基础疾病:高血压20例,高脂血症18例,糖尿病22例。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由责任护士为患者发放健康教育手册,做好饮食指导、环境护理、药物指导、出院指导、康复锻炼指导等。观察组实施疾病管理临床路径干预,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1.2.1 建立护理小组 由护理专家1名、主治医师1名、护士长1名、主管护师2名、责任护士6名组成,明确组内成员工作职责,其中主治医师负责诊疗工作,护士长及主管护师负责护理干预质控,责任护士负责护理方案实施及资料收集。由护理专家对小组其他成员进行临床案例分析、健康管理理念、护理理论知识、实践操作技能等培训,培训完成后经统一考核方可正式加入该小组。

1.2.2 制订疾病管理临床路径方案 小组成员回顾性调查既往临床护理问题,结合临床工作经验、疾病特点、临床表现及基本资料等,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以缺血性脑卒中疾病管理为循证依据,组员以会议讨论形式制定疾病管理临床路径计划,护理专家采用德尔菲法向院外缺血性脑卒中疾病管理专家征询2轮意见,护理专家依据专家建议剔除或修改疾病管理临床路径内容,最终确定疾病管理临床路径方案。将该方案打印发放至病区护理人员,依据干预方案明确护士职责,将责任落实到个人,责任护士为患者实施疾病管理临床路径方案,具体内容见表1。

表1 缺血性脑卒中疾病管理临床路径方案实施

1.3 观察指标

(1)疾病管理行为水平:采用疾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CSMS)[7],该量表包括日常生活管理、情绪知识管理、疾病管理3个维度,共27个条目,每个条目1~4分,总分27~108分,评分越高代表患者自我管理行为水平越高。

(2)再入院率:采用随访形式调查两组再入院情况,包含复发、并发症、继发疾病等入院原因,再入院率=(复发入院例数+并发症入院例数+继发疾病入院例数)/总例数。再入院率越高代表预后越差。

(3)功能恢复情况:采用运动功能障(Fugl-Meyer)量表评估运动功能[8],满分0~100分,小于50分表示严重运动障碍,得分越高代表运动功能恢复越好;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神经功能评分(NIHSS)量表[9],该量表满分为0~42分,大于16分可能死亡,小于6分恢复良好,得分越高代表神经损伤越严重。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均数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疾病管理行为水平比较

干预前,两组生活管理、情绪管理及症状管理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生活管理、情绪管理及症状管理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疾病管理行为水平比较(分)

2.2 两组再入院率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再入院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再入院率比较(例)

2.3 两组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干预前,两组运动功能评分、神经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运动功能评分、神经功能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4。

表4 两组功能恢复情况评分比较(分)

3 讨论

缺血性脑卒中是常由不良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及合并基础疾病等因素导致颅内血管病变致脑组织坏死的一种慢性疾病,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等特点[10],发病后治愈难、预后差,且伴有吞咽障碍、语言障碍、运动障碍等严重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11-12]。有关研究表明[13],缺血性脑卒中在长期有效的疾病管理方案指导下,可改善其疾病症状及临床预后,降低其复发或再入院风险。疾病管理理念是以患者康复为中心,通过分析康复不利因素、获取信息、并实施科学性疾病管理服务,帮助患者缓解或预防疾病症状,从而促进疾病康复及维持机体健康状态[14]。然而多数患者因缺乏疾病管理意识及技能,且部分患者受疾病影响存在焦虑、恐惧等负性情绪,导致治疗依从性低下,影响治疗及康复效果[15]。疾病管理临床路径干预属于一种以促进疾病康复为目标的临床护理模式,该模式以循证医学理论为依据,疾病管理服务为基础,依据患者不同时间段疾病康复情况,制定针对性康复管理计划,有助于护理计划更为有序且规范,提升患者护理效果[16]。

本研究干预后,观察组生活管理、情绪管理及症状管理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运动功能评分、神经功能评分均优于对照组。研究结果表明,疾病管理临床路径干预能显著提升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疾病管理行为水平,促进其运动功能及神经功能恢复。常规护理缺乏标准化、规范化干预措施,且内容单一不规范,导致整体康复效果不佳;疾病管理临床路径干预将不同阶段的细化措施贯穿于整个治疗及康复管理中,为患者提供计划性护理服务,充分调动护士工作积极性,确保护理工作有序展开,避免工作紊乱,优化临床护理质量。在功能改善方面,通过实施不同阶段的运动功能训练、神经功能训练、吞咽功能训练及认知功能训练,有助于刺激神经及认知功能兴奋,促进患者机体血液循环,增强机体免疫力及肢体肌力,促进其运动及神经等功能恢复;疾病管理行为及康复效果方面:通过对患者实施多形式健康宣教、心理护理、康复训练指导及用药指导、饮食指导等,可提升疾病管理意识及技能,改善其负性情绪,增强参与疾病管理积极性,进而提升患者疾病管理行为水平,改善其康复效果。

综上所述,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实施疾病管理临床路径干预,能促进运动功能及神经功能恢复,提升其疾病管理行为水平。

猜你喜欢

缺血性入院康复
白芍-甘草药对及其主要成分抗缺血性脑卒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康复专科医院康复设备维保管理新模式的建立和探讨
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应用效果
欢迎订阅2022年《护理与康复》杂志
入院24h内APACHE Ⅱ评分及血乳酸值对ICU脓毒症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体感交互技术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
康复护理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基于DRGs的云南某医院COPD患者重复入院影响因素分析
缺血性脑白质脱髓鞘病变的影响因素
仙鹿活骨丸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