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儿夜汗的中医调理和治疗

2021-09-28李吉

家庭医学 2021年9期
关键词:汗液组方气血

李吉

在临床上,小儿夜汗患儿根据病因的不同,可分为生理性夜汗和病理性出汗两大类。其中生理性夜汗是因儿童的汗腺和神经系统发育不健全,旺盛的新陈代谢导致儿童在入睡后通过出汗的方式排出多余的热量,以维持儿童体温的正常。一般来说,生理性夜汗属于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的正常症状,且多发于上半夜刚入睡时,在气温较高的夏季更为常见。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夜汗症状也会随之消失。

病理性出汗则与多种疾病有着直接关系,儿童患佝偻病、急慢性感染等疾病,会发生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及胆碱酯酶活性反馈性升高,导致汗腺分泌增加,从而造成夜汗症状。

我国传统中醫将汗液视为“人之津液”,认为“存于阳者为津,存于阴者则为液,发泄于外者为汗”。我国古代中医巨著《素问·阴阳别论》中指出,“阳加于阴,谓之汗”,认为当阳气蒸化津液于体表时,便会导致汗液的生成,故汗液是机体的“心之液”。将“虚实两端”视为汗证的主要病机与病因,其中的“虚”指的便是机体虚弱,失于闭藏,津液外泄,包含卫气不固、营卫不和、腑脏阴阳气血亏虚;而“实”则是由内热煎迫、实邪瘀阻所致,包含营卫失调、邪郁肌表、食滞内阻、郁而化热,邪热内盛、里热熏蒸、瘀血内阻和气血失调。另外,也有学者认为“肾虚”是导致小儿夜汗的根本原因,当肾阴不足时,便会导致虚火内生、阴阳失调和腠理不固的发生,从而造成患儿出现夜汗症状。

一般来说,小儿夜汗多发生于年龄≤5岁的儿童。随着儿童年龄的逐渐增长,夜汗发生率也会随之降低。在临床上,小儿夜汗患儿会出现面色苍白或萎黄、头发稀疏且缺少光泽、食欲减退、倦怠无力和手足不温等症状,且大量出汗还会影响儿童的免疫力,导致患者因免疫力下降而更易发生疾病。现代医学研究也发现,汗液中含有大量的钾、钠等电解质,随着患儿夜汗症状的持续与加重,患儿体内的电解质平衡情况会被打破,从而导致患儿的正常生长和发育受到影响,严重时甚至会对患儿的生命造成威胁。

我国传统中医讲究“辨证施治、对症给药”,中医在小儿夜汗患儿的调理与治疗中也遵循该理论。根据患儿症型的不同予以不同的治疗方案,以促进患儿病情的减轻。目前,临床针对小儿夜汗患儿的治疗多从肺脾、疏肝、泄肝、柔肝、肾虚和气血阴阳等角度进行论治,临床常用的中医治疗方法包含内服和外用两大类。

中医内服疗法

小儿夜汗的中医内服治疗可分为中成药和组方两大类。中成药以虚汗停糖浆、龙牡壮骨颗粒和玉屏风颗粒等药物为主。虚汗停糖浆具有显著抗疲劳和止汗作用,并有助于机体免疫力的提升;龙牡壮骨颗粒则通过补脾肺、益心肾之本,以收涩止汗指标,标本兼治,有助于小儿夜汗患儿病情的改善;玉屏风颗粒则能够强化患儿的免疫能力,并具有抗应激和止汗的作用。

中药组方则是根据患儿的症型差异对经典组方进行加减调整,以达到治疗的目的。目前,当归六黄汤(当归、熟地、黄岑、生地和黄柏等)、白术止汗散(白芍、五味子、陈皮、防风、白术、煅牡蛎和炙甘草等)和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桂枝、生姜和芍药等)在小儿夜汗治疗中均有着明确疗效,有助于患儿病情的改善。

中药外治治疗

临床常用的中药外治包含穴位贴敷和药浴等治疗方法。其中穴位贴敷主要应用五倍子粉和陈醋调和成丸,贴敷于患儿的神阙穴和涌泉穴上,以促进患儿夜汗症状的改善。我国传统中医认为神阙穴和涌泉穴属于调畅气血、温补元阳之穴位,而汗液属阴,通过穴位贴敷,能够使药效穿透皮肤直达患儿全身,改善夜汗症状。药浴则主要通过对药物进行蒸煮,取药液加入热水中对患儿进行全身擦拭,以促进患儿病情的改善。

猜你喜欢

汗液组方气血
Shunxin decoction (顺心组方) improves diastolic function in rats with 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 induced by abdominal aorta constriction through cyclic guanosine monophosphatedependent protein kinase Signaling Pathway
蒙医药清瘟杀黏类方剂组方的知识发现研究
汗臭从何而来
观察益气养血汤治疗气血两虚型月经过少的临床疗效(1)
观察益气养血汤治疗气血两虚型月经过少的临床疗效
女性与气血的不解之缘
汗臭从何而来
部颁标准中治疗风温中成药的组方规律
针灸联合中药组方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的探讨
汗液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