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失业青年群体特征及失业影响因素分析

2021-09-28陈蓓丽曹锐

陈蓓丽 曹锐

[摘要] 本文基于2019年对上海市S区城市青年就业状况的抽样调查,有效样本量为城市失业青年323人、就业青年243人。通过与就业青年的比较,本文分析了城市失业青年群体特征,借用延迟满足理论,建构了城市失业青年群体特征的回归解释模型,分析影响失业的因素。研究发现城市失业青年的延迟满足能力低于就业青年的延迟满足能力,间接延迟满足的差异大于直接延迟满足的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城市青年失业的个体因素。

[关键词] 城市失业青年  延迟满足  就业观念

[作者简介] 陈蓓丽,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系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社会工作实务、社会组织服务与管理;曹锐,上海商学院社会工作系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人口社会学、社会工作。

[中图分类号] C91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7672(2021)04-0103-09

青年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其就业状况是社会各界广为关注的问题。青年失业是各国(地区)长期关注的共同话题,因为其不仅影响经济增长速度,更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把促进青年就业作为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

根据国际劳工组织发布的《2017年全球青年就业趋势》的报告,2017年的青年失业率略有增加,达13.1%。①2020年3月,该组织发布的《2020年全球青年就业趋势:技术与未来工作》的报告显示,目前全球青年失業率约为13.6%。①青年失业率居高不下与科技带来的新业态、教育回报率以及新冠疫情带来的经济低迷有关。②我国的青年就业形势也较为严峻,特别是城市青年出现了“新失业群体”,即“20、30新失业现象”。据 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在失业人口中, 19岁以下的占 22.2%, 20~24岁的占20.5%,25~29岁的占14.5%, 30~34岁的占12.3%。总体上讲,34岁以下的失业青年已经占总失业人口的69.5%。③根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我国城镇就业率、劳动参与率无论是总体水平还是每个年龄阶段均比乡村的低,特别是24岁以下的城镇青年失业情况尤为严峻,16~19岁的失业率为9%,20~24岁的失业率为8.84%,25~29岁的失业率为5.12%,20~34岁的失业率为3.85%。④

对于城市青年失业问题的研究,国内外经济学和社会学领域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解释视角,包括宏观社会经济结构研究的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新制度学派等,微观层面的理性选择理论、标签理论、冲突论、社会资本理论、社会交往理论等。这些理论和研究视角为我们研究青年失业问题提供了较好的借鉴,但对于失业青年主体本身的研究较少。事实上,除了较大的社会变革或经济危机造成的结构性群体性失业,对于常态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青年个体失业现象的研究,还应注重对青年失业群体自身特征的分析。社会环境与生活场域对城市青年就业具有一定的建构意义,最终体现为研究对象本身的就业观念与行为。本文基于上海市S区城市失业青年的实证调查,通过与就业青年的比较,分析其群体特征,用延迟满足理论建构城市失业青年群体特征的回归解释模型,分析失业的影响因素,进而提出促进其就业的对策建议。

一、 理论概念与研究假设

(一) 研究对象的界定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口寿命的延长,对于青年的界定,年龄上限不断提升。1992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界定,14~35岁为青年人口,《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十五条规定,“禁止用人单位招用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国家统计局在人口普查中,也通常将16~35岁的人口统计为青年群体。本文采用后者的界定,将研究对象界定为16~35岁的城市失业青年群体。关于失业,与就业相对应,按照国际劳工组织的定义,是指在特定年龄以上,在规定的时间里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就业但找不到工作的情况。本文研究的失业青年即为已不在学校就读,达到法定劳动年龄,有劳动能力且有就业意愿的35岁以下青年群体。

