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品读知音文化中教文言文

2021-09-28容碧珊

求知导刊 2021年33期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

容碧珊

摘 要:知音是建立在相互认可、相互激励前提下的一种和谐的感性关系,在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中,知音文化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其不仅包含着个体与个体之间的理性交流,还包含着对他人的赏识、赞美和崇拜。在知音文化下解读《伯牙绝弦》,除了能帮助学生理解我国的知音文化,还能帮助学生养成赞美他人的好习惯。

关键词:知音文化;文言文教学;《伯牙绝弦》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24X(2021)33-0071-02

教师站在文化的角度上理解教学材料,不仅能够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还能够加深学生对文化作品的认识,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当“士为知己者死”的知音文化与教学活动相互碰撞,教師必须考虑调整教学方法:在教授文言文基本表达技巧的同时,让学生从文化的角度理解教学材料。教师只有充分挖掘教学素材的情感价值,才能让学生在文化中体验“知音”的真正含义,才能保证后续的教学质量。

一、知音文化的核心概念与价值解读

众多研究指出,知音文化起源于战国时代,文化故事的原形正是发生在2300年前的“高山流水遇知音”——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其不仅为后世留下了千古佳话,也丰富了我国的情感文化体系,带来了知音文化。现代文化研究活动将知音文化定义为一种“互相赏识、互相尊重”的文化体系,从狭义上来看,其代表着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互相认可[1],是一种互相激励、互相认可的重要认识。而从广义上来看,知音文化代表着民族的尊重意识,是个体对于他人的尊重、仰慕,在体现我国的文化风骨的同时,展现了华夏民族的包容心态。教师站在“知音文化”的角度开展《伯牙绝弦》的教学工作,具有如下优势:第一,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站在文化的角度开展的教学工作影响力更大,能够激发学生探究文化的欲望;第二,实现了德育,在满足学生的求知欲的同时,也在培养学生认可他人、尊重他人的良好素质,是对德育工作的重新规划[2]。对于小学生来说,课文只是一种阅读素材,只能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应用水平,而在知音文化的助力下,学生的学习能力得以有效提高,后续教学的质量将稳步提升。

二、《伯牙绝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重知识而不重文化,教学片面

在围绕《伯牙绝弦》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单单教授《伯牙绝弦》中的文言知识,而要对其中的文化、故事与情感进行全面讲解,让学生在学习《伯牙绝弦》的过程中,接受来自文化和文本的全方位教育。但一些教师只重视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将全部精力都放在对文言文文本的解读上,导致整体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重视翻译、归纳教材内容,忽视了情感教学,导致学生将俞伯牙和钟子期视为“普通的朋友”来解读文本,使得《伯牙绝弦》的教学价值大打折扣[3]。围绕“伯牙绝弦”的故事,衍生而来的文化作品、历史遗迹并不少见,如武汉地区的古琴台、“高山流水琴三弄,明月清风酒一樽”等,这些素材无一不说明了华夏民族对知音文化、对“伯牙绝弦”的重视。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开阔视野,不能被课后习题限制教学思路,而要理性分析,让文化在课堂中展现出价值。

(二)重任务而不重情感,教学枯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强调,“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其重视学生的多元发展,以科学化、全面化教学模式的构建为基本教学任务,重视学生能力、知识、情感的同步培养。在《伯牙绝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看见语文知识,更要看见文化与思想,站在“知音”的角度进行教学。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教学任务视为引导教学工作的第一素材,一切教学活动都要为教学任务让路,阅读文本、翻译文本、解读故事内容,这是学生的首要任务。对于学生提出的“为什么要绝弦”的疑惑、“绝弦了多可惜”的惋惜,教师并不重视。这种生硬且单调的教学,很难对学生发挥出正面作用,只有强调情感与教学相互配合的教学,才能发挥出价值。

三、知音文化下《伯牙绝弦》的教学策略

(一)通过知音文化讲故事,阅读文本

学生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往往有较强的抵触情绪,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学生通常希望快速完成文本的翻译、阅读任务,难以深入解读文言文的内涵。在知音文化的推动下,教师可尝试将《伯牙绝弦》转化为白话文故事,在故事中帮助学生感受文本的情感内涵[4]。部分教师认为,将文言文翻译为白话文需要浪费大量的时间,会拖慢课堂进度。但对学生来说,其在尝试梳理故事情节的过程中,也在重新分析故事的情感内涵,这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可开展《伯牙绝弦》的教学,在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中引导学生发现“知音文化”,进而引出学生的问题与思考,落实后续的教学工作。教师可引导学生主动阅读《伯牙绝弦》的故事,在阅读之后提出问题:《伯牙绝弦》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通过对故事情节的梳理,学生得到答案:该文讲述了俞伯牙弹琴,钟子期理解琴中之意,钟子期死,俞伯牙绝弦,自此不再弹琴的故事。对于俞伯牙如此“冲动”的决定,学生必然会提出问题:为何钟子期死,俞伯牙就要绝弦?像俞伯牙这般伟大的琴师,日后可能还会遇到其他能够了解自己作品的人,俞伯牙的行为是否有些冲动?学生站在“值得与不值得”的角度考虑相关问题,进而能对《伯牙绝弦》的故事表达自己的见解。此时,教师可针对教学内容总结故事,引入故事的核心思想——知音文化,让学生体会知音的重要意义。

(二)通过知音文化学知识,串联文本

知音文化已经融入《伯牙绝弦》的每一个字词中,将知音文化融入教学活动中,能够加深学生对知音文化的理解,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在讲解基础知识、翻译文本的过程中,教师可结合知音文化开展教学,让学生在掌握语文知识的同时了解知音文化,提升教学质量。

猜你喜欢

文言文教学
不识“文言”真面目只缘身在“剖析”中
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效果提升方法探究
借助乡土文化资源 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新课改下初中文言文教学探析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文言文教学之流弊及矫治
让文言文教学迸发思维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