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多彩,诗情纸艺
2021-09-28郑蓓蓓
郑蓓蓓
摘 要:剪纸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艺术,与古诗词一样流传下来的形式和内容十分多。小学将剪纸与古诗分别纳入美术与语文教材中,可见这两种传统文化在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性。美术教育工作者应加大学校剪纸校本教材研发的力度,更好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领略剪纸艺术的魅力,在学习剪纸的过程中养成细心、耐心的品性。文章作者将剪纸与古诗结合进行创作,就两种传统文化融合教学的实践展开研究,希望可以在进一步体现学校校本教材的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对广大美术教育工作者有所启发。
关键词:小学;古诗;剪纸;融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33-0067-02
引言
古诗与剪纸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小学教育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剪纸与古诗的文化内涵、开展剪纸与古诗结合教学的意义、开展剪纸与古诗融合教学的实践探索进行了讨论,希望通过剪纸和古诗融合教学的艺术表现形式,更好地凸显学校的艺术特色,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层内涵,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的信心。
一、剪纸与古诗的文化内涵
(一)剪纸的文化内涵
剪纸艺术是中国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已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剪纸蕴含着一个民族的社会风俗习惯,充满着浓厚的生活气息,从南国到北疆,从少数民族到汉族,到处都有剪纸创作活动。剪纸是人们理想与信念的寄托,人们借剪纸抒发自己的喜怒哀乐。在喜庆节日、祭祀礼仪等活动中,人们都会用剪纸来装饰门窗、器物等,可以说剪纸点缀着生活的方方面面。剪纸文化中也蕴含了我国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表达了自古以来人们的生活认知、社会习俗和审美情趣,是我国传统精神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古诗的文化内涵
中华诗词博大精深,短短的数十字之间,蕴含着诗人大量的情感,有豪放,有婉约,有思民间疾苦,亦有抒发自身豪情逸致。古诗浓缩了大量历史人文,常给人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感。当我们用心去研读时,就会发现诗中的浩海烟云,每一首古诗都是诗人心中所思所想的流露。好的诗词,总能引人深思,启迪心灵,值得一代代人弘扬与传承。
二、开展剪纸与古诗结合教学的意义
剪纸艺术与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继承和发扬。把学校剪纸教学与古诗词相融合,让剪纸课不单单作为美术中的手工活动来上,而是与语文中的古诗词相融合。以诗配剪纸,以剪纸衬托古诗的形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中的意境,领略中华古诗词的美。让古诗教学不仅仅停留在朗读、背诵这一层面,让剪纸教学也不仅仅停留在手工课上,让剪纸课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三、剪纸与古诗融合教学的实践探索
通过剪纸与古诗结合的形式进行教学,旨在让学生更好、更深入地了解古诗,更好地学习剪纸艺术。怎样在有限的课堂中实施这种形式的教学,剪好一幅古诗配画的剪纸作品,下面笔者就实践过的剪纸与古诗融合课程来进行阐述。
(一)知诗解意
学生学习古诗词之前,要对诗人有所了解,这样才能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首古诗中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学习古诗配画剪纸时,学生在动手剪《静夜思》《梅花》之前,要理解当时诗人的处境与作这首诗的背景,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根据诗中所描述的情境进行剪纸的创作。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甘肃天水,唐代诗人,存世的古诗有千余首,是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世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李杜”。李白喜爱饮酒,喜欢广交朋友,喜欢酒后作诗。他的性格桀骜不驯,爽朗大方。他所创作的诗歌题材广泛、想象丰富、奔放豪迈,具有理想化色彩。在他的诗歌当中,也有许多对皇权贵族政治腐败的批判。李白的《静夜思》创作于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九月十五日的扬州旅舍,当时的李白只有26岁。这天夜晚,月明星稀,李白在旅舍里抬头一望,看到了夜空中的一轮明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于是写下了这首传诵古今中外的千古名诗。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的作品大多反映当时社会矛盾、针砭时弊,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他的古诗题材新颖、想象丰富、富有情感,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梅花》是王安石晚年的作品。熙宁九年(1076),王安石再次被罢相,推行新政变法的主张被推翻。其心灰意冷,放弃了变法改革,隐居钟山。王安石此时的心态和艰难处境与不畏严寒、傲雪迎霜的梅花有着共通之处,于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了《梅花》。
(二)寻词作图
对于《静夜思》这首诗,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其可能会看到一位诗人在思念故乡的情景。从“床前明月光”的“床前”“明月”两词可以看出,诗人此时此刻所在地方的环境,诗人透过窗户看到了映在床前的明月。从“举头望明月”这句中的“举头”和“望”字可以看出,诗人此时的动态是抬头望向夜空中的明月。由此不难想象:一轮明月高挂在夜空中,诗人站于床前,望向窗外的明月,发出思念故乡的感叹。画面上,一个羁旅人看到床前皎洁如霜的月光,于是举头望向明月,心中思念故乡,在伤感中又低头,思乡的情绪更浓。学生经过仔细研读诗意和讨论,不难发现用“床前”“明月”“举头”和“望”等词语来构思作图。
对于《梅花》这首诗,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其可能会看到墙角的几枝梅花不畏严寒、在风雪中绽放的情景。“墙角数枝梅”,从这句中的“墙角”“梅”两个词可以看出《梅花》这首诗的主体物是“梅花”,环境是“墙角”。从“凌寒独自开”一句中的“开”可以知道主体物梅花是“开”放着的状态。由“遥知不是雪”这句中的“雪”一词可知梅花的颜色。由此便可想象出:在寒冷的风雪中,几枝梅花不畏严寒独自盛开的情景。全诗通过描写梅花在严寒中怒放、洁白无瑕,赞美了梅花高贵的品质和顽强的生命力。而学生通过研读诗意,分析讨论便可轻松找出“墙角”“梅花”“开”“雪”等词语去创作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