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性 开放性 选拔性
2021-09-28胡运珉
胡运珉
一、2021年高考历史试题的特点分析
(一)聚焦必备知识,深化基础性
从表1来看,2021年高考历史试题聚焦的仍然是必备知识,如分封制、经济重心南移、察举制、科举制、儒家思想、宋明经济、中央集权制度、近代中国的救亡图存、中共对革命道路的探索、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雅典民主政治、人文主义的起源与发展、西方代议制、工业革命、两极格局、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全球化等。
今年的历史试题明显深化了对必备知识的基础性考查。所谓“基础性”,是指试题注重回归教材。选择题、必考题考查的都是教材主干知识,选考题考查的或是选修教材的知识点,如全国甲卷的第45—46题、全国乙卷的第46题、湖南卷的第21题;或是必修教材的知识点,如全国甲卷的第47题、全国乙卷的第45题、广东卷的第20—21题、湖南卷的第20题。所谓“深化”,是强调对基础知识全面深刻的理解和融会贯通的运用。例如,全国甲卷的第25题题干切入的是教材没有涉及的辟召制度,但选项中出现了察举制,这种在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寻找新的命题视角的做法,是对教材知识的拓展,深化了对必备知识的考查。全国甲卷的第26、28、32、35、42题,全国乙卷的第24、28、35、41题,均是这种命题思路。
(二)优化情境设计,增强开放性
2021年高考历史试题在情境优化方面异彩纷呈。全国乙卷的第42题以地图创设情境,没有采用常见的观点论证类设问,而是要求考生任选两次会议,简析会议期间中共的发展,并说明原因。山东卷的第16题和第19题采用问题引导方式创设情境。第16题的引导语是“开封:仅据天下之冲,还是奠万世之基?”通过问题式引导语创设探究问题的情境。
今年全国卷在开放题(第42题)以外的综合性试题中增加了开放性设问。如全国乙卷的第41题第(3)问“简述撰写史书应该包括的要素”;全国乙卷的第47 题材料二、三,展现了对历史人物冯道截然不同的评价,材料具有开放性,第(2)问“简析影响人物评价的因素”也是半开放性设问。山东卷的第17题(“小英雄”)、第18题(足迹)、第19题第(5)问(英国在衰退吗?)均为开放性试题。增强开放性,将是今后高考命题的趋势。
(三)强化能力考查,突出选拔性
选择题不是单一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而还要考查学生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如全国甲卷的第24、25、30题,全国乙卷的第24、25、26、31题,广东卷的第2、3、6、16题,湖南卷的第1、7、10、12、16题,山东卷的第1、2、3、5、7、9、11、13、14题。其中,全国甲卷的第24题以及山东卷的第1题,分别以老子与孔子、儒家与墨家的言论切入,考查了学生比较异同、分析问题的能力。
非選择题重点考查提取信息、概括、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如全国甲卷的第41题,要求考生分析美英对华贸易政策异同的原因,概括中国进出口贸易特征,评价中国外贸政策,对考生的综合能力要求很高,想得高分并不容易。全国乙卷的第41题也是如此。
开放性试题要求考生能够自主发现问题,综合运用历史知识和方法独立提出观点并解决问题。增强开放性说明高考加强了对学生探究能力的考查。
二、2022年历史学科备考启示
(一)深化必备知识体系
1.领悟真题,掌握高频考点
【例1】(2021全国乙卷·24)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与诸侯国君将包括土地及人口的采邑赐给卿、大夫作为世禄。西周中期以后,贵族所获采邑越来越多,到春秋时期,有的诸侯国一个大夫的采邑就多达数十个。这说明
A.土地国有制度废除 B.分封体制不断强化
C.诸侯国君权力巩固 D.社会生产持续发展
【解析】土地国有制指井田制,废井田是在战国时期。春秋时期分封制逐渐被破坏,大夫实力逐渐增强,不利于国君权力巩固。春秋时期铁犁牛耕,生产力发展,新开垦的土地越来越多,贵族的采邑不断扩大,答案为D。
2020年全国卷Ⅰ第24题通过楚国国君自立为王这一现象,说明春秋时期分封制受到挑战,考查的是分封制演变的历程。而例1将分封制的变化与经济发展联系起来,考查的是分封制演变的深层原因。可见高考试题对基本概念的考查角度是常考常新,不断深化的。
