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0年我国护理领域死亡教育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2021-09-29杨源王小丽温志杰罗懿娉
杨源 王小丽 温志杰 罗懿娉
死亡教育是向人们传递死亡相关知识、培养与提升死亡事件应对及处置能力,同时应用于实践生活中的特殊教育,它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个研究领域[1],除针对大众的普及型死亡教育外,还有针对医学生、医务工作者等为对象进行的更深层次的死亡教育,称之为专业性的死亡教育[2]。因为护理专业是对死亡感知最近的一个专业,护理人员与濒死患者接触的时间较多,不仅能够用正确的态度去认知死亡,帮助患者和家属缓解死亡的焦虑与恐惧,提供高质量的服务,而且对于人们探索生命的意义,追寻和构建有意义的人生至关重要[3]。护理人员既是死亡教育的受教者,又是死亡教育的施教者,开展死亡教育是护理专业的特殊需要与要求。文献计量学是用数学和统计学的方法,定量分析知识的载体,能有效地将信息转化为知识和智慧[4],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某学科论文进行定量分析,可从特定的角度了解该学科研究发展水平与动向[5]。本研究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CNKI、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中2011年以来所收录的有关护理领域死亡教育的文献进行检索分析,以探究其总体情况和发展趋势,为专业性的死亡教育在我国的深入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指导[6]。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检索与筛选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及维普数据库,查阅时间为2011年1月—2020年12月,以主题为(“死亡教育”or“生死教育”)and(“护理”or“护士”or“护生”)为检索式检索文献,逐篇浏览检索出文献的题目和摘要,确定是否符合纳入标准,如果不能确定,则通过浏览全文决定是否纳入[7]。排除条件: 会议论文、硕士论文、报纸、经验交流等文献; 重复发表、研究数据不完整、实际内容与死亡教育无关的文献[8]。初步检索出文献505篇,采用NoteExpress软件查重并进一步进行手动查重,最后经过阅读题目、摘要及全文筛选出相关文献431篇。
1.2 资料分析方法
使用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表格,双人阅读分析并对数据进行录入,制定分析单元和类目系统,对论文的发表年份、期刊来源、第一作者单位、研究类型、研究内容等信息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描述性分析采用(频数、百分比)[9]。
2 结果
2.1 纳入文献的年发文量的分布情况
近10年我国护理领域死亡教育的发文量呈不断增长的趋势,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2011—2018年增长速度相对比平缓;2019年和2020年又呈现迅速增长的趋势,尤其是2019年发文达到了77篇。详见图1 。
图1 2011年至2020年我国护理领域死亡教育发文量年度分布
2.2 纳入文献的第一作者机构分布情况
近10年护理领域死亡教育相关文献第一作者所在机构涉及综合(专科)医院、本(专)科院校、社会福利院(疗养院)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等,其中第一作者来自综合医院的文献最多(37.87%),本科院校的文献其次(27.66%),第三位是专科医院(12.34%),第一作者单位分布情况见表1。
表1 第一作者单位分布情况
2.3 纳入文献的期刊载文量情况
纳入文献发表在116种期刊上,提取载文量排名前十的期刊,核心期刊载文量居多,其中载文量最多的是双核心期刊《护理研究》和《护理学杂志》,分别占到了6.03%(26篇)和4.87%(21篇),位居第一、二位,见表2。
表2 排名前十的期刊载文量情况
2.4 纳入文献的研究类型及研究内容