(二) 延迟满足理论

延迟满足最早由弗洛伊德在1911年提出,他认为个人的需要很难满足或者被延迟满足时他们会变得紧张、烦恼甚至焦虑。①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教授Mischel在1970年系统提出了延迟满足的概念,并把它界定为一种甘愿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以及在等待中表现出来的自我控制能力。②而后,延迟满足引起了国内外学界的广泛关注和研究,早期主要用于对儿童教养的研究。20世纪末,Bembenutty提出了学业延迟满足的概念,并编制了学业延迟满足量表,来考查学生在学业方面的延迟满足能力。③近些年来,延迟满足理论的研究对象扩展到了成年人及特殊人群④⑤⑥,涉及多个领域,并不断进行细化。大多数研究者都认为,延迟满足是自我控制的核心成分,也是人类情绪化和社会化的基础,是自我不断成熟和完善的重要标志,它预示着个体的成熟、社会适应和健康发展良好。⑦在对城市失业青年的调查中,我们发现新一代青年失业者的学历等个人条件并不比就业青年差,但在职业选择和准备上,特别是对培训等需要长期准备和时间投入的内容没有兴趣,或无法坚持。因此,本文尝试从延迟满足的角度,建构回归模型解释失业青年的群体特征。

(三) 研究假设

延迟满足概念的提出者Mischel认为,延迟满足可以分为两个有先后顺序的阶段:首先是延迟选择阶段,即需要在即时的、较小的满足和延后的、较大满足之间做出选择;其次是延迟满足的延迟维持或延迟等待阶段。⑧关于就业的准备过程,我们认为延迟满足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前期的间接积累准备阶段,包括漫长的读书学习阶段,而漫长的积累准备阶段所表现出来的直观的特征即学历、证书的获取等个人资历;第二阶段为就业的直接规划准备阶段,也即就业前的规划、实习等近期准备阶段。

据此,我们提出假设一:失业青年群体在个人资历等就业积累准备过程和规划准备过程中的延迟满足低于就业青年;假设二:个人资历等就业积累准备过程和规划准备过程中的延迟满足越低的青年就业机会越少,越容易失业。

二、 数据来源与变量测量

本文所用数据来源于上海市S区“城市青年就业现状及就业服务体系构建研究”项目。该调查于2019 年5月至10月进行,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地点为上海市S区,包括失业青年和就业青年。失业青年的样本选取主要依据就业办失业登记名单,共发放问卷325份,回收有效问卷323 份,回收率为99%。而就业青年的样本主要采用性别、年龄、职业、学校类别、专业等条件的配额抽样,发放问卷250份,回收有效问卷243份,回收率为97%。我们选取其中323个失业青年样本作为我们的研究对象,同时选取243个就业青年样本作为参照样本,采用SPSS22.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根据延迟满足理论的框架与研究假设,我们的解释变量分为个人条件、间接积累准备过程以及直接规划准备过程。对于个人条件,我们选取性别、年龄、学历、婚育状况等四个变量来测量。性别为二分变量,年龄通过出生年月来计算,结果为连续变量。学历为等级变量,通过从低到高的赋值将其处理为连续变量。而对于婚育状况,我们主要选取是否有孩子作为测量指标,因为有孩子与否意味着是否需要养家糊口,对就业有一定的促进与激励作用。对于间接积累准备,我们选取“考取职业资格证书”“考取英语等级证书”“考取计算机等级证书”“参加其他外语水平考试 ”“获得两个及以上学位”等五个问题来测量,统一将“有”赋值为1,将“没有”赋值为0。对于就业直接规划准备,我们选取“参加就业指导的相关讲座”“提前到所期望的就业单位做实习生”“阅读对就业有帮助的求职攻略/求职指南等资料”“做相关的职业测评和性格分析”“向老师或校友等咨询和听取就业建议”“提前学习职场礼仪和相关的职场规范”等六个问题来测量,同样将“有”赋值为1,将“没有”赋值为0。

三、 城市失业青年群体的特征

(一) 城市失业青年群体的人口学特征

1. 失业青年群体中,男性比例略高于女性

调查数据显示,323个失业青年中,男性为179人,约占总失业青年的55.4%;女性为144人,占总失业青年的44.6%。这与CGSS2015全国调查数据的调查结果(男性青年失业比例为35.9%,女性青年失业比例为64.1%)略有出入。①一方面,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性别观念较全国更为先进,工作机会中有更多性别平等的因素;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更多女性从事电商、微商等新型就业领域,没有意愿寻找所谓的传统工作,因而不在我们的调查范围内。

2. 失业青年年龄集中在20~30岁之间

调查数据显示,青年失业群体中64.1%的样本年龄在20~30岁之间,20岁以下的失业青年占样本总体的9.6%,而30~35岁的失业青年占26.3%。这与2010年的人口普查数据出入较大。2010年的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失业青年率随年龄增大逐渐下降,20岁以下的失业率最高。本次调研20岁以下失业青年比例低于其他年龄段,原因在于近十年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受教育程度越高,初次就业平均年龄越晚。①