如何掌握高频考点呢?首先,将同一考点相关的高考真题进行比较,联系其内涵与外延,如时间、地点、背景、原因、经过、特点、结果、影响等,分析考查角度的异同,全面理解基本概念。其次,联系相关概念,思考其关联,比较其异同,如分封制与井田制、宗法制、礼乐制的联系,与郡县制、行省制等的异同,深化对相关概念的理解,建构相应的知识体系。
2.回归教材,内化教材知识体系
基础性是“一核四层四翼”高考评价体系中的“四翼”之一,备考理应夯实基础,回归教材。建构教材知识体系可从大事年表、思维导图着手。列出每一课、每个单元、每本书的大事年表,画出每一课、每个单元、每本书的思维导图,这有利于将教材知识体系内化于心。
3.融会贯通,构建多元知识体系
全国甲卷、乙卷的第41题是以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形式呈现的,如山东卷的第19题(英国在衰退吗?)考的是国别史,全国乙卷的第42题(中共会议)、山东卷的第18题(足迹)考的是中共党史。所以,历史备考应该致力于构建“通史+专题+党史+国别史+中外关联”的多元化知识体系。其中,党史专题可从民主革命道路的探索、国共关系、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重要会议(参考表2)等角度进行梳理。
(二)突破开放题得分瓶颈
【例2】(2021全国甲卷·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卫所,明代常备军军事组织。明代在各要害地方皆设卫所,屯驻军队,若干府划为一个防区设卫,卫下设所。卫所集中分布区域与明代的政治、经济、国防等有密切关系。
图1 明万历年间疆域示意图(局部)
根据图1并结合所学知识,在答题卡的地图中标示出明代卫所集中分布的区域,并说明集中分布的理由。(要求:只需标示出明代卫所的一个集中分布区域;在答题卡的地图中用斜线///////明确标示,理由准确充分,表述清晰。)
1.把好审题关
例2引进新概念“卫所”,与地图结合,情境新、设问角度新。把好审题关,关键在于全面提取材料有效信息、判断题型、明确答题要求、寻找答题思路。据例2文字材料信息,卫所是明代军事驻防点,影响卫所分布的重要因素是政治、经济和国防等。“标示出明代卫所的集中分布区域”,其实就是提出自己的观点,“说明理由”,就是解释原因,例2的题型仍然属于自拟观点论证类。
2.一题多练
根据例2图中的信息“女真”,可在地图中把东北标为卫所集中分布区域。理由:耕战结合,减少补给压力,减轻财政负担;加强对东北的控制,巩固边防;明末女真壮大,隐患严重;集中分布有利于应对突发军情。
联系图中“鞑靼”“长城”“京师”“南京”等信息和所学知识如戚继光抗倭、改土歸流等推测分析:除了东北外,卫所可能集中在长城沿线、京师周围、南京附近、东南沿海或西南地区吗?该如何阐述理由呢?学生可进行一题多练,将多种答案写下来,这有利于帮助梳理明朝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知识点,有利于训练思维的灵活性,培养探究能力、文字表达能力。
(三)举一反三,提升关键能力
1.精练多思,掌握规律
题是做不完的,但不做题是万万不行的,练习当以高考真题为主。精练多思,多想想参考答案是从什么角度回答的?类似的问题有什么规律可循?
以全国乙卷的第41题为例,第(2)问“分别说明《历史》与《史记》产生的历史背景”,答案是“《历史》:古希腊城邦的发展与人文精神;希腊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广泛接触;丰富的历史与神话传说;海外贸易与工商业比较发达。《史记》:多民族统一国家的稳定与繁荣;儒家思想的影响;史学传统;丰富的历史文化积累。”可见,背景原因类的问题应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角度分析。今年高考背景类问题很多,如广东卷的第17题第(1)问“概括汉武帝‘广开献书之路的背景”,就可按此思路作答。
2.找准问题,对症下药
选择题丢分多,原因是什么?综合题得分低,问题出在哪?找准问题,对症下药(参考表3),有助于提升学生获取与解读信息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2021年高考全国卷和部分地方卷的历史试题分析,总结梳理了所考查的知识点和试题特点,今后历史高考的命题将更趋基础性、开放性和选拔性。学生要在深化历史学科知识储备的基础上,强化对开放性试题的试练和探索,并勤于结合大事年表、思维导图与相关知识进行联系,学会举一反三。