431篇文献研究类型主要以量性研究为主,包括实验性研究/类实验研究47篇(10.90%),横断面调查/相关性研究155篇(35.96%),综述56篇(12.99%),质性研究16篇(3.71%),教学实践39篇(9.05%),系统评价/文献计量学研究4篇(0.93%),其余为理论探究、经验总结、应用体会、个案报道等114篇(26.45%),见表3。
表3 纳入文献的研究类型及研究内容情况
3 讨论
3.1 文献年度发文量、第一作者单位分布分析
本研究表明,近10年我国护理领域死亡教育文献的数量总体呈增长趋势,说明我国专业性死亡教育发展迅速,日益受到重视,这可能与我国近年来安宁疗护的大力发展有关[7]。从第一作者的单位分布看,研究主体集中在医院、本科院校以及附属医院,综合医院的文献最多(37.87%),本科院校的文献其次(27.66%),其中澳门镜湖护理学院研究团队、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华中科技大学研究团队等均对死亡教育开展了多维度的探索研究,尤以济南军区总院的唐鲁学者对护士死亡教育课程设置及干预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包括为课程构建进行的死亡教育培训需求调查、量表的汉化及应用、医务人员死亡教育认知调查等,对后续研究提供较大的参考价值;此外,仅有17篇(7.23%)来自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篇(3.41%)来自于养老院等,今后可将研究扩展至基层护理人员,通过提高基层护理工作者的死亡教育知识、技能进而提高死亡护理服务质量[10],辐射全社会。
3.2 纳入文献的期刊载文量分析
学科的发展离不开科研力量的积淀,学术期刊为科研成果的交流、转化提供了媒介[2],核心期刊和统计源期刊能较客观地反映科学研究最新成果和前沿水平。本研究纳入的文献中期刊载文排名前十的期刊有6本是核心期刊,载文量97篇,占总文献的22.5%,其中载文量最多的分别是《护理研究》《护理学杂志》两本双核心期刊,统计源期刊《护理学报》《中国医学伦理学》《医学与哲学》发文也在10篇以上,说明我国专业性的死亡教育研究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及创新性,但论文刊载期刊种类丰富和集中度低相伴随,期刊分布较为分散[11],因此,专业性死亡教育研究文献的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今后,专业性死亡教育的研究重心应该是将前期抽象的理论成果整体分解成操作性强的临床和教育教学实践,依托于高质量的期刊,以严谨的科学理论和实证研究促进专业性死亡教育的发展[3]。
3.3 纳入文献的研究类型、研究内容分析
本研究文献类型大部分为量性研究,这其中又以横断面调查居多,为155篇(35.96%),各类经验总结、应用体会、个案管理、理论探究等也较多,为114篇(26.45%),而干预性研究则较少,为47篇,仅占到10.91%,本研究纳入的横断面调查/相关性研究主要是对各类人群的死亡态度、死亡焦虑、死亡观及相关因素进行现状调查,干预性研究中主要涉及用死亡教育干预方法探究对各类人群死亡态度、死亡焦虑、关怀态度、生活质量等的影响,其中在RCT中,部分文献仅提及随机化,对照组设置不严谨,而且样本量偏低,降低了研究结果的可信度,提示我国护理领域死亡教育研究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今后学者们需在死亡教育现况的调查、死亡教育临床干预、死亡教育教学内容的研究以及死亡教育实施过程、死亡教育方式方法评价等方面做进一步的探索[12]。
4 小结
护士与临终患者的接触最多,患者的死亡结局往往会引起护士强烈的个人情感反应,死亡教育能有效促进护士对死亡态度的正向改变[13],缓解因死亡事件产生的负性情绪[14],继而能够利用死亡教育的知识和技巧,真正为患者、家属提供专业性的支持和照顾[15]。目前,我国的死亡教育仍处于理论研究向实际应用转化的探索期,尚未形成规范化的教育教学体系,我国护理教育课程中的死亡教育尚未形成统一的教学体系、只有部分院校、医院有针对护生和护士继续教育的课程设置和培训方案[16],今后应夯实医学院校的教育主体地位,以医护专业学生为依托,探寻一条行之有效的校门内到校门外的延续性、系统性的死亡教育教学新模式,通过政府、学校、医院(养老院)、社会等多方共同参与,多学科的共同合作,辐射带动全社会死亡教育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