3. 失业青年的学历主要分布在大专和本科

调查数据显示,失业青年的学历主要分布在大专和本科。其中大专毕业生最多,占44.6%;其次为本科生,占32.8%;高中(中专)及以下学历的失业青年仅占21.4%;另外还有1.2%的研究生学历的失业青年。这与已有研究提出的在青年失业人口中向高学历者蔓延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的调查结论相吻合。②大学生失业群体已成为青年失业群体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4. 多数失业青年的婚姻家庭状况为未婚

调查数据显示,76.8%的失业青年处于单身状态,结婚成家的失业青年占22%,已生育孩子的失业青年仅占13.9%。这一方面与失业青年年龄结构较轻有关,但同时也说明了婚姻和家庭责任与青年就业存在相关关系。

总之,新一代城市失业男青年较多,年龄集中在20岁至30岁之间,学历呈上升趋势,且多数为单身,这与社会上盛行的长大却不成人的“啃老族”“NEET族”(Not in Education,Employment or Training)③现象不谋而合。

(二) 城市失业青年群体的就业观念

1. 失业青年就业愿望较为强烈

66.9%的失业青年主要愿望都是找工作就业,有超过10%的失业青年选择结婚或暂时在家休整,自动推迟就业时间。与就业青年相比,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对于失业青年具有更重要的意义。调查结果显示,仅有2.8%的失业青年认为工作对其无关紧要,该比例低于就业青年将近5个百分点。而认为拥有一份体面工作较为重要的失业青年占77.7%,该比例高于就业青年的73.0%。可见,失业青年拥有较强的就业愿望。

2. 失业青年就业目的主要是谋求经济独立

失业青年认为“谋求经济独立”是拥有一份工作最重要的意义,选答率为75.2%;其次为回报父母养育之恩,选答率为56.7%。就业青年选答的第一位与失业青年同为谋求经济独立(74.3%),但第二位为体现人生价值,选答率高达56%。可见除基本经济独立外,失业青年就业主要考虑的是家庭因素,而就业青年考虑的是更长远的人生价值实现。

3. 失业青年就业薪酬期望低于就业青年

通过调查数据对比,失业青年理想工作類型选择最多的为国有企业(31.9%),其次为外资和合资企业(26.6%),而就业青年理想工作类型选择依次为学校或其他事业单位(28.0%)、国有企业(23.5%)。而对于具体岗位类型,31.6%的失业青年选择了专业技术岗位,30.3%的选择了管理岗位,还有超过30%的失业青年选择了一般职员或办事员。就业青年中42.4%的选答专业技术岗位,35.4%的选答管理岗位,17.2%的选答一般职员或办事员。对于期望薪酬,超过50%的失业青年希望月入薪酬为5000~9000元,而62.6%就业青年期望月入薪酬在10000元以上。

总之,与就业青年相比,失业青年就业愿望更强烈,就业目的主要为经济独立和报答父母,就业薪酬期望值低于就业青年。

四、 延迟满足对城市青年失业的影响

(一) 城市失业青年群体延迟满足低于就业青年

统计数据显示,失业青年的延遲满足低于就业青年。根据以上研究框架,我们分间接延迟满足和直接延迟满足对各变量进行统计(见表1),就业青年各项延迟满足能力选择“有”的样本比例高于失业青年的。同时,我们对两个样本进行了独立样本的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发现间接满足延迟变量中如果以0.05为显著性水平标准,除“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外,其余变量在失业青年和就业青年两个样本之间均存在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特别是英语和计算机考试,两个样本之间差异的显著性水平分别为0.000和0.002。可见,英语和计算机已成为当今在城市就业的基础必备条件。在直接延迟满足各变量中,除“做相关的职业测评和性格分析”外,其余变量在失业青年和就业青年两个样本之间差异显著。差异最显著的是“向老师或校友等咨询和听取就业建议”,显著性水平达到0.000;其次为“提前学习职场礼仪和相关的职场规范”,显著性水平达到0.003,可见求职信息的有意获取和求职准备在求职过程中作用重要。从表1中我们还可以看出,失业青年和就业青年间接延迟满足的差异大于直接延迟满足的差异。可见,就业的准备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延迟满足需要经过延迟选择和延迟等待,而不是临时抱佛脚。数据验证了我们的第一个假设,即失业青年群体在个人条件等就业积累准备过程和规划准备过程中的延迟满足都低于就业青年。

