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舆情应对思考
2021-09-28杨亿坤
杨亿坤
伴随互联网及微博、抖音等新型媒体快速发展,银行业网络舆情风险日趋多元化,给商业银行舆情管控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本文拟从融媒体时代商业银行舆情特点出发,试图分析并探索出新常态下商业银行舆情管控的新思路。
掌握舆情特点
——迅猛发展的新型媒体。随着通信技术手段的快速发展,每个普通人手里都有了“话筒”。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有12亿手机用户,网民人数已达7.72亿,微博、微信用户超5亿,微博每天更新信息2.5亿条,微信每天发布信息300亿条以上。当今时代,人们可以更快更响亮地发声,且必须警惕“钓鱼式维权”“碰瓷式维权”的产生。他们将形成维权群体,“组团”与银行金融机构进行博弈,这将带来非常不利的后果。
——争分夺秒的应对时间。舆情事件发生后,当传统媒体介入时,舆情已经发酵为一个影响较广且不易回溯的輿情事件,此时舆论压力已经形成。因此,融媒体时代负面舆情应对时间大大缩短,人民舆情监测室提出了“黄金4小时”原则,包括从厘清事实真相、各部门协调工作及完成信息披露的时间,强调的是新闻发布的及时性,要第一时间发声,做突发事件的第一定义和定性者。
——愈发复杂的舆情环境。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矛盾交织扩散,负面舆情甚至是恶意猜测总能在网上迅速扩散,引起共鸣。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贫富差距加大,社会的怨气却越来越重,社会上仇官、仇富心态盛行。
探索应对策略
——强化全员声誉风险危机意识。通过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与舆情管控数据的统计分析发现,银行舆情管控水平与经营绩效存在显著线性关系,一次全国范围的,经过门户网站转载且超过20天的负面舆情,至少造成银行机构500万元的品牌价值损失。因此,商业银行要切实认识到融媒体时代舆情管控对银行发展的巨大影响,不能将舆情管控简单看成是办公室的职责,要使决策层、管理层、分支机构乃至每一位员工都自觉参与到舆情管控的工作中,将舆情管控理念深植人心,形成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
——建立科学有效的舆情管控体系。当前大部分商业银行舆情管控主要采取的是条线管理方式,并将这一职责归于办公室。但在实际操作中,负面舆情处置往往需各部门调查配合,仅仅依靠办公室的宣传发声是远远不够的。一是将舆情管控纳入大风险管理体系中,围绕人力资源、产品质量、企业文化、内控管理、应急机制等多个方面,建立前、中、后台联动机制,实现全面有效的舆情管控。二是重视舆情管控人才的培养和筛选。一个情商高、乐观积极、善于沟通的员工,可以逐步带动媒体建立对本行的好感度,进而发生报道观点的利好性反转,避免发生二次伤害性的报道。
——提高舆情应对能力。处置负面舆情的首要原则就是反应迅速。一般认为,对于早晨发生的负面舆情,应当最迟在中午回应,下午发生的最迟在当日下班前做出回应。这就要求商业银行要加强舆情监测和预警,前移风险关口,及时科学评估,为舆情管控预留足够的时间。一是要积极正面回应媒体,特别忌讳采取沉默、回避、推诿等方式。只有第一时间通过权威渠道发布权威声音,才能正本清源,杜绝进一步不怀好意的猜测和谣言。二是以真诚沟通的态度面对质疑、面对媒体和客户,即使有不能全面公开的信息,也要态度鲜明地表明立场,避免丧失话语权和公信力。
——运用科技手段介入。舆情监测需要较强的专业性及时效性,目前大部分商业银行并未在基层机构设置专业专岗的监测人员,其搜索监测手段大部分仅限于“人肉搜索”,工作效能低下。商业银行可通过与第三方舆情监测机构合作,充分运用网络搜索引擎等科技手段,开发建立自主舆情监测系统。针对不同业务类型和服务项目梳理可能引发的舆情风险点、关键词,提前在舆情监测系统中进行识别和定义;针对不同风险隐患评估其风险等级,设置预警信号层级并触发对应层级应急预案;对已发生处理完毕的舆情及时进行系统“复盘”、处置结果效能评估,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融洽媒体关系。一是加强与媒体合作。商业银行应高度重视与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台等主流媒体的沟通交流,善于利用媒体平台,善于“制造”新闻。通过积极正面、拼搏进取的宣传导向,打造有血有肉、鲜活生动的“正能量”企业形象。二是妥善处理与媒体的关系。舆情关键在“疏”不在“堵”,舆情发生后,商业银行应及时表明态度立场,牢牢掌握话语主动权,统一口径、扎口管理,以坦诚负责的态度主动向媒体提供信息,有效引导舆情导向,“封杀”小道消息和各类谣言的大肆传播空间。
综上,舆情管控与银行发展相伴相生,在融媒体新常态下,银行更应及早将舆情管控纳入战略性发展规划,通过建立科学管控机制、提升应对能力,真正把客户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客户需求作为第一选择,把客户满意作为第一标准,把客户合理诉求作为第一导向,努力提高服务水平,提升品牌价值,为商业银行发展争取更加友好的舆论空间和环境。
(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