(二) 延迟满足对城市青年失业的解释

为了进一步证明延迟满足对青年就业的影响,我们以个人条件、间接延迟满足、直接延迟满足等变量为自变量,是否就业为因变量,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见表2)。从模型整体来看较为理想,正确解释率达到74.77%,卡方值为181.623,且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性。从三个方面解释变量来看,多个变量对青年是否就业都有显著影响。个人条件中,对青年就业影响具有统计学上的显著性的变量为年龄和婚育状况,年龄越大越容易就业,已婚已育的青年比没有孩子的青年容易就业。这与我们前面提到的随着年龄增大家庭责任变大且放低标准选择就业或不轻易放弃就业的结论相吻合。而间接延迟满足方面,除“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外,其余四个变量都对青年就业有显著影响,特别是“考取英语等级证书”“参加其他外语水平考试”“获得两个及以上学位”三个变量的影响都达到0.001的统计显著性,这与我们前面描述统计结果相同。在直接延迟满足方面,同样有四个变量对青年就业有显著影响,“参加就业指导的相关讲座”“阅读对就业有帮助的求职攻略/求职指南等资料”“向老师或校友等咨询和听取就业建议”以及“提前学习职场礼仪和相关的职场规范”等都达到0.05的显著性水平。其中“向老师或校友等咨询和听取就业建议”的显著性水平达到0.002,这与我们描述统计结果相一致。总之,个人条件和延迟满足对青年就业确实存在影响,验证了我们的研究假设。

五、 结论与建议

(一) 结论

通过对城市青年失业群体的特征描述及其与就业群体的比较,以及延迟满足回归模型的解释,我们发现:就业青年和失业青年在就业的过程中呈现出较为积极的就业观念和就业态度,都认同通过获得就业机会以谋求经济独立的重要意义,并且对理想的就业单位、岗位类型和薪资待遇都有较为理性的预期。这与一些学者关于失业青年就业观的研究结论有差异。失业青年的间接延迟满足指标与直接延迟满足指标均低于就业青年的。失业青年和就业青年间接延迟满足的差异大于直接延迟满足的差异,即就业间接积累准备弱于直接职业规划准备。

本研究拓展了延迟满足理论在职业领域的运用,职业领域对延迟满足的研究近十年才开始,且主要从职业规划和职业发展方面进行探索,本研究通过失业青年与就业青年延迟满足的比较,拓展了从微观层面解释青年失业原因的视角。

(二) 建议

目前,上海市、区两级就业指导部门对符合条件的失业青年给予失业金申领、就业困难群体帮扶等托底性服务,也结合失业青年群体的需求开展了职业指导、一般指导和专门指导等青年就业服务。基于本次研究发现,建议从如下两个方面进一步推动失业青年的就业服务工作。

首先,加强青年就业服务工作的系统性。失业青年直接和间接延迟满足的不足涉及长期就业准备和短期求职准备,因而青年就业服务工作应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维度进行系统介入。宏观维度,应从顶层设计视角审视现行的就业援助服务政策对失业青年就业的扶持力度。中观维度则从区级行政区的政策执行视角观察供需匹配度,即现行的就业服务内容等操作性措施与失业青年的技能需求和市场需求是否适配。微观层面即个人层面,主要是从微观维度分析影响青年就业的主观因素,例如青年在就业准备、择业过程中的内在心理机制等,并给予更有针对性的服务。

其次,注重就业服务工作的发展性。16~35岁的失业青年跨越了延迟选择(职业探索)和延迟维持(职业建立)两个核心阶段,并在这两个阶段中循环和微循环。现有的就业服务工作关注延迟维持,强调的是“学写求职简历、提前了解用人单位及其对求职者的要求、提前实习见习”等。这些属于直接延迟满足的部分,在延迟选择方面的就业服务较少。而事实上,失业青年最缺的是间接延迟满足中的 “就业积累准备工作”的服务。因此现有的就业服务工作要丰富内容,开发更多发展性的服务。

(责任编辑:亚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